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课堂有效性的四种层次
——观《装在套子里的人》同课异构有感

2015-02-28孟献玲

学语文 2015年5期
关键词:里科夫套子婚姻

□孟献玲

语文课堂有效性的四种层次
——观《装在套子里的人》同课异构有感

□孟献玲

基于对课堂教学有效性层次的理解,将语文课堂有效性由高到低分为“可意”课堂、“可过”课堂、“可忍”课堂、“不可忍”课堂,并以《装在套子里的人》相关课例作出解说。

有效性;“可意”课堂

张中行说,世间婚姻不出四种:可意婚姻、可过婚姻、可忍婚姻、不可忍婚姻。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它是把婚姻当成两个人的事。同理,教学也是兼顾教师和学生的感受的事,教学的有效性绝不是老师的感觉良好。那么我姑且将语文课堂有效性由高到低分为“可意”课堂、“可过”课堂、“可忍”课堂、“不可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绝不是以有效为终点,而是以有效为基点,追求高效,力争长效;反对无效,不满低效,杜绝“负效”。

“不可忍”课堂就是师生互不满意,感情已经彻底破裂,老师看学生不顺眼了,学生觉得和老师在一起就是煎熬。可想而知,学生已对这门学科讨厌,甚至毁损他们的学习兴趣,打压学习积极性。它的教学效度不增反减,是为负效。作为老师不得不对自我课堂进行诊断。

“可忍”课堂就是不很满意,但仍处于能够忍受的程度。之所以要忍,我想至少有以下两种原因:一是我是他们的语文课老师,也是他们的班主任,他们仍存一份敬意;二是老师的课堂尚有回旋和提升的空间。我反思自己,我在上《装在套子里的人》这课,只能是“可忍”课堂。我只是在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疏通一些疑难词语,同时提供一些背景材料之后,再按照由人物外表逐步深入认识其可憎的内心的思路讲解。学生在荒诞的漫画式人物感知中有收获,但热闹有余,能力提升不高。再让学生读类似小说,还是不知从何下手,是为低效。

“可过”课堂就是学生不十分满意,虽有一些“不可意”,但课堂氛围有滋有味。它不是婚姻中的凑合。它是教学良性循环,增长教学效度的关键点。胡慧敏老师的《装在套子里的人》以对别里克夫临终前的采访为切入点展开,学生兴致高涨,积极参与,在学生活动中不时有思维的火花四溅。受她启发,我想这课可用“怪”字归纳概读文本。方案如下:如果用一个字概括别里科夫的性格特点,你会选择课本中的哪一个字?抓住“他也真怪”的怪字,以“怪”为切入点,让学生分析归纳别里科夫“怪”在何处?另外也可用“可”字组词研读文本。方案如下:读了《装在套子里的人》,你觉得别理科夫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用几个“可”字词语来表达,并说明你选择的理由。学生自由发言:可怜、可笑、可悲、可恨、可叹……最能概括其性格的有:可笑,可恨,可悲……打造“可过”课堂,以追求高效为目的。

“可意”就是称心如意。“可意”课堂即是长效课堂。教师热爱课堂,学生享受课堂。以李丽老师的课为例,她将教学目标定位为两个。一个是显性的知识目标:把握别里科夫的形象和注意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及其社会典型性。一个是深层的情感与价值观目标:思考小说主题联系实际扩展其丰富的内涵。这恰是文本的两翼。她不搞浮夸表演,而是有条不紊地让学生完成了初识套中人——了解套中人——品评套中人——审视套中人的四个有机环节。这种课堂是符合语文学科的学习规律的,它习得重于学得,素养重于能力,积累重于方法。正如叶圣陶所说教是为了不教。学生有持久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态度,得当的学习方法,高涨的学习信心,这是不是教学发挥了长效?

[1]余映潮:《语文教学设计技法80讲》,广东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2]钱理群,孙绍振,王富仁:《解读语文》,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作者系安徽师大文学院2012级教育硕士安徽颍上县一中教师)

[责编三好]

猜你喜欢

里科夫套子婚姻
婚姻是一门沟通课
难以挣脱的精神套子
谈谈《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套子”的象征意义
套子
别里科夫为什么是动人的
婚姻中要“看见”彼此
我所欣赏的套子
套子
那场猝不及防的婚姻 外一篇
相约二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