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对陶渊明诗歌的接受
2015-02-28张婧
张婧
(内蒙古民族大学文学院 内蒙古通辽 028043)
柳宗元对陶渊明诗歌的接受
张婧
(内蒙古民族大学文学院 内蒙古通辽 028043)
陶渊明为中国隐逸诗人之宗,其为人与诗歌创作深得柳宗元喜爱,柳在贬谪期间,诗在题材与意象上多处模仿陶诗,但由于二人所处时代的不同,个人 的禀性与追求的不同,二人的创作风格还是有很大的差异。本文即结合柳宗元诗歌风格、生平思想和经历,探讨他对陶渊明的接受。
陶渊明 柳宗元 诗歌 意象 接受
柳宗元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十分显著,他儒道佛兼通,诗文俱佳。现存的柳宗元诗歌数量为138题164首,大多是在其被贬永州后所作。这些诗歌不仅众体兼备,题材丰富,更重要的是代表了柳宗元诗歌的整体风格,从而也奠定了柳宗元在诗歌史上的地位。明人胡应麟:“元和而后,诗道浸晚,而人才故自横绝一时。若昌黎之鸿伟,柳州之精工,梦得之雄奇,乐天之浩博,皆大家材具也。” 柳宗元的诗歌风格独特,既反映了柳宗元在贬谪生活时心灵世界,也体现了他对传统诗歌及陶渊明等优秀山水诗人的喜爱,进而借鉴其诗歌创作的内容和手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本文即结合柳宗元诗歌风格、生平思想和经历,探讨他对陶渊明的接受。
一、柳、陶关系的历史评说
关于柳宗元与陶渊明诗歌的关系,从宋代开始即有人指出,代不乏人。苏轼认为:“柳子厚诗在陶渊明下,韦苏州上。……所贵乎枯淡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 已明确指出柳诗学陶。提到陶柳二人的诗歌风格,前人多认为柳诗与陶诗相似,南宋陈善:“山谷尝谓白乐天、柳子厚俱效陶渊明作诗,而唯子厚诗为近。” 北宋蔡绦也说:“柳子厚诗,雄深简淡,迥拔流俗,至味自高,直揖陶、谢。” 杨万里说:“五言古诗,句雅淡而味深长者,陶渊明、柳子厚也。” 明清直到当代,依然有很多文人、学者指出柳与陶的关系。历来评论二人诗歌关系大底有三:一是柳学陶;二是柳诗似陶诗;三柳诗与陶诗不同。这些观点既指出了柳宗元诗歌艺术的渊源,又道出了柳宗元诗歌风格的特征。二者之间的关系,不仅因为同为山水诗而相似,而的确如前人所说的柳着意在学陶诗,又由于自己的性格、追求、思想的不同赋予了诗歌以不同于陶的特色。
二、柳、陶心灵底色的不同与诗歌的差异
柳与陶在生活经历上有着相似的轨迹,心灵有过相似的痛苦、挣扎。陶渊明是一个与黑暗官场完全决裂的决绝心态度退出政坛的隐士,他的归隐态度是淡然、超脱的。但是心理由仕而隐、隐而又怀恋仕途、最后才在心灵上彻底回归自然,归园田居。他的诗歌以闲适、自得而著称,正是最终获得的这份心灵的自由、闲适的结果。
柳宗元对自己遭贬谪之事一直郁郁难耐,无论他怎么置身自然山水,得其畅快欣然,内心深处都有难以释怀的对官场的眷恋,对自己人生理想的执著追求。如《夏昼偶作》“南州溽暑醉如酒,隐几熟眠开北傭。日午独觉无馀声,山童隔竹敲茶臼。”可见对日常生活的描写都处处流露着幽冷、凄清的基调。正如明人胡应麟所评:“意亦幽闲。”在看似平静和闲适的生活背后,深隐着无所事事的孤寂之感,落寞之情,这绝不是一般文人所追求的恬淡闲适,而是一种对前途与命运无力、无奈的一种生活境况的写照。无论在诗风还是在诗格上都突破了陶诗的恬静,但其诗歌在表层上却在尽量摹写着一种平静。
三、柳对陶山水田园诗的接受
山水田园是柳、陶诗歌题材的一大类,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二人表同里不同,又可从中看出柳对陶的学习。陶渊明《归田园居》组诗,描写了柳树成荫,袅袅炊烟,虚室闲静,幽静清新的田园风光,深刻用意是将这份自然幽静与仕途的世俗黑暗作对比,一边是乐园,一边是名利场,整体风格恬静、自然、悠闲。
再看柳宗元《田家》组诗:
蓐食狗所务,驱牛命东汗。鸡鸣村巷白,夜色归暮田。札札耒相声,飞飞来乌禽。竭兹筋力事,持用穷岁年。尽输助徭役,聊就空自眠。子孙日已长,世世还复然。(其一)
篱落隔烟火,农谈四邻夕。庭际秋虫鸣,疏麻方寂历。蚕丝尽输税,机行空倚壁。里胥夜经过,鸡黍事楚席。各言官长峻,文字多督责。东乡后租期,车毂陷泥净。公门少推恕,鞭朴恣狼藉。努力慎经营,肌肤真可惜。迎新在此岁,唯恐钟前迹。(其二)
这两首中的个别诗句,历来被人拈出,认为是学陶的例证。王国安就评论为:“《田家诗》‘鸡鸣村巷白'云云,又‘里胥夜经过'云云,绝有渊明风味。” 从这两首诗的整体可以看出,柳在学陶,从字眼的使用、句式的表现和整体营造的田园气象,都有着明显的模仿痕迹。但是柳诗重在描写田园生活的艰辛、官府杂税的繁重,表现了柳关心民瘼的情感。诗歌风格也呈现出叙事写实、质朴简约、基调悲悯的特征,由此可见同陶诗相比,柳诗更具有广泛的社会现实意义。
