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经·卫风·氓》三题

2015-02-28曹玥

学语文 2015年5期
关键词:弃妇汤汤诗经

□曹玥

《诗经·卫风·氓》三题

□曹玥

《诗经·卫风·氓》是一篇千古流传的佳作。对其主题、审美和相关意象等问题进行讨论,有助于对该诗的深入理解,也能为中学语文教学提供有益的帮助。

《诗经》;《氓》;主题;情感美;意象

孔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诗经》——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是我国文学的光辉起点,影响着历代文人骚客的创作,主导着千百年来中国文学的审美倾向。《诗经》中的许多篇什让历代诗评家反复吟味,余韵无穷。《卫风》中的《氓》,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它的主题、美感以及相关意象向来引人关注。本文拟就此谈点想法,以就教于方家。

一、《氓》是“弃妇诗”还是“怨妇诗”

关于这首诗的主题,历代诗评家的观点呈现着从“怨妇诗”到“弃妇诗”的流变,即对诗中女子形象的理解从“淫妇”变为“弃妇”。后一种观点也是现在大多数人所接受的观点。

《毛诗序》:“《氓》,刺时也。宣公之时,礼义消亡,淫风大行,男女无别,遂相奔诱。华落色衰,复相弃背,或乃困而自诲。丧其妃耦,故序其事以风焉。美反正,刺淫泆也。”《毛诗序》是对《诗经》最早、最权威的解读,而后的儒家的集大成者朱熹又对此观点做了更为直接的表述。他在《诗集传》中说道:“此淫妇为人所弃,而自叙其事以道其悔恨之意。”“淫妇”一词可以看出当时的主流意识形态已寓于对文本的解读之中,因为在当时的封建社会中女子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大胆行为是不守礼法的,因而遭到被抛弃的命运,她并不值得同情,更应该拿出来作为警示。

后代的诗评家渐渐摒弃了将《氓》看作为世风的怨刺以及将女主人公看作是“淫妇”的这样一种带有浓厚封建意识形态的观点,而更多从文本出发,从人性的角度分析。如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中写道:“《氓》写婚姻破裂后妇女被丈夫遗弃的悲惨结局,抒发了弃妇的愤懑不平和责难,表现出刚强自爱、果断坚决的性格。”

然而“弃妇”一说是指氓抛弃女子,而从诗的内容来看应该是女子主动放弃了氓,最后一句“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达了女子决绝的态度,这与《谷风》中的那位弃妇有区别。她敢爱敢恨,爱得自立、热烈,虽然是男方先背叛了她,但她却是主动离开了男子。这就不符合“弃妇”含义中“被遗弃”的隐含意义。她留给我们的印象并非“弃妇”的可怜与无法反抗的软弱,而是果敢、坚强、自立。

显然,本诗不是淫妇诗,“弃妇诗”的说法仍然欠妥,而其“怨而不怒”的情感是其主题所包含的要素之一。所以,我们认为应该归为怨妇诗。

二、《氓》的情感之美

(一)情感真挚之美

《氓》是一首叙事诗,全篇共240字,主要叙述了一位平民女子从甜蜜的恋爱走向痛苦的婚姻的悲剧,前五章是回归,饱含美好情感的变化,最后一段才是纯粹的抒情。

《氓》的第一、二章用细腻的笔触描述了她和氓从相识到相恋到热恋的过程,“蚩蚩”是女子对男子的第一印象——忠厚老实的样子。有人说是对后面男子背叛的暗讽,但我认为若结合第一章总体来看,“蚩蚩”更体现了当女子回忆起她和氓第一次见面的情景,心中同样也浮现当时甜蜜、美好的情感。“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女子毫不掩饰内心的情感,送男子渡过琪水,是何等的缠绵与不舍!然而女子盼望与氓喜结良缘,她提醒男子“子无良媒”,却又怕氓生气,“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这一章叙述了女子很快地坠入爱河。她爱得主动,也开始渐渐走向关系中的被动一方。

第二章,写私自约定婚期以后,女子日日登上那颓圮的城墙,遥望着复关,满心企盼,又满心焦急,望的不是复关,而是那从复关走来的心上人。不见了那人儿的身影,便泪水涟涟,见到了那身影便开心地又唱又跳。这一情景的描绘让我们看到了女子爱得如痴如醉,她的开心与伤心都是那么的真实与投入,不假思索、不加掩饰。“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占卜过后,女子满心欢喜地嫁过去。这两句写得朴素、简洁,女子轻松、欢愉和期待的表情却似乎跃然纸上,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痴情、单纯的女子,而非“淫妇”。称呼的变化,从最开始的“氓”到“子”,再到“尔”,从不熟到尊重,再到亲密,而到了这里,女子却称呼男子为“士”,这是她在迫使自己远离男子,不再沉溺。然而这种说服自己的理性也让旁人看着心疼,为之动容。

