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祭奠历史 展望明天
——《大海见证——甲午战争120周年海上祭奠仪式侧记》赏析

2015-02-28遇际坤

新闻研究导刊 2015年24期
关键词:甲午战争通讯历史

遇际坤

(南京政治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3)

祭奠历史 展望明天
——《大海见证——甲午战争120周年海上祭奠仪式侧记》赏析

遇际坤

(南京政治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3)

甲午战争120周年海上祭奠仪式,万众瞩目。《大海见证——甲午战争120周年海上祭奠仪式侧记》这篇稿件凭借极强的历史纵深感和现场画面感、富有意境和张力的语言、精心刻画的细节,获得了巨大的传播效应,在众多媒体的报道中成功突围,被誉为此次祭奠活动的扛鼎之作。笔者通过对该篇稿件进行历史和文本的全面分析,为今后此类新闻报道提供值得借鉴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甲午战争;现场通讯;中国新闻奖

一、场面宏大却不失细节,意境深远却不失张力

“甲午初秋,黄海之上,云淡风轻,天高海阔,一扫120年前的阴霾”,开篇的这句话一方面开门见山地把新闻发生的时间地点及背景极简练地呈现在了读者面前,更是极具代入感和真实感地把新闻现场的自然情况交代给了读者。我们通读全文,发现文章这样场面宏大的描写并不少见,尤其是在报道这类历史意义深远的新闻事件的时候更是如此。例如,“战舰破浪,战机轰鸣。两架直升机,分别从88舰两舷上空掠过,鲜花飞旋着、飘舞着从飞机上飘撒下来,融入那曾经浸染鲜血的汪汪碧海。”一般而言,这类新闻作品十分容易陷入大而无当,空发感慨和议论的境地。我们很庆幸,这篇新闻作品不但十分巧妙地克服了这一弊端,更是把细节描写落到了实处。“素花掩映,气氛庄严肃穆。88舰后甲板,‘甲午战争120周年海上祭奠仪式’的巨型横幅格外醒目”、“舰过刘公岛西北角,编队放慢航速。抬眼望去,前方是北洋舰队激烈鏖战的疆场,身后是北洋水师折戟沉沙的海域。”描写的有效运用成为了这篇通讯最重要的表现手法,我们知道无论是人物描写、景物描写还是场面描写,也不管采用什么方法技巧,描写都必须紧扣主题,为表现主题服务,不能为描写而描写。描写的目的在于表现主题,要使描写形象,就要抓住事物的特征进行描写。结合这篇通讯的内部构成看,主题作为通讯的灵魂这一特质在描写后愈加丰满充实。特别是围绕“国殇、军耻、海军痛”这一主题的描写不仅在场面上、景物上、人物上都表现出入木三分的地步,更是使用了一些增强形象的修辞手法和一些具有感情色彩的形容词,让读者感受到了客观对象,唤起形象感、色彩感和音响感。

当读到这篇作品介绍其采编过程时,我们可以知道甲午战争120周年海上祭奠仪式,万众瞩目。人民海军报社领导亲自挂帅,带领精干力量奔赴活动一线,争分夺秒搜集第一手素材,认真观察、全面采访,在深入思考的基础上,扭住关键细节,迅速完成稿件。编辑部连夜发排,最终配以现场图片在一版重要位置刊发。本篇稿件刊发后,因其深远的意境、宏大的视角、诗意的文字和深刻的内涵,产生强烈反响,很多基层部队官兵、一线部队指挥员和媒体同行致电报社以及稿件作者,称赞此稿写出了回溯历史、镜鉴今朝的意义,写出了当代军人的强军担当,凝聚起了强国强军的正能量。此稿经由当代海军官方微信推送后,各大门户网站、新闻客户端、微信公众号纷纷转载,收获了百万级的阅读点击量,传播效果显著。

我们知道通讯作为消息的补充和配合,为了满足受众全面详细了解新闻事实的需求而更加详尽地反映了客观事物,是消息的扩展。同时,除了需要用事实说话外,还强调形象性表现,强调用形象的事实说话。这篇通讯不仅做到了形象化,更是在意境把握上兼顾了文章本身意义上的宏大性和描述上的细致性。我们可以看到“脱帽,向血洒碧海的英雄致哀;戴帽,向矢志强军的目标奋进。两个甲子的时光,在军帽一脱一戴之间倏然翻转”。“海,已不是那片海;人,更不是那拨人。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在这里作者巧妙地把看似司空见惯的脱帽戴帽,结合历史使命和现实担当,写出了深邃邈远的意境,这样的落脚显得亲切自然不生涩。在我们日常的写作中往往会忽视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把意义宏大的主题写得不显得高高在上,同时又不会落于泛泛而谈,格调不高。我想这篇通讯做得还是很好的,尤其是在对特定场景的情感抒发上,适时发表得体议论,从而在文章的推进过程中,显得步步为营,层层推进,也不会给读者带来阅读上的阻滞感和拖沓感。

二、史海钩沉铺就恢宏气势,现场纵横打造立体呈现

“遥想当年,这里曾经龙旗蔽日,桅樯如云,虎啸鲸吞。甲午一役,号称亚洲第一的北洋海军,竟覆没于此。成军之地,葬身之所,留给民族一个百年伤口,至今依然让人痛彻心扉。”这一段的描写,不得不说是文章的点睛之笔,其实整篇通讯的主旨意义就在于让更多人铭记历史,让每一名军人牢记强军使命,献身强军事业。文章的最后更是把主旨意义直白清楚地表达了出来。而这样一种做法并没有显得突兀和不合适,恰恰相反,给读者的感觉更是整个文章意境和层次的再一次升华。因为全文整体的意境把握,主旨拿捏,语言运用都恰到好处,因而最后部分尽管看似显得高大上许多,却不会被读者吐槽。

