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百六”与“拉皮条”考源

2015-02-28

文化学刊 2015年8期
关键词:拉马

杨 琳

(南开大学文学院,天津 300071)

“马百六”与“拉皮条”考源

杨 琳

(南开大学文学院,天津 300071)

“马百六”与“拉皮条”的词义是明确的,但其理据则众说纷纭,迄无定论。本文认为“马”隐喻女子,“百六”既有才华出众的含义,又有灾祸的意思,拉皮条的人在为男子牵“马”方面很有本事,而其行为属于祸水,故称之为“马百六”。“百”写作“伯、泊、八”都是音近借字。拉皮条古代又叫“牵马”“拉马”,“牵马”“拉马”即牵拉着马的缰绳,而缰绳大都是皮条做的,所以“拉皮条”不过是“牵马”“拉马”的另一种说法而已。

马百六;拉皮条;俗语词

撮合男女发生不正当性关系的人叫“马百六”,其撮合行为叫“拉皮条”,为什么这么称呼,字面上很难理解。

“马百六”也写作“马八六”“马伯六”“马泊六”等形式,最早见于元代,至今文人笔下仍在使用。下面是一些用例:

我胜花娘子,见报街道者,唱《太子游四门》,撞见马八六。(元无名氏《张协状元》第四十五出)

王婆笑道:“老身为头是做媒,又会做牙婆,也会抱腰,也会收小的,也会说风情,也会做马泊六。”(元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十四回)

这是我从来熟路,说不得许多败坏风俗,只要去钱堆里面做马百六,银河稳把牛郎渡。(明沈璟《义侠记》第十二出)

宣教道:“说得甚是有理,真可以筑坛拜将。你前日说我是偷香老手,今日看起来,你也象个老马泊六了。”小童道:“好意替你计较,休得取笑!”(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十四)

老婆子,你不消多说了,以定是有那个人儿看上了我家夫人,你思量做个马百六,何苦扯扯拽拽排布这个大套子?(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二十三卷)

原来婆子是个著名马伯六,积世老虔婆。(清末民初寄侬《欢喜缘》第一回)

《张协状元》一般认为是宋代作品,但宋代文献中“马八六”找不到第二个用例,所以传世的《张协状元》戏文(最早见于《永乐大典》第13991卷)应该是元代作品。

对“马百六”(包括其他写法)的理据,人们提出过很多解释。

清代褚人穫《坚瓠广集》卷六《马伯六》条云:“俗呼撮合者曰马伯六,不解其义。偶见《群碎录》:‘北地马群每一牡将十余牝而行,牝皆随牡,不入他群,故称妇曰妈妈。’愚合计之,亦每伯牝马用牡马六疋,故称马伯六耶?一说马交必人举其肾纳于牝马阴中,故云马伯六。”这里提出了两种解释,都是随意想象,不值一辩。

龙潜庵(1985)解释说:“马,女阴;泊,停留;六即鸟,男阴。实为秽词,借以指不正当男女关系的牵合人。”[1]说“六即鸟”,未详所据。即便有据,“马留鸟”与牵合人又如何关联?此说难以信从。

魏子云(1988)认为:“此语当为马伯乐之谐音,马伯乐为人物色良马,媒人为人物色美人。故以马伯乐一词,作为媒人的代词。”[2]傅憎享(1993)亦主此见:“伯乐本不姓马,然善为选荐良马;淫媒善于撮合,为人选荐‘马子’。遂以淫媒之事,附会以‘伯乐’之名。马,隐指女人,又是姓氏,冠于‘伯乐’之前,因以为姓焉。”[3]此说目前颇为流行,实则不无疑点。其一,“乐”“六”读音并不近似,说者也没有拿出两字通假的证据。其二,伯乐大名妇孺皆知,如果这个词是基于伯乐创造的,至少创造该词的人或该词刚产生的时候会写本字吧?为何没有一条用例写作“马伯乐”?

刘敬林(2008)认为“马”隐指女子,“八”隐指男子,“六”是“搂”的谐音字,“‘马八六’的词义理据是‘马八搂’,字面义即‘男女牵合者’。”[4]此说的问题跟“伯乐”说一样,既无“六”“搂”通假的证据,也不见“马八搂”的写法。而且果真如此,是不是“搂马八”的说法更合语法、更有可能性?

