APP下载

当代中国类型电影发展关键词举隅

2015-02-28王秋硕

文化学刊 2015年8期
关键词:电影产业阐释

王秋硕

(浙江传媒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当代中国类型电影发展关键词举隅

王秋硕

(浙江传媒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类型电影已成为中国电影发展的中流砥柱。推动中国类型电影繁荣发展的动力是多元的,本文尝试选取“电影产业”“类型融合”和“消费动机”等概念作为关键词探究中国类型电影发展,提出了产业发展促成类型繁荣、类型融合成为最新趋势、期待心理催发消费动机的基本观点,并强调“中国特色”在研究中国类型电影中的重要意义。

类型电影;产业;融合;消费

类型电影作为概念进入中国电影发展范畴的时间被公认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尽管类型电影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此时正值中国社会经济急剧转型和中国电影发展举步维艰之际,在此夹缝中生存的类型电影基本上处于停滞不前的态势。上世纪末,中国电影市场化改革小试牛刀并初显成效;而中国电影迈向产业化发展道路的转型战略在本世纪初悄然运行,中国电影由此跨入发展的新纪元。此后,中国类型电影犹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崛起,逐步成为中国电影兴旺发达的中流砥柱。本文选取了与中国类型电影发展紧密相关的三个关键词:“电影产业”“类型融合”和“消费动机”,以期对相关问题进行思考、阐释。

一、关键词一:电影产业——发展源泉

简单来说,类型电影与电影产业的关系可以概括为:类型成熟是产业兴旺的标志,产业发达是类型繁荣的源泉。中国类型电影的起航得益于2002年中国电影启动产业化改革的春风。作为商业电影最具号召力的代表,类型电影必须在市场化、商品化的环境中才能够生存发展,其与电影产业具有天然的紧密关系,对中国类型电影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正是中国电影产业的生产力发展状况、消费力水平以及市场化规模等物质性因素。

中国电影产业化改革之初的推进步伐甚是缓慢,资源配置比例和市场调节力度都不尽如人意,大多表现出“小作坊”式的尴尬创作态势。这既从生产力的决定性层面限制了中国类型电影的多元发展,客观上也造就了中国式大片畸形垄断电影市场的局面。如何谋求中国电影产业的集约化经营、规模化发展,关系到中国类型电影能否顺利发展、扬帆远航。可喜的是,在经历多元资本注入、深化投资模式、调整市场体制、变革资源配置途径、国家多项政策扶持、全方位跨国合作、全产业链建设、银幕数量激增、院线经营改革、互联网金融助力、探索众筹模式等多种组合式的发展策略之后,中国电影产业化改革之路摆脱了初期的阵痛,走在了升级换代的康庄大道上。

中国电影市场随着产业改革的深化快速扩容,显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和不可估量的潜力。“市场的快速扩容作为外部驱动力使得多类型、多品种、多样化的创作成为可能,产业的升级换代则加快了这种创作格局的生产。”[1]中国类型电影也由此获得了巨大的动力,真正迎来了发展的春天。中国电影市场容量的快速发展与扩充推动了观影人群的增长和影院银幕数量的增多,而观影人数和银幕数量的激增又倒逼市场发展进一步扩充壮大,三者形成了彼此互动的良好运行机制,客观上促成了中国类型电影创作呈现多元态势。目前,中国类型电影所占据的市场份额已足够大,而中国电影产业新一轮的深化改革业已扬帆,二者携手迈入双轨并行、彼此助推、协同上升的良性通道。

二、关键词二:类型融合——最新趋势

类型电影是大众文化需求的必然产物。中国电影向着类型化发展靠拢的趋势既表明了大众审美趣味的转变对于中国电影艺术发展的具体要求,也体现了电影本身具有整合资源、优化框架的内在动力。作为肩负着社会价值又具有稳定范式的类型电影想要在竞争激烈的电影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势必要继承和遵从普遍观念中的类型在情节构建模式化、人物设定公式化、影像图谱相似化等方面的诸多规范,才能构建完整意义上的类型特征,并以此满足大众的观影喜好,但是当代类型电影的发展已经不能简单地满足于程式性的设置,类型的融汇与糅合已成为时代趋势。

