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思维下的新闻传播理论体系的重构——以新闻聚合服务媒体的鹊起为个案

2015-02-28徐亚先长春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吉林长春130031

现代教育科技 2015年3期
关键词:互联网思维

徐亚先( 长春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吉林 长春 130031)



互联网思维下的新闻传播理论体系的重构——以新闻聚合服务媒体的鹊起为个案

徐亚先
( 长春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吉林 长春 130031)

[摘 要]互联网思维及其取向上的新闻聚合服务理论与实践不仅使麦克卢汉所预言的“媒介即讯息”时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到来,也同时对传统大众传播理论与实践体系造成了剧烈的冲击,认真研究这一崭新媒介形式给新闻的生产、发布及传播效果带来的新问题,创建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的中国式新闻传播理论与实践体系应是中国新闻传播事业建设与发展中的题中应有之义。

[关键词]互联网思维;新闻聚合服务;新闻传播理论与实践

引言

近年来,快速发展的移动互联网技术催生了社交新闻聚合网站这一独特的媒介平台。它的蓬勃发展对传统主流媒体的垄断地位形成了挑战,在短时间内迅速改写了新闻传播的格局。

崭新的新闻聚合服务是基于可扩展标记语言的互联网内容发布和集成技术,它不单是信息服务技术真正简单的聚合,还是内容可以无限丰富的网站摘要。这种技术可以自动浏览和监视某些指定网站的内容,将这些网站的内容定时传送给用户,而用户利用阅读器就可以方便地读到自己需要的新闻,而无需到各家网站逐一浏览。所以,一个全新的社交新闻聚合网站是RSS技术与社交媒体平台相互融合的产物,它使得用户可以深度参与新闻生产和传播的全过程,实现了新闻选择与消费的个性化,并由此为受众提供了一个自由而庞大的信息超级市场,不仅可以满足用户基于自身个性需求的阅读需要,自如地筛选信息,还可以摒除杂乱信息的干扰。具体的讲,受众通过与这类网站的互动有可能深度参与新闻生产,新闻发布不再是报道的终结,而是一则新闻新的生命周期的开端,而这正是互联网思维的精髓所在。这就大大改变了新闻聚合网站的生产方式。

一、社交新闻聚合服务媒体的现状

社交新闻聚合网站的新闻生产能够为用户提供包括新闻标题、内容摘要、全文链接、图片和检索功能等要素。社交新闻聚合网站的吸引力就在于把受众纳入到整个新闻生产的过程中来,通过用户导向的个性化新闻定制,提供新闻产品。这就大大拓宽了新闻生产资源配置,使其更具社会化。其中,网友的原创和深度参与已经成为这类网站新闻生产的重要渠道和鲜明特点。

目前,最受受众关注的网站上占主导地位的内容主要是网友原创内容,这是通过用户自建“社区”(Community)来实现的。每位访客都可以通过在“社区”版注册自己的账号的方式发布一篇自创的符合网站规定的帖子,并且及时与社区专职编辑取得联系,把自己的帖子推荐给他们进行审核。如果网友原创的帖子达到了专职编辑的要求,便会被第一时间在“社区”版面上发表,特别优秀的甚至可以直接登上网站首页,从而得以在互联网上广为传播。以美国“嗡嗡喂”为例,网站通过设立“猫能级”指标和“猫责任”的方式刺激并引导众多的草根记者群参与网站内容的生产。而且,网站还通过评选与推荐,为网友把握新闻传播原创提供指导。同时,保证新闻品质,在报道上加大投入,提升该网站在广大受众心中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成长较快的新闻聚合服务的新媒体机构,还十分注意与传统主流媒体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这一类网站上有相当一部分权威报道和评论都转载或援引自一些卓有影响的传统主流媒体,并加入经过严格挑选的读者点评和深度背景材料。在充分利用传统主流媒体的内容时,借助用户推荐的方式,在网站上择优分享一些传统媒体或知名博客的内容或链接,从而更好地为受众还原和描绘特定新闻事件的全景。类似这样的“多元视角”既充分利用了社交媒体的优势,又有效减轻甚至消除了传统的“单一视角”新闻报道中出现的偏见和误读。而这恰恰是社交新闻聚合网站传播新闻的独特方式。伴随着各类社交网站的崛起,越来越多的人会选择在这些网站进行“互动分享”,而不是在搜索引擎上“单向搜索”来获得包括新闻资讯在内的各种信息。社交新闻聚合网站正是顺应了新闻传播方式的变化,立足于受众的兴趣、切身体验和实际需要,在与受众的深度互动和参与中有效地提升了传播效果。

从传播策略上看,新闻聚合服务媒体鲜明地体现了“分享比搜索更加重要”的理念。新闻传播的大数据时代由此开启。而在具体做法上,它们比传统新闻网站更重视受众对信息的评价和回馈。在网站界面的设计和内容传递上,也着力打造简易、生动、自主的风格,以与传统新闻网站相区别。在这方面,美国的“嗡嗡喂”和“红迪”,中国的百度、腾讯、新浪都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并取得了让人耳目一新的成果。虽然有些探索还显得稚嫩,但是一个与传统新闻网站截然不同的新闻聚合服务的雏形已清晰可见,却是无可置疑的。