我们同时可以看到,全文的评论性文字颇见文字功底,我们知道通讯中的议论,是作者对通讯所报道事实直接发表意见,表明观点和态度。它没有完整的议论由论点、论据、论证等要素构成这么复杂。在报道新闻事实的同时,于关键之处偶尔融入作者的见解态度,画龙点睛,虚实相映,释疑解惑,只是一种少而精的点评。例如,“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多少列强凭着坚船利炮,一次次轰开有海无防的孱弱国门?从林则徐、严复,到梁启超、孙中山,多少志士仁人面海而立、苦苦思索?”“海防,简简单单两个字,却如一柄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中华民族头顶。直至人民海军的创立、发展、壮大,才在辽阔的中国海树立起令敌胆寒的铜墙铁壁。”作者用史用典的语言表达十分凝练自然,更多的时候这种历史纵深感为文章中现实和历史的交相辉映带来了一抹亮色,尤其是史论结合部分,更是增加了文章的历史厚重感和现实说服力。

三、叙述全面颇见张弛有度,遣词造句彰显收放自如

“激昂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奏响,令人热血沸腾。‘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军乐阵阵,歌声雄壮,在海天间久久回荡。”“我们的队伍向太阳,脚踏着祖国的大地,背负着民族的希望……”“11时40分,军乐队奏响《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高唱着这“‘呜——’沉郁悠长的汽笛拉响了,浸透着伤痛,如泣如诉,像在为那段悲戚的历史哀鸣,似在为那些逝去的英雄咏叹……”“‘嘭嘭嘭……’默哀完毕,19响震撼人心的炮声依次响起,犹如120年前那场激烈海战的历史回响,叩击着每一个人的胸口——”

首英雄战歌,人民军队从胜利走向胜利,创造了无数辉煌。”文章极为生动的一个部分就是巧妙地将开场的国歌和结束时的军歌结合起来,相互呼应。伴随着这种音韵美和内涵美,带给读者更为舒畅的阅读体验。一方面这一独特的听觉视角,给文章增添了更为深远的立体感和现场感;另一方面,更是给读者带来了更多内心的共鸣和互动。

我们同时也要看到全文不可忽视的另一个亮点,就是文章中的采访对象。可以看得出来作者对于安排每个采访对象的发言顺序、选取的发言内容都有很深的语言考究。采访对象不仅层次丰富,更是在话语中表达了作者无法通过文字转述传达的信息和内涵,通过直接引述现场人物的话语,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十分有助于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和可信性的。“‘为国捐躯的北洋将士,你们可以安息了……’吴胜利司令员的铿锵话语,坚定、深沉、雄浑,伴着海风传播开来,是祭奠,是致敬,更是庄严的承诺和郑重的宣示。”“‘甲午战争是一本沉甸甸的历史教科书。’参加敬撒鲜花的辽宁舰大学生女兵张旗动情地说,‘这本书时刻告诫我们,国无精兵不立,有国无防,注定难逃侵略者的屠刀!’”“祭奠现场,还有来自凤凰卫视的记者张晨。多次与人民海军亲密接触的他,始终关注着海军的发展脚步。‘岁逢甲午,国耻犹痛,狼烟仍在。’他将镜头对准新一代水兵,‘看着他们坚毅的眼神、刚毅的面庞,我心里特别踏实。’”一方面是高级将领提纲挈领,把握全局的讲话;另一方面,还有基层战士和普通记者情真意切的心里话。我们在这种话语的层次感中找到了一种表述的平衡统一和内容的全面和谐。通过首长和基层战士,军内和军外人士的话语传递出了一种举国同殇,国家使命和民族复兴的和谐统一。

另外,我们从这篇通讯的结构入手,也可以看出其分的段很多,并且每一段都很短,这样的好处在于:有利于读者阅读,减轻读者阅读较长通讯时所带来的倦怠感。此外,通讯结构的主要技巧在于波澜起伏,这也是通讯布局的总体要求。

此外,情节也是这篇通讯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讯要全面报道事实,就要全面反映事物的起源、发展、高潮、结局等完整的过程。因此,通讯必须反映情节,并通过情节的展开表现主题。全文尽管只是在报道一个只有十分钟的事情,但是因为意义重大,因而描写浓墨重彩,过程讲求情节起伏,文章不断从一个又一个现场拉入历史的画卷,又从历史长河走出,眺望不久的将来。这样此起彼伏的时空变幻,给读者带来的是全新的全景式的心灵撞击显著的阅读体验。

综上,我们对于这篇中国新闻作品奖的获奖作品有了一个较为细致的把握。从这些特点中,我们更是加深了对于这一主题的写作认识,同时也为今后的通讯写作做了一个较为有益的铺垫。

G212.2

A

1674-8883(2015)24-0088-01

猜你喜欢

甲午战争通讯历史
《茶叶通讯》简介
《茶叶通讯》简介
通讯报道
赫德与中日甲午战争
新历史
通讯简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甲午战争百年祭》评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