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闻联播》中数据新闻的可视化表达
——以《两会大数据》《数字两会》为例

2015-02-28周碧帆

新闻研究导刊 2015年24期
关键词:新闻联播可视化主持人

周碧帆

(四川大学 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5)

《新闻联播》中数据新闻的可视化表达
——以《两会大数据》《数字两会》为例

周碧帆

(四川大学 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5)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在新闻界以数据为主要内容的生产方式已被快速应用到国际主流媒体。电视媒体如何克服自己在数据搜集和用户体验等方面的短板,在大数据时代媒体变革中激流勇进,是它面临的最新课题。央视2014年《两会大数据》和2015年《数字两会》选择了更多贴近民生的数据新闻,运用了更新潮的表达方式,采用了更加可视化的新闻叙事的形式,虚拟演播室技术的表达空间,以及主持人参与的人性化表达方式,为电视媒体数据新闻表达开创了一个正统而崭新的模式。

《新闻联播》; 《两会大数据》; 《数字两会》;数据新闻;可视化表达

一、研究背景

2015年,中央电视台两会期间《新闻联播》栏目再次推出数据新闻系列报道——“数字两会”。在这个新板块中,数据新闻的阐释方式以及主持人和虚拟场景的互动表达让观众眼前一亮。从2014年两会到2015年两会,跨度一年的两组系列报道,可以为受众提供一个观察《新闻联播》大数据新闻报道时间的历时性视角。本文试图通过《新闻联播》2014年“两会大数据”和2015年“数字两会”系列报道的分析,来观察《新闻联播》大数据新闻的创新表达方面的特征或短板,以期对我国电视媒体的大据新闻报道实践提供一定参考和借鉴。

二、大数据时代与数据新闻

大数据,或称巨量资料,是指不用随机分析法这样的捷径,而采用所有数据的方法。大数据开启了依次重大的时代转型。关于数据新闻如何界定,从严格意义上来讲,目前学界也没有一个确切和权威的定义。由欧洲新闻学中心(European Journalism Centre)和开放知识基金会(Open Knowledge Foundation)共同主持开发的《数据新闻手册》(The Data Journalism Handbook),将数据新闻定义简单精辟地阐述为“用数据报道新闻”,并认为其为记者讲传统的新闻嗅觉与运用规模庞大的数据信息结合起来报道新闻创造了可能。

一些学者将大数据时代兴起的新的新闻生产方式称为大数据新闻,另有一部分学者将其称之为数据新闻。厘清这两个概念是我们研究大数据新闻的基础。大数据新闻是基于大数据分析思维的新闻报道,是数据驱动新闻更高一级的形态,代表了未来新闻发展的一种趋势。目前的大数据新闻更多是停留在实验性阶段,预计在2020年以后或者更晚一些时间,大数据新闻的规模化生产会逐步到来。从这个语境来看,当下学界所指的大数据新闻和数据新闻其实是同义反复。当提及大数据时代下的数据新闻时,约定俗成地将它赋予了大数据新闻的含义。

“两会大数据”是央视综合频道《新闻联播》栏目在2014年全国两会期间(3月3日至13日)携手百度、亿赞普和腾讯微博合作打造的数据新闻版块,共播出6期。2015年全国两会期间(3月1日至14日),央视综合频道《新闻联播》栏目再度推出数据新闻系列报道“数字两会”,总计8期。“两会大数据”、“数字两会”通过对大数据的收集、挖掘、分析与可视化呈现给观众带来了收看两会的全新视角与体验。

三、《新闻联播》中大数据新闻的可视化表达

(一)报道选题新鲜多元

《两会大数据》是从繁芜而海量的数据中找到对公众有益、有趣、有价值的内容,当然,有价值的数据主要有两类:一是最鲜活的数据。二是与自己生活最贴近的数据。

具体到新鲜原则,也就是选题的时效。央视选择“两会”期间推出大数据报道,这样的时间点选择比较契合观众的收视时间,大数据资源相对丰富易于整合。更重要的是,央视采取直播形式进行报道,许多数据都是实时更新的。这说明了大数据报道在满足鲜活这一标准时,是紧跟社会公众的生活和视线的。

具体到贴近原则,也就是大数据报道的选题问题。受众认可的新闻,一般都与自身的心理距离、现实利益相关。《两会大数据》系列中报道集中于时政外交,社会民生两方面,内容题材广泛,涉及了经济商业、法制、文化等多元化内容。例如,欧阳夏丹的开场白“民有所呼,会有所应”反映出的报道的定位,所选择的报道角度仍是民众最关心的事件,涉及“反腐”、“教育”、“工资待遇”、“文化”等方面。这些有针对性的报道角度,关系到受众的切身利益,具有较高新闻价值,也有利于“两会”的落地化宣传。

(二)播报用语接地气

一是采用“说新闻”形式。《新闻联播》中《两会大数据》的播报最大的特点是主持人采用平等语态。语态,即说话的态度、方式。语态的不同也表达着传者和受者之间关系的不同。相较于《新闻联播》中的严肃表达,主持人采取了说新闻的方式,加入了很多口语化的元素,非常具有生活气息。例如,在2015年3月2日《两会大数据》节目《国家忙碌一年,百姓怎么看》中,欧阳夏丹开场这样说道:“要说这一年来,政府的工作到底做得怎么样?我想在老百姓的心里啊,自然都会有一杆秤,称称斤两,掂掂分量。”这种朴实的“说新闻”方式,让观众没有距离感。欧阳夏丹年轻的笑容配合“家常话语”,让人倍感亲切,一改她往日主持《新闻联播》时的庄重严肃。

