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年号”“谥号”“庙号”“尊号”的区别

2015-02-28张晓耕

学语文 2015年5期
关键词:谥号汉武帝帝王

□张晓耕

“年号”“谥号”“庙号”“尊号”的区别

□张晓耕

封建帝王有各种称谓,如“年号”“谥号”“庙号”“尊号”等。讲清这些称谓的内涵,辨明其间的区别,能丰富同学们的文史知识,也有助于我们把握这些专名中蕴含的相关文化因素。

年号;谥号;庙号;尊号

在语文学习中,常会遇到关于封建帝王的各种称谓,如“汉武帝”、“唐太宗”、“乾隆皇帝”等,有的资料上说,称“汉武帝”是称其“谥号”,“唐太宗”称其“庙号”,“乾隆皇帝”则是称其“年号”。这些称号到底有没有区别呢,下面就谈一下有关这方面的知识。

年号:年号是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用以纪年的名号。年号是从汉武帝开始有的。汉武帝即位那年(公元前140年),称为“建元元年”,自此开始到清宣统三年(1911年)两千多年间,除了一些短命皇帝或在位时间很短的以外,每一个皇帝都有自己的年号,而且无论是统一政权,还是割据政权,无论是农民起义政权还是少数民族政权,一旦称王称帝,都要建立年号。就连只做了83天皇帝的袁世凯也有一个“洪宪”的年号。有的皇帝一生中会用几个年号,变换年号叫改元,汉武帝在位54年,改元10次,武则天在位21年,改元16次,晋惠帝在公元304年一年中用了四个年号。在古代,皇帝但凡遇到祥瑞事件或政治上做出重大举措时都可以改元以示隆重(新皇帝登基不但要改元,还要大赦天下呢)。文天祥《指南录后序》:“是年夏五,改元景炎”,就是指南宋端宗即位,改年号为“景炎”。直到明朝,才基本形成了一帝一个年号的制度,于是我们才可以按年号称呼其帝号,这才有了“永乐帝”、“康熙帝”等叫法,后来干脆连“帝”字也省了,就直接叫“光绪”、“宣统”了。

谥号:在封建社会,古代的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以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给予他们的带有评判性质的一种名号,称为“谥”或“谥号”。按传统说法,“谥号”起源于周初,多以褒扬的字眼为主。《逸周书·谥法解》:“谥者,行之迹也;号者,表之功也;车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到了秦朝,秦始皇认为皇帝的谥号是"子议父"、"臣议君",于是废除谥法,规定自其以后以“二世”、“三世”乃至“万世”为号,但秦王朝太短命了,不久,汉朝又恢复了谥法。谥号大体可分为“美谥”、“恶谥”、“悯谥”三大类。“美谥”有“文”、“武”、“景”、“明”等,“恶谥”有“灵”、“炀”、“厉”、“幽”等,“悯谥”有“哀”、“怀”、“愍”、“悼”等。上古帝王谥号多用一个字,如周平王(平)、秦穆公(穆)等;也有用两个字的,如赵武灵王(武灵)、赵惠文王(惠文)等。后世帝王谥号多用一字,如汉武帝(武,威强睿德曰“武”)、隋炀帝(炀,好内远礼曰“炀”);其余人(指非帝王者)大多用两字,如文忠公(文忠,欧阳修)、忠烈公(忠烈,史可法)等。,

