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教版初中文言文注释指瑕

2015-02-28姜建华

学语文 2015年5期
关键词:义项苏教版文言

□姜建华

苏教版初中文言文注释指瑕

□姜建华

文言文注释是语文教科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语文教科书编写质量、价值和特色的一个重要指标。苏教版语文教材在文言文注释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有的词句注释不够准确、有些通假字注释不规范、有些字词解释安排不合理、有些词语解释前后有些重复、有些类型相似的词语解释前后不尽一致等等。

文言文;注释;指瑕

苏教版语文教材的编写者在文言文注释方面下了很大工夫,多数注释是正确可靠的,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也存在不尽妥当之处,分类摘录于后,并略陈管见,以求教于大家。

一、有的词句注释不够准确

文言文翻译的要求是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的原则是信、达、雅。“信”,就是译文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不增译,力求字字落实。遗憾的是教材中有这样的疏漏。以《小石潭记》为例说明之。八上第125页注释?【日光下彻,影布石上】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句中的“下”为名词作状语,可解释为“向下”。因此该句前半部分应翻译为“阳光往下一直照到水底。”更为妥当。注释⑤中“蛇行”解释为“像蛇爬行那样弯曲”,“弯曲”从何而来?我以为应翻译为“像蛇爬行那样(弯曲)”,或“(水流)像蛇一样蜿蜒前行”。附带说明:为了句子通顺流畅,所补出的词语应当加上括号。又比如第126页注解②【凄神寒骨,悄怆(qiǎochuàng)幽邃】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寂静极了,幽深极了。悄怆:寂静得使人感到忧伤。这个注释有两个值得商榷之处:一是句子翻译未将“悄怆”的解释落到实处;二是“悄怆”的词语解释有误。理由如下:一、如将“悄”解释为寂静,跟后面的“幽”(幽静)语义上存在重复;二、“悄”不只有“寂静”之意,也有“忧愁、悲伤”之意。《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309页“悄”的第?个义项即为“忧愁的样子”。这在古文中并鲜见。《诗经.陈风.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意思是“月亮出来多明亮,美人仪容真漂亮。身姿窈窕步轻盈,让我思念心烦忧。”《诗经·邶风·柏舟》:“忧心悄悄,愠于群小;觏闵既多,受侮不少。”意思是:忧愁重重难排除,小人恨我真可恶。碰到患难已很多,遭受凌辱更无数。这两个句中的“悄”均为“忧愁的样子”。“怆”有“悲伤”之意。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独怆然而涕下”。其实“悄怆”是一个同义复合词,意为“忧伤的样子”。所以原注释可改为“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寂静而且幽深,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再比如七下第105页注释⑧【蒙丛】草木茂盛的样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260页“蒙”的第一个义项即为“覆盖”,第62页“丛”有两个义项:?聚集。?众多,繁杂。对照课文内容,可选取义项?,因此,原文下注释虽然说得通,但“蒙丛”解释为“覆盖丛生”,字字落实,更为稳妥。同理,七下第105页注释⑨【碧窈】幽深的草木丛中。可改为【碧窈】碧绿幽远,不仅学生更容易理解掌握这个词语的解释,而且帮助学生养成字字落实学习文言文的良好习惯。文下注释追求准确无误应当是第一位的,这是不庸置疑的。

二、有些通假字注释不规范

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初中文言文中有大量的通假字,这历来是我们字词教学的重点内容,也各级各类文言文测试的考查重点。我以为规范的通假字注释应当是先指出“甲”(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通“乙”(本字),再对本字作具体的解释。通假字的规范注释语是“通”,不是“同”。“同”是用来注释异体字的。中考试卷的评判中,有些地方也明确规定既要写出本字,又要作出具体解释。本套教材有些通假字注释不很规范,就是同一篇文章,甚至同一页上面中通假字的处理也前后不一致。如八下《马说》第14页注释⑧【食(sì)】同“饲”,喂养。注释⑨【外见(xiàn)】显现出来。见,同“现”。第16页注释③【尽其材】财,同“才”。注释⑧【其真无马邪(yé)】邪,同“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同一页上面分别有一个对本字作解释,一个不作解释。这种情况在《陈涉世家》等多篇课文中也存在着,不知编者基于怎样的考虑?而广大师生却真的无所适从。

