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外媒体的新媒体转型
——以《卫报》的“数字优先”战略为例

2015-02-28彭雨蒙

新闻研究导刊 2015年24期
关键词:卫报优先转型

彭雨蒙

(武汉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海外媒体的新媒体转型
——以《卫报》的“数字优先”战略为例

彭雨蒙

(武汉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卫报》是英国的一份国家级综合性日报,其多年来一直积极开展数字化转型战略。从“网络优先”到“数字优先”战略,《卫报》数字化战略是公认的一流水准,被称为“最开放、最彻底的数字化转型”。本文将通过梳理最新的国内外文献资料,力争具体呈现出《卫报》在数字化转型中网站、移动客户端等方面的策略转型。

《卫报》;数字转型;网络优先;数字优先

《卫报》是英国的一份老牌国家级主流报纸。其创刊于1821年,素以独立著称,因此在欧洲新闻界具有较高的美誉度。《卫报》历史上的每一次重大发展都回应了新一代媒体技术所造成的挑战,并因为能够把握机遇成功树立起先锋者的形象。在信息通信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这家老牌严肃报纸又开始用“数字新闻机构”来界定自己(杨建宇,2014),其向数字化转型的尝试性脚步从未驻足。

一、从“网络优先”到“数字优先”

2006年,《卫报》提出了“网络优先”的战略,即新闻一旦撰写完成,便会被马上刊发在网络上,随后再通过报纸印刷发布。这一策略随着《卫报》和《观察家报》等站点的合并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发展,实现了媒体产品的多平台化(刘惠芳,2013)。“网络优先”的策略强调将传统报业的优势用网络彰显,而将传统报业的劣势用网络弥补,走出了打造报纸网络版的迷思,不是简单地将报纸内容放在网络上,而是着眼于打造全球领先的新闻网站(李雅筝,周荣庭,2014)。

为了适应移动网络等多种数字平台的出现所带来的改变,2011年,《卫报》的发行商卫报新闻与媒体集团又宣布了一项名为“数字优先”的计划,将数字化新闻置于其发展战略的核心,以应对媒体业“无法阻挡的趋势”,该战略主要包括五个要点。

第一,让数字化战略深入人心。《卫报》认为任何一个贯彻“数字优先”策略的新闻机构要确保其部门和其他同事都应足够了解数字化,以便更高效和熟练的从事数字化工作。第二,营造数字创新的文化氛围。《卫报》把自己定位为一个可以像科技公司一样思考和行事的媒体公司。“数字优先”强调对于数据和数据科学的解读,据此在科技层面寻求创新。第三,培养“数字优先”的思维方式。在将来,也许不再仅仅局限于“数字优先”,可能还会有“移动优先”、“视频优先”,甚至“可穿戴技术优先”。第四,采用持续灵活的产品开发方式。例如,通过建立用户体验实验室,《卫报》请来用户亲眼观看他们如何使用产品。第五,营造开放式的企业文化。在每天早上的编辑会议上,总编和高层管理人员都与所有员工直接面对面,以便在组织内创建强有力的相互联系(刘笑盈,康秋洁,2014)。

二、彰显开放精神的网站

早在1995年,《卫报》就成立了新媒体实验室,以开发《卫报》的电子发行物。1999年1月,《卫报》正式推出线上网站,同年9月,该网站的注册用户已达100万。2004年3月,《卫报》的数字版也开发上线。数字版将纸质版内容原原本本地呈现在互联网中,并且能够实现便捷地查找、翻页等功能。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美国市场的需求,2007年,《卫报》专门建立了其美国版的网站Guardianamerica.com。更改了网站域名之后,《卫报》可谓是真正从区域性报纸走向了国际性的媒体集团。2013年,其又推出了针对澳大利亚用户的数字版。

具体来说,首先,在网站的交互性方面,为了给用户提供一个讨论、争辩、呈现异议和形成合意的开放式空间,《卫报》在其官方网站上推出“自由评论(Comment is Free)”的版块。在这个板块中,网站编辑通过在网络新闻中设置新鲜议题,邀请记者、专栏作家、特邀评论员撰写文章,同时让读者对于这些文章进行自己的长文点评,实现新闻报道与用户评论的共享。

此外,《卫报》网站于2010年还推出了的“开放技术平台(Open Platform)”,《卫报》向第三方开放授权内容,获得应用程序编程接口(API)使用权限的第三方不仅可以访问网站的全部内容,还可以对内容进行修改、整合、使用、再创作,最终形成新的应用在其平台上向用户推送(刘笑盈,康秋洁,2014)。这种模式可谓充分体现了《卫报》的开放精神,其好处在于第三方无须大量的硬件与技术投资就可以创业,而反过来,《卫报》作为平台提供商也可以借此获得更多流量和市场份额,以期实现双赢。