四、柳对陶诗歌意象的接受
花鸟草木、山水江雪等各类诗歌意象常出现于陶渊明与柳宗元的诗歌当中,因意象选择的不同,气氛营造的差异因而呈现出不同的情感色彩。对于鸟意象而言,陶诗运用自如,且多。魏正申所言:“陶集除六首专题咏鸟之外,尚有四十二处之多,而且大都有比喻或象征的意义……鸟之声则是他创作的诗文的喻比;不同季节的鸟鸣又是其文学创作历程的象征。” 陶渊明诗歌中的鸟非常繁多,如鸟名清晰的仓庚、鸣鸥、黄鸟、燕、雁、云鹤、仙禽、三青鸟、灵凤、神莺、精卫、嫣鹦、鸥等,以及泛称的飞鸟、高鸟、归鸟、翔鸟、晨鸟、失群鸟、众鸟。继承了传统诗歌的山水花鸟的比兴手法,他还将这些意象与自身的政治生涯、人生际遇相关联。如《杂诗》《读山海经》积极人生的展翅高飞的意象。《感士不遇赋》《命子》《归去来兮辞》《饮酒》等是回归自然田园的意象。《岁暮和张常侍》、《饮酒诗》其四、十九等是人生索居孤苦的意象。
柳宗元诗歌中的鸟意象非常多。“杳杳渔父呤,叫叫羁鸿哀。”(《湘口馆潇湘二水所舍》)“羁禽响幽谷,寒藻舞沦漪。”(《酬娄委才将之淮南见赠之什》)“愁深楚猿夜,梦断越鸡晨。”(《梅雨》)“溪路千里曲,哀猿何处鸣。孤臣泪已尽,虚作断肠声。”(《入黄溪闻猿》)“杀羽集枯干,低昂互悲鸣。”(《零陵赠李卿元》)(《南涧中题》)“好音怜杀羽,濡沫慰穷鳞。”在这些诗句中,禽鸟都不是作为孤立的名词出现,都有代表感情、情绪的限定语,如伤禽,枯树、愁猿、羁鸿,哀禽等诸如此类的名词,明显地是借鸟表达一种情愫,这种情愫是这幽怨感伤的,是凄苦无助的,是孤寂寥落的。这与柳宗元自身遭遇、被贬的生活和仕途窘况相一致,报国无门、英雄失路的委曲与痛苦溢于言表。吕温在其《赋得失群鹤》一诗中感叹说:“杳杳冲天鹤,风排势暂违。有心长自负,无伴可相依。”这与被贬谪者心境中的那种悲凉与沉重可堪称同调。
除了上述感情色彩明显的鸟意象,还有一些诸如被囚的鹧鸪、折翅的鹰、被笼系的鹦鹉、断足的乌鸦等意象频繁出现,借以表达诗人内心深深的骚怨情感。柳宗元《笼鹰词》:“凄风淅沥飞严霜,苍鹰上击翻曙光。云披雾裂虹霓断,霹坜掣电捎平岗。砉然劲翮剪荆棘,下覆狐兔腾苍茫。爪毛吻血百鸟逝,独立四顾时激昂。炎风溽暑忽然至,羽翼脱落自摧藏。草中狸鼠足为患,一夕十顾惊且伤。但愿清商复为假,拨去万累云间翔。”《 鸟词》“柳宗元更是借鸟自况,将自己遭打击后的情状心态,表述得更加明白具体,诗云:翘首独足下丛薄,口衔低枝始能跃。还顾泥涂务蝼蚁,仰看栋梁防燕雀。右左六照利如刀,踊身失势不得高。支离无趾犹自免,努力低飞逃后患。”都是这类的典范之作。总之,柳宗元笔下的鸟,都不是自然之鸟,而是自我化身的鸟,其自我情态与伤禽意象在浓郁的悲苦情愫中有机地结合,表达了柳宗元此情此境的内心宿怨。由于频繁地出现,导致了柳宗元诗歌中此类意象使用的模式化和叙事抒情方式的程式化。陶诗中鸟意象的频繁出现,却没有出现类似模式化、程式化的表现方式的固定化。只能说明柳宗元内心的情感是执着的,无论他面对的世界自然景色是什么,他的这孤绝的情愫都会自然凸显,自然更多地与此类意象结合。这样的笔法运用与其说是柳宗元的弊端,倒不如说是柳宗元郁积的悲愤与哀伤的不自觉地表达,这恐怕连诗人自己都没有留意过。
在钱钟书先生的《谈艺录》中的“陶渊明显晦”一节亦谈到过“张悦之、柳子厚皆不言绍陶,但有些诗歌一望而知学陶”。由是我们可以断定柳宗元对陶渊明的诗歌创作更多的是题材上与意象上的模仿,即使在骨子里他也想同陶渊明一样远离名利场却由于内心的执著追求而无法做到,因此只能相近却无法得其神韵。
[1]吴文治.柳宗元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2004.270.
[2]苏拭.评韩柳诗[M]//傅成、穆侍标点.苏轼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2124.
[3]柳宗元.王国安笺注.柳宗元诗笔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449.
[4]柳宗元.王国安笺注.柳宗元诗笔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449.
[5]柳宗元.王国安笺注.柳宗元诗笔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450.
[6]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7]柳宗元.王国安笔注.柳宗元诗笔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241.
[8]魏正申.陶渊明探稿.台北:文津出版社,1990.65.
文章发表由内蒙古民族大学硕博启动金提供经费,项目编号BS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