还有人认为“(马泊六)本为形容马放屁时的连续声响。……引申为词锋快利的人,转义为牵引男女搞不正当关系的人”。[5]姜亮夫(2002)也主此见:“马八六,又或作马拍六,本马屁连续,引为词锋快速或撮合男女,谍词。”[6]此说毫无依据,更是自郐以下了。

我们认为典籍原有的写法中若有能讲得通的,不应另求本字,否则读音相同相近的字多的是,谁都可以任意替换牵连,结果只能是异说纷呈,永无定论。在我们看来,“马百六”的写法完全能讲得通。“马”隐喻女子,这是古今中外都有的一种文化现象[7],“马百六”之“马”理解为女子可以说有充足的依据,这也是多数学者所认同的,在此无用赘言。问题的关键是大家都没发现“百六”是一个固定的词,有学识渊博、才华出众的意思。《南史·张绾传》:“绾,字孝卿,少与兄缵齐名。湘东王绎尝策之百事,绾对阙其六,号为‘百六公’。”张绾在策试时一百个问题中只有六个问题没有回答得上来,学识堪称渊博,时人称之为“百六公”。后人就用“百六”表示很有才华,用“百六公”指代才华出众的人。例如:

以孝廉而射策,本无百六之能;自炫鬻之上书,盖逾千数之众。(宋欧阳修《谢进士及第启》)

名高阙里二三子,学继台城百六公。(宋文彦博《寄友人包兼济拯》)

多闻素仰百六公,飘零邂逅笑语同。(宋葛胜仲《再和庆善》)

拉皮条的人大都能说会道,且诡计多端,正如清代陈朗《雪月梅传》第六回中所描写的:“使机谋,人莫料;弄口舌,如簧巧。能为撮合山,惯作马泊六。”因这些人在为男子牵“马”方面很有一套本事,故称之为“马百六”。“百”写作“伯、泊、八”都是因不明理据而写的音近借字。

如此说来,“马百六”莫非是美称?还不能这么理解,“百六”还有别的含义。

张绾被称为“百六公”,背后其实另有玄机,要不为什么不叫“九四公”或是“百阙六公”?既然六道题没答上来,“六”就不值得称道,怎么也放进了褒扬的称号?原来“百六”是汉代以来流行的一个词,指发生灾厄的年岁。古代术数家以4617年为一个天地运行周期,称为一元。他们认为一元当中每隔若干年就会出现一个灾年,他们给这些灾年取了“百六”“阳九”之类的名称。据《汉书·律历志上》记载:

《易九厄》曰:“初入元,百六,阳九;次三百七十四,阴九;次四百八十,阳九;次七百二十,阴七;次七百二十,阳七;次六百,阴五;次六百,阳五;次四百八十,阴三;次四百八十,阳三。凡四千六百一十七岁,与一元终。经岁(正常年岁)四千五百六十,灾岁五十七。”

其中以“百六”“阳九”为灾厄的观念影响最大,历史上不断被人提及。如:

百六道丧,干戈迭用。(晋袁宏《三国名臣序赞》)

且阴阳数度,期运所当,百六之极,有时而臻,故尧有滔天之洪,汤有赤地之灾。(梁僧佑《弘明集》卷一《正诬论》)

逮乎百六之年,仍离再三之酷。吉凶礼数,绵历岁时,尝胆茹辛,备同艰险。(北齐尹义尚《与徐仆射书》)

夫阳九者,天旱海消而陆自憔。百六者,海竭而陵自填,四海水减,沧溟成山。(宋李昉《太平广记》卷五七《女仙二·太真夫人》)

运锺百六扰神州,国祚当时剧赘旒。(宋韩驹《上太师公相生辰诗十首》其二)

百六古今有,两宫开辟无。(宋张元干《上张丞相十首》其四)

儿时爱读忠臣传,不谓身当百六秋。(宋文天祥《己卯十月一日至燕越五日罹狴犴有感而赋》其六)