2014年,《卫报》官网的美国版完成了一次最新的改版。这次网站改头换面征集了25000名读者的建议,通过新旧页面对比给出建议。从用户反馈中吸纳的最重要的一点,体现在主页的布局。根据用户的反馈,旧的主页布局略显冗杂和拥挤,而改版后的新主页的布局更加简明一目了然,并且通过不同的色彩来凸显不同的新闻版块(Joe Pompeo,2014)。之所以对网站的设计也不愿疏忽,是因为《卫报》坚持认为好的网站设计应该能够通过布局、图片、颜色、注释、图表等来传递信息(Paul,2014)。

简言之,《卫报》的网站作为其数字化转型的一个重要阵地,为之赢得了不少殊荣。2014年10月14日揭晓的首届世界数字媒体奖(World Digital Media Awards)获奖项目中,《卫报》网等媒体项目分别摘得最佳新闻网站奖等奖项。

三、个性化新闻客户端

《卫报》的新闻客户端(以下也称作APP)自2009年推出以来,已经有过多次升级换代。当前版本的卫报APP更加凸显了个性化和用户生成内容等更强大的功能。

首先,该应用程序的主页是完全可由个人配置、设置的。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添加或删除站点的部分,还可以只显示来自某一特定位置的消息。用户还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卫报博主或撰稿者提供的内容,并当新内容发布时接收通知。还有一个新的功能,为用户节省流量可以离线阅读文章。其次,经过重新设计的《卫报》移动端应用程序同样允许编辑们根据自己的意志策划在《卫报》新闻APP中,还有一个“会员”版块,其中,通过在线招募会员,《卫报》在线下会举行一系列与新闻传播有关的会员活动,并以此赚取一部分费用。例如,其开设了“数据商店”,邀请本报的资深记者为用户准备培训课程,提供生产数据新闻的方法、路径和工具。

新闻报道。在新的卫报APP里,所有的新闻都有一个层的数据,由编辑部编程控制如何以及在何处出现。举例来说,一个更重要的新闻,将给予更大的层,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再次,类似于《卫报》的官方网站,新卫报APP也使用了“颜色语言”,通过不同类型的内容,以指导用户使用。蓝色用于核心的新闻内容,橙色为征求意见,炭色为多媒体,红色则是直播内容。在这么小的屏幕中,空间是非常宝贵的,所以用色显得比用标签更有效。

四、面向UGC的应用程序

征集新闻线索的一种传统做法是,无论是纸媒还是网媒,基本都会面向读者公布征集新闻线索的热线电话或邮箱,但与此不同的是,英国《卫报》将热线升级为一款专用的APP,开发了一款名为“Witness”的应用程序。

进入该程序的主界面,在“浏览”一栏中,会发现从上到下依次排开的是不同的“选题任务”,这些选题已经由编辑预先确定,用户看到感兴趣的话题,可以通过“投稿”功能来上传自己的视频、图片、文字内容。例如,在圣诞节来临之际,编辑便会提前发布与圣诞节有关的新闻话题,如“我们想看到你家乡的节日彩灯”,那么用户便可以把自己身边看到的节日特色美景拍摄下来,上传到Witness,精彩的内容会显示在该任务母题之下,极具价值的内容甚至还可以刊登在《卫报》的纸质版上发表。当然,用户也可以通过“快速添加”功能自行报告、上传自己认为有价值的新闻线索。

尽管在数字化转型的举措中形似初步打了场胜仗,但是在营收上《卫报》仍然处于亏损的状态,可即便如此,也挡不住《卫报》进一步贯彻数字化转型的步伐。

[1]李雅筝,周荣庭.新媒体时代数据新闻的信息可视化应用——以《卫报》为例[J].科技传播,2014.

[2]刘惠芳.新闻应在哪里首发——《卫报》网络体育新闻的发布策略[J].青年记者,2013(10):68-69.

[3]刘笑盈,康秋洁.新媒体时代国际媒体如何进行数字化报道[DB/OL] . http://www.cssn.cn/hqxx/tt/201407/t20140721_ 1261748.shtml . 2014-07-21.

[4]杨建宇.新闻出版业数字化转型的最佳实践——首届世界数字媒体奖获奖项目观察[J].青年记者,2014(33):90-92.

[5]Joe Pompeo . The Guardian debuts new website[DB/OL] . http://www.capitalnewyork.com/article/media/2014/10/8555541/emtheguardianem-debuts-new-website . 2014-10-29.

[6]Paul Boag . The Guardian showcases best practice in digital[DB/OL] . https://boagworld.com/digital-strategy/guardiandigital/ . 2014-06-17.

G206.2

A

1674-8883(2015)24-0188-01

猜你喜欢

卫报优先转型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40年,教育优先
传统媒体数字化转型中的数据可视化特色分析——以《卫报》和《财新网》为例
聚焦转型发展 实现“四个转变”
多端传播,何者优先?
转型
“自拍杆”
推倒媒体与受众之间的墙——前《卫报》网站视频节目主管三问融合
站在“健康优先”的风口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