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中西方古典文学中“弃妇”形象研究成果综论
2015-08-15赵晓芳
○赵晓芳
(河南大学,河南 开封475001)
“弃妇”形象,是中西方文学中至关重要的人物形象之一,因其与男权社会文化及女性自我意识发展之间有密不可分的关联,而受到文学研究者的重视。在中西方弃妇形象塑造中,中西方古典文学中的弃妇形象是近现代弃妇形象塑造无法抛开的原型,对近现代女性主体意识的成长,及文学人物形象的变革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对中西方古典文学中的“弃妇”形象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研究,对于做好中西方文学、文化比较研究工作意义重大。
本文的古典文学,指中西方古代优秀、典范的文学作品。其中中国古典文学指从先秦至1840年鸦片战争之前的古代文学作品;西方古典文学指从古希腊时期至19世纪初期,整个西方世界开始进入资本主义社会革命的近代历史时期。弃妇指代文学作品中被始乱终弃的女性。
一、研究层面与角度
至2014年底,国内中西方古典文学中的弃妇形象相关研究成果可分类总结如下。
1.对中国或者西方某个作品中单个弃妇形象进行的个体研究,如对《诗经》中的氓之妻、《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西方文学《美狄亚》中的美狄亚、《简爱》中的伯莎等进行的女性形象专题研究,研究主要关注弃妇形象的形成、原因及悲剧性内涵和审美意蕴。代表性成果如杨广宇的《直面人生不卑不屈——浅论〈氓〉中的弃妇形象》、[1]张燕的《从〈美狄亚〉看西方弃妇的反抗精神》[2]等。
2.对中国某个特殊时期的弃妇群体形象进行研究,如对《诗经》中弃妇形象的研究,唐代诗歌中弃妇形象的研究,唐传奇中弃妇形象的研究等,研究主要关注了不同时代中弃妇形象的塑造及其文学群体形象在社会中的价值。代表性成果如张馨心[3]、汶莹莹[4]、陈文月[5]、邓多军[6]等的硕士毕业论文。
3.对中国弃妇形象与时代、社会、文化、经济等之间的关系探索,尤其是弃妇形象与男权社会中男性形象之间的隐喻关系探索,代表性成果如尚永亮的《〈诗经〉弃妇诗与逐臣诗的文化关联》[7]等。
4.从比较文学学科角度出发,对中西方弃妇形象进行的比较研究。这类研究成果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通过拣选中国的一个女性形象与西方的女性形象进行的比附,例如刘兰芝与美狄亚、秦香莲与鲍赛昂、简爱与崔莺莺、繁漪与安娜等,代表性成果如李艳梅的《弃妇的反抗——从中、希文化背景中审视美狄亚和秦香莲性格差异》、[8]翟雅丽的《〈氓〉与〈美狄亚〉中的弃妇形象比较》[9]等。另一部分是较为体系化的研究,这类研究目前为数极少,目前,代表性成果如徐梅的硕士学位论文《中西方文学中的弃妇形象研究》[10]等。
二、问题与不足
从已有研究成果总体来看,对中西方古典文学中弃妇形象的专题研究相对较多,而从比较视野进行的跨文化研究成果较少。
对中西方古典文学中弃妇形象专题研究中,研究成果一般都较好地考察了弃妇形象的演变、发展、悲喜剧审美特征,以及其与男性文化之间的诸种关系等。但研究仍具有较大开拓空间,如对“弃妇形象”、“弃妇文学”等核心概念的界定,对弃妇形象形成与发展背后所折射的女性家庭、社会地位的变迁及集体无意识,弃妇形象背后折射的中西方传统文化中“母性话语”发展演变历史,不同文类中弃妇形象及塑造策略的异同对比等问题的探讨,需要进一步深入。
比较文学领域内的相关成果中,首先,对中西方单部作品中的弃妇形象进行的比较研究,绝大部分属于A+B式的简单比附,不能深入比较对象双方,站在中西古今更宏观的背景下,不能深入挖掘出真实可靠的可比性来,进行比较文学研究,所以研究多停留于浅层比较,不能钩沉出弃妇形象存在的真正价值。其次,那些较为体系化的研究成果,如《中西方文学中的弃妇形象研究》,虽然其对中西方弃妇形象进行了较为系统化的比较研究,但没有清晰严谨地界定“弃妇”概念及其研究对象,也没有对此课题的研究现状进行系统归纳与梳理,使研究缺乏坚实基础;同时,与研究题目相比,研究内容含量较小,作者择取了中国先秦时期到20世纪90年代的文学,西方文学仅择取了古希腊到19世纪的文学,对20世纪的西方文学,只是简单提及一部作品的名字和内容,不够深入,研究成果不能充分体现汇通性。
三、研究启示
中西方古代思想文化对现代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发展有非常大的影响,如,儒家思想几千年来在中国根深蒂固,不仅对古代女性思想、身体和家庭、社会中地位有很大影响,而且对我国现代的婚姻家庭更是有很大的影响,当代社会中那些高喊“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的马诺型女性,其实仍然是古代父权制传统下女性依附性思想的一种延续。西方社会的发展呈现出同样的规律。迅速变化的时代对女性思想的解放促进作用并没有想象的那样迅速,传统和现代思想之间的博弈一直是全球男性和女性共同参与的一场狂欢,博弈的理想结局不是鱼死网破、你死我活,而是在传统和现代、男性和女性之间寻找到一种和谐共谋的发展关系。基于此,对中西方古典文学中的“弃妇”形象做比较研究,就具有非常重要的当代价值。基于以上研究现状,本课题具有深度研究的价值和空间。
因此,接下来的研究,要正视此课题已有成果的问题与不足。要么充分展开弃妇形象专题研究,要么站在中西文化立场上,把中西方古代文学史上不同历史阶段、不同民族文学与不同艺术形式中的弃妇形象整合起来,以比较视域为研究展开的本体。运用心理学、叙事学、女性主义批评、西方马克思主义等理论,对中西古典文学史上的弃妇形象梳理、分析,并进行汇通性、体系化的比较研究,以积极推进当代中国先进社会文化建设,为当代人提供走向幸福婚姻家庭的有益启发。
[1]张燕.从《美狄亚》看西方弃妇的反抗精神[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9(5).
[2]杨广宇.直面人生 不卑不屈——浅论《氓》中的弃妇形象[J].合肥联合大学学报,1999(2).
[3]张馨心.汉魏六朝弃妇诗研究[D].河南大学,2013.
[4]汶莹莹.先秦两汉弃妇诗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5]陈文月.《诗经》弃妇诗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3.
[6]邓多军.唐代弃妇诗研究[D].安徽大学,2010.
[7]尚永亮.《诗经》弃妇诗与逐臣诗的文化关联[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
[8]李艳梅.弃妇的反抗——从中、希文化背景中审视美狄亚和秦香莲性格差异[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6).
[9]翟雅丽.《氓》与《美狄亚》中的弃妇形象比较[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1999(4).
[10]徐梅.中西方文学中的弃妇形象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