所以,张绾被称为“百六公”其实是移用现成的“百六”一词而起的谑称,正如今天人们用脱去全部衣服义的“脱光”戏称“脱离光棍”结了婚一样。《晋书·元帝纪》中有这样的记载:“(建武元年三月)辛卯,即王位,大赦,改元……诸参军拜奉车都尉,掾属驸马都尉。辟掾属百余人,时人谓之‘百六掾’。”“百余人”并不是刚好一百零六人,为什么被称为“百六掾”呢?这也是移用“百六”一词的谑称。拉皮条的人被称为“马百六”其实也是谑称,虽然表面上有其人本事大的意思,实际上蕴涵着“灾祸”“祸水”的贬义,因为拉皮条的结果是破坏家庭,败坏风俗,还常常招致血光之灾。《金瓶梅》中王婆为西门庆拉皮条,不但害死了武大郎,断送了潘金莲,连她自己也为此而送了性命。所以,拉皮条实为百六之灾,称之为“马百六”类似于将带来灾祸的人称为“白虎星”,无疑是个贬称。如此理解“马百六”,庶不失造词者的良苦用心。

澄清了“马百六”,再来看“拉皮条”。

“拉皮条”的由来,说法也很多。

一种解释是:最早调教妓女的人要用皮条鞭挞雏妓,所以人们称之为皮条客。皮条客也是妓女和嫖客之间的中介人,后来便泛称撮合男女发生关系的人为皮条客,因之皮条客的行为则被称为拉皮条[8]。这是望文生训的说法。调教雏妓没听说非得用皮条,即便用,也应该叫皮鞭,怎么叫皮条呢?

另一种解释是:清朝时期,北京有个著名的红灯区叫皮条营,人力车夫经常在周边地区揽活,拉嫖客们去皮条营。久而久之,这些做这皮肉生意的人力车夫就被称为“拉皮条”的,后来“拉皮条”引申泛指撮合不正当的男女关系。此说也不可信,因为用“皮条”表示牵线的说法早在元代就有了。如元无名氏《宦门子弟错立身》第二出:“自家是老都管,吃饭便要满。要我做皮条,酒肉要你管。舍人使唤我,请甚王金榜。相公若知道,打你娘个本。妇人剜了别,舍人割了卵。”可见“拉皮条”与清代的皮条营无关。

有些人认为“皮条”为“穠簈”的谐音或音误,“‘拉皮条’者,将两种性器拉拢在一起也。”[9]此说似乎有些道理,但用“拉两性生殖器”表示撮合男女还是很勉强,而且“拉皮”的说法很难成立。

我们认为“拉皮条”的由来应联系“马百六”“入马”“牵马”“拉马”等词来考虑,因为这几个词都有“马”,都跟“拉皮条”密切相关。“马百六”的含义已见上述。“入马”指勾搭女人上手,“牵马”“拉马”都指撮合男女发生不正当性关系,也就是拉皮条。下面是一些例句:

我汤哥今日有一个新下城的旦色,换做甚么宜时秀,好个姐姐,感承我那众弟兄作成我入马。(元张国宾《罗李郎》第一折)

那妇人惊得魂魄都没了,只得从实招说,将那时放帘子因打着西门庆起,因做衣裳入马通奸,一一地说。(《水浒传》第二十六回)

长老道:“你马放了?”八戒道:“无甚好草,没处放马。”行者道:“没处放马,可有处牵马么?”呆子闻得此言,情知走了消息,也就垂头扭颈,努嘴皱眉,半晌不言。又听得呀的一声,腰门开了,有两对红灯,一副提壶,香云霭霭,环珮叮叮,那妇人带着三个女儿走将出来,叫真真、爱爱、怜怜,拜见那取经的人物。(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二十三回)

如今在两边牵马的全是那驼背医婆,他还送那婆子金钗一股。(明阮大铖《燕子笺》第十七出)

那王妈原是老奸巨猾的虔婆,这些拉马做撮合山的勾当是他本事。(清唐芸洲《七剑十三侠》第三十九回)

拉达受了钦差的吩咐,有心要叫过道台做拉马。(清李伯元《官场现形记》第十八回)