庙号:我国古代帝王死后,往往要在太庙里立一个庙室,供后人祭祀,并给每个庙室取一个名号,这就是庙号。《宋史·礼志九》:“天资七庙,亲庙五,祧庙二……以今十六间为寝更立一祧庙,逐室各题庙号。”《后汉书·明帝纪》:“有司奏上尊庙为世祖。”庙号起源于商代,最初,不是每个帝王都有庙号,一般是那些具有杰出贡献的帝王,后人才会为其立庙供奉,才有庙号。如“太甲”称“太宗”,“太戊”称“中宗”等。关于选定庙号之依据,《礼记》有云:“祖有功,宗有德。”汉应劭注曰:“始取天下者曰祖,高帝称高祖是也;始治天下者曰宗,文帝称太宗是也。”唐颜师古注曰:“应说非也。祖,始也,始受命也。宗,尊也。有德可尊。”宋刘攽则云:“颜说非也。始受命称太祖耳;有功亦称祖,商祖甲是也。”清方苞撰《谥法》,有云:“祖者始也,故宗无定数,祖一而已。”但事实并非如此。汉刘邦庙号高祖(又称太祖),刘秀庙号世祖,一朝已有二祖。或可解释为刘邦乃西汉始祖,刘秀乃东汉始祖。但至曹魏时,却有三代庙号相继称祖:曹操(武帝)为太祖,曹丕(文帝)为世祖,曹睿(明帝)为烈祖,即所谓“曹氏三祖”是也。故而唐刘知几《史通·称谓》云:“古者天子庙号,祖有功而宗有德,始自三代,迄于两汉,名实相允,今古共传。降及曹氏,祖名多滥”。清人顾炎武《日知录·除去祖宗庙谥》亦有“称祖之滥,始于曹魏之三祖”之议。称宗之情形更滥。顾炎武更批评道:“王莽尊元帝庙号高宗,成帝号统宗,平帝号元宗,中兴皆去之。……称宗之滥,始王莽之三宗。”(同上)到了唐代,滥情尤甚。清人王鸣盛《十七史商榷·三祖》则有“自李唐始无代不称宗,其滥斯极。除一祖之外,其余诸帝,不问有功与否,莫不称宗”之讽。可见。自汉以后,庙号就有了一些约定俗成的不成文规则,一般开国者大多称“太祖”、“高祖”或“世祖”,以后的称“太宗”、“高宗”、“世宗”、“英宗”、“中宗”等。

尊号:尊号是对当代帝王尊敬的称号。以前的帝王称为天子,“帝”、“皇”、“王”、“后”,都是尊号,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正式把最高统治者的尊号定为“皇帝”。刚开始时,尊号字数尚少,到了后来,封建帝王们觉得单称“皇帝”不过瘾,就又加了一些好听的字眼,一般都是谀美赞颂之辞。如唐高祖李渊的尊号为“神光大圣大光孝皇帝”。这种尊号,大多是生前奉上的,有的帝王可以被奉上好几次尊号,武则天来了五次上尊号的活动,一次比一次厉害,从“圣神皇帝”一直到“天册金轮圣神皇帝”。尊号也有在帝王死后追加的,例如唐高宗死后,到天宝十三载<公元754年),上尊号为“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越到后来,尊号越长,清乾隆皇帝全部称号——“高宗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除了庙号“高宗”二字外,其尊号竟有二十余字之多。

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对前代帝王多不称姓名或尊号,一般都称其庙号、谥号或年号。一般来说,对隋以前殁世的皇帝多称谥号,如“汉文帝”、“晋武帝”、“隋炀帝”等。唐至元朝殁世的皇帝多称庙号,如“唐太宗”、“宋仁宗”、“明英宗”等。明、清两朝的皇帝多称年号,如“嘉靖皇帝”、“唐熙皇帝”等。在某些特定场合,也称其全部名号,即庙号、尊号、谥号的合称,如前面提到的清乾隆皇帝全部称号,除了庙号“高宗”二字外,其尊号竟有二十余字之多。另外,在古籍中,对一些王侯将相知名人也常常不称其名,而称其谥号。如称“岳飞”作“岳武穆”,称“海瑞”作“海忠介”等等。

弄清这些称谓的内涵与其间的区别,不仅能丰富相关的文史知识,对理解这些帝王的形象也有益处。同时,能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古代汉语专名中蕴含的中华传统文化因素。

(作者单位:河北魏县第一中学)

[责编达送]

猜你喜欢

谥号汉武帝帝王
走,去抓帝王蟹
谥号
她与帝王为邻
帝王蝶的疯狂迁徙
东方朔智答汉武帝
树为何名
漫话谥号
陪你一起读历史(6) 汉武帝竟是“玄幻控”
辽太祖尊号谥号考辨
古老的皮影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