二是化抽象为具体。在大数据新闻中,新闻主体是各类数据。如果收看节目的观众对数字不敏感,那么节目就难以为受众所接受。很多抽象的数据内容需要主持人的灵活加工,使用口语表达,让客观数据变得具体化、细节化。2014年3月4日《搜寻最热话题 百姓心中的难与易》谈到不同人群关注收入体制改革的问题时,屏幕上显示,54%的高收入人群关注“房产税”,67%的低收入人群关注“收入保障”。欧阳夏丹在播报时就做了一定处理:“关心收入体制改革的主要为高收入人群和低收入者,在高的这部分里头啊,超过一半的人,他们最关心的是房产税;而低的这部分里头呢,大多数的人最关心的是收入保障的话题。”这样的处理更接近我们的日常用语,有助于三是使用网络热词。词汇是语言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其变化和发展直接反映了社会文化的变迁。新闻播报大胆启用网络热词,在一定程度上为板结化的话语模式和用词习惯注入了新的血液。例如,在2015年3月11日《绘制法治中国新蓝图》中谈到:“一年修改十部法律,新制定两部法律,还别说,全国人大还真是蛮拼的。”“蛮拼的”这一词语在网络上使用非常频繁,央视顺应“新潮”将其融入新闻播报,在此处自然贴切,同时带着一丝幽默。网络热词的使用为官方话语体系吹起一股清新鲜活之风,当然最重要的是,吸引了年轻受众的目光,展现与时俱进的姿态,这也是时势使然。

受众理解。

(三)大数据的可视化表达

数据新闻改变了传统新闻中以现场画面为主要载体的表达方式,可视化图表是大数据新闻的最大特征。目前,大数据可视化的方式达9种:交互动态图、饼状图、三维动画、虚拟人物、柱状图、坐标图、地图、简单图示、虚拟场景。这些视觉元素极大地丰富了新闻报道的形式,让信息去枯燥化,达到条理化、清晰化、形象化,进而充满美感。

值得一提的是,可视化中“现实与虚拟的互动”。主持人欧阳夏丹在虚拟演播室中,与数据的互动是节目的新颖之处。动画和虚拟人物在虚拟演播室中的应用,使一项项政策纲领不再显得枯燥无味,似乎变成了主持人和观众之间“聊家常”。受众感受到节目更加亲切,更加“接地气”。在2014年3月3日《亚洲国家更关注中国“两会”》中,欧阳夏丹谈到秘鲁关注中国“两会”的原因是想销售牛油果,正说着,她将手伸向屏幕的牛油果图片中,“拿”出一颗真实的牛油果放在手里玩了两下。

同样的,在2015年3月2日《国家忙碌一年 百姓怎么看》中谈到“反腐倡廉”话题时,“除了老虎之外,还有苍蝇啊。”主持人挥手拍了身边的三只苍蝇,苍蝇也应动作而落。主持人边拍苍蝇边继续讲“所以呢!拍苍蝇也绝不能含糊。”虚拟空间以及数据可视化技术使得枯燥乏味的政策解读变得生动活泼。

(四)新闻镜头运动调度

最后,提一点新闻镜头运动调度。在演播室中进行三维动画现场播报,镜头不断在近景、中景、全景之间来回切换,增加新闻的活泼感。同时,运动镜头增多,从主持人的近景画面推拉至讲解全景,流畅自然地从主持人过渡到3D图景。这样多的运动镜头以及景别切换,在以往的电视新闻中是不多的。

四、结语

《新闻联播》“两会大数据”和“数字两会”板块为电视媒体数据新闻表达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模式。虚拟演播室电视节目制作技术的使用也许并非唯一方式,如何提升入局新闻的易读性和趣味性还要继续探索,但可以坚信的是,在表达方式上的创新是保证电视媒体在大数据时代中崭露头角的正确方向,这在传媒领域,对众多电视台的节目制作都是有借鉴意义的。

[1]欧洲新闻中心,开放知识基金会.数据新闻学手册(电子版)[DB/OL] . http://datajournalismhandbook.org/1.0/en/.

[2]喻国明.从精确新闻到大数据新闻——关于大数据新闻的前世今生从精确新闻到大数据新闻[J].青年记者(下),2014(12):44.

[3]柳竹.大数据时代的新闻客观性[J].新闻研究导刊,2015(10):270.

G210

A

1674-8883(2015)24-0110-01

周碧帆(1991—),男,湖北武汉人,新闻与传播学硕士,研究方向:广播电视。

猜你喜欢

新闻联播可视化主持人
基于CiteSpace的足三里穴研究可视化分析
思维可视化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基于CGAL和OpenGL的海底地形三维可视化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抖”起来了!央视《新闻联播》入驻短视频平台的分析与思考
“融评”:党媒评论的可视化创新
《浙江新闻联播》 一路坚守 一路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