中国类型电影承袭了早期传统,以古装武侠为开端,从此大银幕开启了一场金戈铁马、刀光剑影的奇观之旅。社会文化的转圜、审美偏好的改变,中国类型电影仅仅依靠江湖豪客、情仇恩怨来吸引观众已是进退维谷。《云水谣》《集结号》《梅兰芳》等影片的相继上映显示着中国类型电影逐渐走向多模式的试水之路;此后多元创作、类型融合的趋势愈发显著,特别是自2011年之后,随着《失恋三十三天》《画皮》《人再礮途之泰礮》《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国合伙人》《狄仁杰之神都龙王》《小时代》《后会无期》《同桌的你》《亲爱的》《心花路放》《微爱之渐入佳境》《智取威虎山》《左耳》等多元素、多类型、多题材影片的集体井喷式爆发,中国类型电影的发展局面已成熟初现,显现出继承、糅合、创新的一体化、融合式前进轨迹。从具体的类型融合的生产模式来看,《人再礮途之泰礮》《后会无期》《心花路放》《一路惊心》等一系列极限公路片取得了抢眼的市场表现。很显然此类公路片与传统意义上其亚类型定义相比已经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此类极限公路片将喜剧元素、爱情主题、草根文化、心灵救赎、文艺情怀等多种叙事策略进行了重置与整合,不再是纯粹的“在路上”这一单一线性叙事,而是与当下“逃离北上广、寻找新家园”的口号不谋而合,摇身一变成为一种多元的、真实的社会写照,并且依靠不断叠加的类型语言和丰富多样的叙述视角,成为当代中国类型电影发展中最大的宠儿。

类型并非纯粹意味着一成不变的标准化运作套路,而是在类型的框架之下寻求电影叙事的突破与创新,打造一个包罗万象的兼具开放性、创新性、新鲜感的艺术话语系统。特别是中国类型电影必须将历史文化传统、当代社会风尚、消费偏好习惯等多方面的机动因素纳入该系统内,形成相互扣回的互动机制,从而让新的电影作品既能展现出作为类型的共同特征,又能体现出自身的匠心独运。各类不同元素的灵活运用则在客观上显示出了类型电影融合化的趋势。“类型融合绝对不是简单的类型跨界,将几种类型模式综合起来成为一种新的类型原则,而是某种类型融合化的探索和表征。”[2]促成类型变异、催发融合类型的新型创作方式已经被创作者所广泛采用。在中国类型电影中,通常某一部类型电影所成功塑造出的原型会在短暂的时间内被糅合成另一个崭新的类型原型,从而确保了整体可重复性周期的最大化延伸。中国类型电影的发展方向从整体上呈现出了以继承和创新为基础、以融合化为最大导向的新趋势。

三、关键词三:期待心理——消费动机

“商业类型片,如同快餐一样,是整个电影市场的快消品,其对于培养观众的观影兴趣和习惯,满足观众的常规观影需求,创造直接的观影娱乐快感,支撑电影市场格局具有重要价值。”[3]但是促使类型电影驰骋市场、笑傲票房的因素是多样的,而观众作为类型电影的最终检验者,对于类型电影的成功与否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类型电影之所以能够成功的秘诀主要集中表现为类型自身是否拥有热衷于持续观看、重复消费的群体,这就意味着只有在满足观众的期待视野、顺应观众的消费心理,才能促使消费动机的形成,类型电影才能得以可持续化发展,否则类型则无法再延续。