总之,社交新闻聚合网站的出现重新界定了媒体与受众间的关系,颠覆了传统媒体“垄断+控制”式的新闻生产和传播模式0,为受众主动参与新闻生产与传播开辟了新的路径,践行“互联网思维”则作为创新的动力成为新闻传播领域的革命性新思维。

二、基于互联网思维下新闻传播理论体系的重构

在这样的思维视界中,大众传播有了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趋近于其本质的“大众的”意义。此前由于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创造的经济生活方式不可避免地对社会文化(也包括大众传播)的异化,人们所说的“大众传播”,实质上已经转向了它的反面,即“传播大众”。大众传播媒介也成为各个政治、经济利益集团统治社会文化的最有力的武器。互联网思维及互联网思维下的新闻聚合服务媒体虽然不可能超脱时代、超脱占统治地位的政治、经济利益集团的“利益”需要,完全成为“大众的”新闻生产与传播提供的平台,但是它却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具大众性质。这就对传统的经典新闻传播理论体系构成了强烈的冲击,也使传播对于人及人类社会的意义有了更深层次的彰显。

第一,互联网思维加快了人内传播的速度,提升了人在传播活动中的能动性和社会互动性,也大大拓宽了人际传播领域,提高了人在传播活动中的自我表达意愿。

第二,互联网思维促进了群体传播,加剧了社会群体的离散或聚合的频次,也加剧了受众的社团意识,增加了群体传播中群体规范建构的复杂度。同时,因组织传播的深度与广度需要而难度加大,组织间的传播竞争强度也随之加大。

第三,传统大众传播的经典定义在互联网思维下显得更加局促、狭小,因而也就愈发显得“非大众”化。因此,互联网上的传播,无论是传播者,还是受传播者都远远超出了某一政治、经济利益集团掌握的大众传播的范畴,而且受传者在新闻消费选择方面也已经不再是消费意向较为简单的传统大众传媒的读者、听众和观众,而是互动性愈来愈强的“互动”传播需要者。因而,互联网思维下的大众传播的特点在变、社会功能在变、发展态势与发展方式也在变,而且变得愈来愈剧烈,与传统大众传播的特点、社会功能、发展方式的差异愈来愈明显。

第四,传播制度建构与媒介控制方式将因以上诸层次的变动而重构,因此互联网思维下的新闻聚合服务机构会在一个瞬间将全球范畴内的相关新闻信息置于任何一个消费需求面前,并且以不间断流动做着即时更新,也就是最大程度上满足了“公共性”的互联网新闻聚合服务,又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了“个性”新闻需求,而这是传统大众传播无论如何也做不到的。道理很简单,一旦某一传统大众传媒的新闻网站做到了这一点,那就是意味着它已不再是受控于某一政治、经济利益集团的传统大众

传媒了。而这是利益集团的“利益”所不可能接受的。

第五,传播媒介的性质与作用也因而不同。曾经引起轰动,却又被视为“神谕”一类的玄言的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再一次被推上媒介理论前沿,因为互联网及新闻聚合服务媒介机构的出现,再一次印证了麦克卢汉关于“媒介即讯息”等预言的理论前瞻价值。虽然,我们还不能因为有了互联网和新闻聚合服务就认为麦克卢汉关于“电子乌托邦”的梦想即可实现,但是互联网思维对大众传播复归“大众化”这一乌托邦本质,显然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而这必然会在新的互联网思维下的新闻理论体系建构中为人们所关注。

三、总结

当然,要实现上过重构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因为作为承载资产阶级革命中旗帜性口号——“言论自由”的大众传播曾是西方建构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生活方式支柱性的传播工具,其理论体系建构既久,改之也难。而我国作为大众传播起步较晚的传播弱国虽然近三十年来发展迅猛,但包括新闻传播学在内的社会科学研究基础薄弱,作为理论指南的指导性研究缺乏系统性成果,面对网民数量迅猛增长的互联网传播大国与强国建设,不但未能做好充分的理论准备,也缺乏足够的专业技术准备。但是,时不我待,因诸多准备不足带来的互联网思维混乱及其后果已经在某些国家和地区的发生、发展警示我们,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传播特征,大众传播亦然。互联网思维及新闻聚合服务媒体的出现不意味着传统大众传播的终结,但是却要求我们的大众传播理论与实践的创新。而这也正是本文所要与学界同仁共勉的。

参考文献:

[1]史安斌.《全球•全民•全媒》,《国际传播前沿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2]易海燕.《新闻网站:用好RSS聚合新闻这把双刃剑》,《中国传媒科技》 [J],2005年第6

教育与教学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under the Internet thinking

Xu yaxian
(Changchun Normal University,jilin Changchun 130031)

Abstract: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news aggregation service on the Internet thinking and its orientation not only make the "media" era come at an unprecedented speed, but also make a great impact on the traditional mass communic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system, and seriously study the new media forms of production, publishing and communication effect.

Key words:Internet thinking, News aggregation servic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Journalism and co mmunication

作者简介:徐亚先(1966-),男,硕士,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广播电视艺术发展问题研究。E-mail:yaxianxu@163.com。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JN00-(2015)03-001-03

猜你喜欢

互联网思维
“互联网健身”背景下从业者现状、问题及建议
“互联网健身”背景下从业者现状、问题及建议
浅析互联网思维对传统商业管理的冲击
浅析互联网思维在房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浅析移动互联语境下中小成本电影去中心化的创作趋向
论述互联网思维在电子商务中的作用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互联网思维与传统企业再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