“牵马”“拉马”都是牵拉着马的缰绳,而缰绳大都是皮条做的,所以缰也写作“砳”。可见“拉皮条”不过是“牵马”“拉马”的另一种说法而已。澄江一蝉编《香国谐闻》(鸣琴书社1920:7)有这么一则民国初期的趣闻:“老妓彭静芬嫁人复出,后曾包雏妓应局,继而去雏妓,自立艳帜,一时有嗜痂癖者趋之如骛。而彭之最为得意者,则时人所谓八千子弟一人已矣。旋随八千子弟以去。每当风日清和,则必于下午时共乘亨斯美马车,驾言出游。有时彭亲手拉缰,故外间谓彭善拉皮条。”这条趣闻印证了“拉皮条”的说法就是来自拉马缰。马缰也叫縴。唐代刘禹锡《观市》:“马牛有縴,私属有闲。”所以“拉皮条”也称为“拉皮条縴”。《国语辞典》(民国37年重印本):“拉皮条縴,犹拉皮条。”“皮条縴,男女私合之媒介。”也说“拉縴”。河北《昌黎县志》(1933):“谓人介绍而设法诱人曰拉縴。”欧阳予倩《潘金莲》话剧:“王婆——五十余岁,老而无依,专靠作媒拉牵过活的老妇。”“拉牵”即“拉縴”。当然,“拉縴”的说法中毕竟没有了“马”,所以它跟“拉马”不完全等同,它也可以指正当的做媒,也可以泛指作中介。如《红楼梦》第九十一回:“人家倒替奶奶拉縴,奶奶倒和我们说这个话咧!”清代李燧《晋游日记》卷三:“京师游手之徒,代侦某官选某缺,需借债若干,作合事成,于中分余润焉,曰‘拉縴’。”

自从有了“拉皮条”的说法,“牵马”“拉马”之类的说法就不怎么流行了,估计这可能跟人们对“皮”的某些意义的联想有关。“皮”的好些用法都涉及女人及不正当的男女关系,如“皮”可以指女阴,“皮肉生意”指性交易,西南官话中称妓女为“皮旦”,称姘头为“皮绊”。[10]清末四川作家刘省三的小说《跻春台·双冤报》中写道:“你妻与有仁定有皮绊。”这里的“皮绊”是勾搭的意思。古代还把妓院称为“皮解库”。如元关汉卿《金线池》第一折:“不纺丝麻不种田,一生衣饭靠皇天;尽道吾家皮解库,也自人间赚得钱。”明代朱有炖《烟花梦》第二折:“赊不成皮解库,做不得肉屏风。”这些说法都是促使“拉皮条”流行的推手。

泥模艺术——机枪手

[1]龙潜庵.宋元语言词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93.

[2]魏子云.金瓶梅词话注释(增订本)[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20.

[3]傅憎享.金瓶梅隐语揭秘[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3.105.

[4]刘敬林.金瓶梅方俗难词辨释[M].北京:线装书局,2008.16.

[5]施宝义,等.汉语惯用语词典[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5.280.

[6]姜亮夫.姜亮夫全集·第16卷[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157.

[7]杨琳.汉语词汇与华夏文化[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6.112-128.

[8]http://iask.sina.com.cn/b/10229215.htm l

[9]汪仲贤.上海俗语图说[M].上海:社会出版社,1935;薛理勇.上海俗语切口[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58.

[10]许宝华,宫田一郎.汉语方言大词典[Z].北京:中华书局,1999.1536-1537.

【责任编辑:董丽娟】

H136

A

1673-7725(2015)08-0037-05

本文系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成果(项目编号:12YJA40090)的阶段性成果。

2015-05-08

杨琳(1961-),男,甘肃临夏人,教授,主要从事语言学、文献学、民俗学等研究。

猜你喜欢

拉马
南非总统表示“不会离职”
斯里兰卡选出新总统
咖啡画
拉马福萨:从商界奇才到南非总统
船用空调器轴承拉拔工具的设计与改造
拉马福萨能“重建”非国大吗
用色彩夺回城市
拉马福萨会是新任非国大主席吗
800万美元芯片惹来硅谷大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