中国式大片的诞生,一方面满足了当时电影观众对于好莱坞以及香港电影的崇拜与期待,另一方面刀光剑影的武侠世界曾给世界带来了一份阔别重逢的古典情怀,但是随着观影人群、消费喜好的转变,单纯的娱乐快感、视听体验以及心理仰视感逐渐消退,更多的观众开始倾向于寻找一种能够为他们带来有关现实社会的梦想、信念、追求等各类元素交错的替代性享受,中国类型电影也走向了转折。从2012年至今,一系列中小成本影片相继火爆市场,造成了电影观众的期待视野和消费心理发生了全方位的变化。简单而言,“接地气才能有人气”已成为中国类型电影发展的重要一脉,也因此促进了中国类型电影多元发展态势的形成。

中国类型电影凭借其特定化的情节模式和固定性的叙事策略,将社会动态和价值观念糅合,以大众心理祈愿为基础,用一种非程式化的多角度展开方式给观众建立了一个梦幻诗意的审美国度。这个审美国度又是以吸引潜在的消费对象为目标,以电影创作者和观众之间的心灵默契为核心,以社会文化为轴线,以故事结构、人物定位、情感欲求为供给,所共同构筑的一个集弹性、惯性于一体的期待系统。将固定元素的反复强化和不断衍变所形成的期待视野变成自身与观众之间畅快沟通的桥梁成为类型电影发展的重要命题。中国类型电影的发展并非仅仅局限于遵从模式,而是不断地为观众带来新鲜元素,防止因为审美疲劳而造成观众流失,换言之,既以类型的关联程度和相似性缔造熟悉场域的同时,又以变异的新鲜感来刺激新的消费冲动。这成为类型电影能够蓬勃发展、永葆活力的关键所在,因此,中国类型电影在大众的期待视野中成长,又在大众消费心理的变化中不断走向多元的创作格局。

四、小结

毫无疑问,当代中国类型电影的发展是文化产业繁荣的必然产物,不仅满足了大众文化消费的客观需求,更是与繁荣社会文化的发展基调一脉相承。探究当代中国类型电影的发展能够拓宽电影学研究的视野、丰富其内涵,审视中国电影产业化改革流变中的阵痛与战功,正确地、科学地匡正和引导中国电影产业化发展的未来走势,特别是在“经济新常态”的当下,能够全面合理地促使中国由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的过渡之路走得更加适宜、平稳、和顺。尽管研究中国类型电影发展的视角是多元的,但中国特色理应成为研究视阈的根本之所在。第一,必须在中国具体的社会经济体制嬗变、电影产业格局不断优化协调的宏观背景下来谈论中国类型电影的发展;第二,必须将好莱坞的类型模式与中国具体的社会现实、文化传统相对照,将大众文化流行趋势与中国电影观众偏好兴趣相融合来深化相关研究,切忌完全以好莱坞式经典类型电影的生存法则来评判当代中国类型电影的发展,但也不能纯粹脱离经典类型的研究范畴而闭门造车。第三,必须做到中国故事中国表达,只有对优秀民族文化精耕细作、汲取经典文化的美学内蕴,才能创造出携带本土特色的类型模式,才能正真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通过镜头语言的转换搬上银幕,才能正真做到“讲好中国故事”,更“讲中国好故事”。

泥模艺术——花碧莲招亲

[1]饶曙光.论国产电影多元化格局的动因和意义[J].当代电影,2014,(12):6.

[2]谭苗.类型与续集:当代好莱坞电影研究[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3.6.

[3]尹鸿梁,君健.“网生代元年”的多元电影文化[J].当代电影,2015,(3):7.

【责任编辑:周 丹】

J97

A

1673-7725(2015)08-0186-04

2015-06-16

王秋硕(1984-),男,江苏盐城人,讲师,主要从事影视艺术、播音主持艺术等研究。

猜你喜欢

电影产业阐释
体演教学法在高职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中韩世界遗产地(点)解读及其实践对比研究
论登慈恩寺塔诗阐释的演变
论“鲁迅阐释”的态度与方法
如何提高我国电影的核心竞争力
“互联网+”模式下用户思维对电影内容的影响张才
“互联网+”时代中国电影产业发展困境分析
中国电影产业投融资风险研究
诗性的追溯
阐释学视角下的《正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