三、有些字词解释安排不合理

教材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一般而言,这类文言字词首次出现时就应作解释,这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正确做法。而在苏教版中,有些字词在前面出现时不作解释,而在后面出现时才作注释,这是令人费解的。如:七下第26页《赵普》中的“既薨”在文下注释⑨中只解释“薨”未解释“既”,而在九下第114页注释④、161页注释?却反复作注释:【既】已经。又比如九上183页《桃花源记》注释⑪【便扶向路】就沿着原来的路(回去)。对“向”未作解释。而在后面的第190《捕蛇者说》注释⑫【向吾不为斯役】中则作了解释“向,从前。”再如“许”字,八上第124页注释⑩【潭中鱼可百许头】约有一百来条。只解释句子,未专门解释“许”字。八下第89页《核舟记》注释①【高可二黍(shǔ)许】在解释整个句子的意思后,又对“黍”和“可”作了解释,但仍未对“许”作解释,而在九上第185页《与朱元思书》的第⑥个注释为【许】表示大约的数量。这是多么不合情理的做法。如前面的“既”初一时不作注释,而经过整整2年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较多的文言知识积累,却一而再,再而三的注释,究竟有何必要?再比如八下《山市》中有“未几,高垣睥睨”(第104页)和“既而风定天清”(第106页)两个句子,文下没有对“未几”和“既而”作注释,而在八下《口技》第137页注释⑪和①中分别作如下注释:【既而】不久。而,在这里做表时间的副词词尾。【未几】不多久。八下第139《口技》中“几(jī)欲先走”,文下注释⑨【几(jī)】几乎,差点儿。对“走”并没有做解释,同样令人困惑的是:在后面的《送东阳马生序》第192页注释⑦却作了解释,【走】跑。如此现象还有一些,这里不用一一列举。这到底是编者的疏忽,还是另有用意?期盼专家给出答案。

四、有些词语解释前后有些重复

苏教版文言注释还存在不少重复的现象。比如,八上第106页,《山市》注释⑫【逾时】过些时候。逾,越过。第192页《送东阳马生序》注释⑧【逾(yú)约】超过约定的期限。不仅存在重复,而且前面无注音,后面加注音也不合情理。再比如,九上《陈涉世家》第177页注释⑯【以数(shuò)谏故】因为屡次劝谏的缘故。九下第113页《田忌赛马》注释?【数(shuò)】屡次。七下第77页《两小儿辩日》的注释⑨是:【探汤】把手伸进热水里。汤,热水。八下第194注释⑮为:【汤】热水。八下第195页注释⑩【遗(wèi)】给予,赠送。九下第178注释⑫【遗(wèi)】给予。“稍”、“俟”、“及”、“修”、“盈”、“且”、“室”等等不少字词的解释也存在这种状况。诚然,我们可以理解为重点文言字词反复注释,出于强调,但如上面的“逾”字出现在相邻文言文中,这似乎有些不妥,那么,另有什么道理呢?

五、有些类型相似的词语解释前后不尽一致

还有一类注释虽然没有大问题,但类型相似的词语解释,前后的形式不尽一致,似乎可以完善一些。例一:七上第176页注释⑪【是以】即“以是”,因此。例二:八上第66页注释⑥【何以也】用什么办法呢?何以,即以何。例三:八上第195页【是以】因此,所以。例四:九下第158页注释⑧【何以战】就是“以何战”,凭什么作战。以,介词,用、凭。建议统一采用例四的解释体例,比较严谨规范。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东洲中学)

[责编达送]

猜你喜欢

义项苏教版文言
摭谈闻一多的文言诗
文言断句判断法
文言实词50例
文言实词推断法
苏教版与人教A版数学教材的比较研究——以“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为例
精编课本题改编练习
两用成语中的冷义项
课本题改编练习(常用逻辑用语、函数)
课本题改编练习(推理与证明、复数)
Enhanced Preci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