(二)情感节制之美

第四、五章,女子开始诉说婚后男子的背叛以及自己的辛劳。在这两章的控诉中,我们可以看到,女子并没有怒责“士”的过分行为,冷静之中带着一丝哀伤与失望。“淇水汤汤,渐车帷裳”烘托出深沉的悲凉心境,“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我们可以想象她的处境与心境,而诗中淡淡地叙述兄弟的冷漠。一“静”,一“思”,一“悼”,她的痛表现得如此冷静与收敛。“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情感在此处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这种合“度”的情感表达在语境中更具感染力,在情感体味上留出空间。这首诗让我们看到,悲剧的美不在于歇斯底里的责骂与痛斥,也不在于凄凄惨惨的哀怨,而在于发自内心的深沉的哀怨,节制的情感反而具有缠绵的美。

第六章,女主人公展现给我们的是一个冷静、理性、果敢、决绝的女性形象。“及尔偕老”信誓旦旦的誓言,“总角晏晏,言笑晏晏”的欢乐,那一切原是美好的、令人留恋的,而女主人公最终决定结束这段感情:“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这句话是女主人公最后的决裂辞。当然,果断之前的“反是不思”仍然包含了女子的无奈、绝望和哀伤。这些复杂的情感杂糅在一起,体现了最真实的人性、最真实的情感,所以才能够触动读者,成为千百年来的经典名篇。

三、《氓》中“桑”与“淇水”意象

(一)桑

“桑”在中国古典文化里有着深厚的意蕴,很多古诗词里都出现“桑”的意象。如汉乐府《陌上桑》:“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诗经·小雅·隰桑》:“隰桑有阿,其叶有难,既见君子,其乐何如。隰桑有阿,其叶有沃,既见君子,云何不乐。”在这些爱情诗中,“桑”与活泼、美丽、善良的女子相互交映,她们青春洋溢、朴素、纯洁、忠于爱情。因此,《氓》的第三章中,“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比兴女子青春年华的同时,也比兴两人甜蜜的爱情开端,“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比兴女子年老色衰,以及两人危如累卵的婚姻。容颜的衰老本已令人忧愁,更奈何丈夫的背叛,以“桑”比兴,虽未明言伤痛,但悲哀之情悄然溢出。

(二)淇水

另一个重要意象是“淇水”。“水”在古代诗歌中是常见的意象,而《诗经》中的“爱情”很多与“水”有关。在“水”的映衬之下,《诗经》中的爱情显得更加摇曳动人。如《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水”象征了温柔却缥缈的爱情,也象征了人心中源源不断的感情,同时也象征了爱情流逝的忧伤与痛苦。

《氓》中的女主人公在热恋之时“送子涉淇”,那汤汤淇水也没能阻挡她的热情。“以尔车来,以我贿迁”,波涛滚滚的淇水在此时似乎变得平静,两人一起渡淇是快乐的、幸福的,而那时的汤汤淇水就是恋人心中涌动的爱情。然而时光易逝、容颜易老,爱情也一去不复返,淇水也似乎为女子悲泣,它打湿了车上的布幔,此时的汤汤淇水就是女子决绝和悲怨的泪水。“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淇水再宽也有岸边,为何你过分的行为不加节制呢,“我”是多么无奈,忍耐也是有边界的啊。

《卫风·氓》是中学教材中的经典篇目,教师在教学时应注意引导学生把握女主人公的情感、心理的变化,以及其中重要意象和赋、比、兴手法对情感表达的影响。《诗经》的情感质朴内敛,语言简洁含蓄,意象虽传统但历史久远,在对中学生进行《诗经》的启蒙式教学时,虽应强调学生自己对诗歌的涵咏,但教师如果适度地进行深层意义的引导与挖掘,将会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诗经》是深藏于泥土之下的宝石,是我国古代诗歌真正的宝藏。

[1]尹建平:《谈〈诗经·卫风·氓〉的主题》,《张家口大学学报》(综合版)1996(Z1)。

[2]俞晓莺:《怨而不怒——〈诗经·卫风·氓〉的中国文化意蕴》,《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5(2)。

[3]刘万利、刘业:《〈卫风·氓〉的主人公形象》《文学教育》(上)2008(1)。

[4]苏天武:《淇水:女性爱情婚姻生活的见证者——〈诗经·卫风·氓〉中“淇”意象探究》,《中学语文》2014(24)。

[5]王静悦:《〈诗经·卫风〉独特风貌之成因》,《哈尔滨学院学报》2009(1)。

(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科教学·语文”专业2014级硕士研究生)

[责编达送]

猜你喜欢

弃妇汤汤诗经
《诗经》“弃妇诗”研究综述
歌曲:龟山苍苍汉水汤汤
诗经
现代诗经
现代诗经
古今弃妇形象的转变及妇女地位的反思
张幼仪:打造商界传奇的徐志摩弃妇
国内中西方古典文学中“弃妇”形象研究成果综论
那些年,我们读错的诗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