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大突发事件网络新闻专题报道框架研究

2015-02-28

新闻研究导刊 2015年24期
关键词:专题报道网络新闻网络媒体

何 畅

(渤海大学 文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0)

重大突发事件网络新闻专题报道框架研究

何 畅

(渤海大学 文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0)

互联网的出现使受众能够更方便、快捷地查询新近发生的事实信息,但是网络中的新闻资源存在杂乱无序、眼花缭乱的现象,这些信息往往趋向碎片化和同质化,在这种情况下,网络新闻专题应运而生。在对重大突发事件进行报道时,网络媒体多采用网络新闻专题形式,通过建构报道框架引导社会舆论。

新闻框架;网络新闻专题;研究

互联网的出现使受众身处一个信息爆炸的社会,网络上聚集着各式各样的新闻信息,重大突发事件爆发后,网络媒体通过编辑对新闻信息的框架组建,来满足受众对信息的需求。框架理论来自于社会学,后传入传播学领域,在大众传播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运用框架理论更好地发挥网络媒体在重大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作用。

一、新闻框架

新闻框架,在理论上并没有十分明确的定义,对于它的解读,不同的学者对此提出了不同的概念。框架理论最初发端于心理学和社会学,后来被用来解释新闻传播现象,就产生了新闻框架。

框架理论起源于西方,在西方,有些学者认为框架是伴随着社会政治经济衍生出来的,并且文化存在于新闻框架之中,甚至可以说框架就是一个文化产物;吉特林则把框架看作一种持久而稳固的范式,新闻传播者根据自身在新闻报道中采用的一般规范来组织选择报道新闻事实,并通过有效的手段让受众接收;还有部分学者认为新闻框架是侧重于新闻文本内容研究的,选择突出所需要的事实信息,对受众的认知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如甘姆森就提出框架由两个层次构成:一层指“框限”,包括新闻来源和消息来源,指受众观察事物的有效区间;另一层指“架构”,即如何重组排列所得到的事实信息,体现传者的主观思想。

在我国,臧国仁提出“框架是新闻工作者运用符号再现社会真实的过程,在这过程中,新闻工作者不断受到相关法规、组织机制及新闻工作者的主观思想的影响,受众在解读新闻时,也会启动个人框架解释新闻事件,最后,新闻框架就会不可避免地与社会历史环境产生对应,反映出某一时期社会的各种思潮(或情境)”。[1]他还提出了框架的三层次结构,即框架的高层结构、中层结构和低层结构。高层次结构就是对议题进行明确的定性,确定主题;中层次结构则主要包含事件、背景、后果和原因等方面;低层次结构涉及表述符号的选择和语言的组织。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所谓新闻框架是媒体依据自身的定位,在新闻生产过程中选择需要的信息进行组合传播,突出事实信息中的一部分而把其余认为不重要甚至是不想让受众了解的信息排除在外,对所掌握的信息进行重组排列,使受众按制定好的范式对事件进行解读,有效地影响受众的认知活动。而在报道过程中所形成的框架也侧面反映出媒体以及媒体工作者的世界观以及价值取向。

二、网络新闻专题

在理论上,网络新闻专题并没有十分明确的定义,不同的学者都是从不同的方面对它进行解释的。彭兰认为“网络新闻专题是以网络为平台,运用各种媒体手段对特定的主题或事件进行组合或连续报道的形式,它是网络新闻整合的一种重要方式”。[2]蒋晓丽结合实际操作提出“网络新闻专题是基于网络技术的支持,综合运用多种表现手段,展现某个特定主题或事件的一组相关新闻信息的总汇”。[3]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网络新闻专题主要是针对某一主题或事件,依托网络运用文字、图片、视频、超链接等所有网络媒体技术手段,围绕确定主题或事件做横向和纵向的全方位报道。

三、重大突发事件网络新闻专题报道中框架理论的应用

(一)建构框架应坚持新闻专业主义

新闻专业主义来自西方,既是判断新闻价值的标尺,也是新闻工作者应坚守的准则。新闻专业主义要求媒体所报道的事实信息必须是具有客观公正、服务公众、社会责任和新闻自由的特点,四个部分相互依存,共同成为新闻工作者的职业追求。在组织新闻报道框架时,往往最先考虑的是自身的利益和立场,但是新闻报道有其特殊性,这就要求网络媒体在建构重大突发事件报道框架时先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确保新闻真实,避免盲目煽情。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给受众提供客观真实的信息是每一个新闻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使命,在建构新闻框架时,所选择的新闻报道务必保持客观公正的立场,不过多地加入自己主观情感,应该作为事实的记录者而不是介入者。明确自身在网络新闻专题报道中的角色定位,成为真正传播客观事实的使者,做到每一篇用于框架建构的文本内容客观真实。

二是发布服务信息,突出责任意识。媒体在对事件进行报道时,有义务向受众传播关乎受众切身利益的信息。应该及时地整合权威性信息,为受众在众多纷杂的信息中,筛选出最为有效且受众最为关心的议题,方便受众阅读,树立服务受众的意识。

三是拓展报道尺度,展现新闻自由。我国政府和媒体的关系是一种从属关系,网络新媒体的出现一定程度上扩宽了报道尺度,在党和国家的大背景下,拥有相对的新闻自由。在不违背主旋律的前提下可以选择多角度对事件进行报道,建构新闻框架过程中可以选择各个层次的消息来源进行报道,不仅仅局限于政府官方的信息,也可以利用网络互动性的模式发表个人对事件的看法,保障新闻自由。

(二)建构框架应发挥“意见领袖”引导舆论的作用

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在大选期间对伊利县等地的选民投票进行了调查,发现影响选民投票的并不是媒体,而是其中活跃在人际交往中有影响力的选民,这部分人就称之为“意见领袖”。他们既是信息的把关人又是信息的二次传播者,在网络新闻专题报道组建报道框架的过程中、在消息来源上可以充分发挥这部分人的作用,对舆论实施正确的引导,这样更易于让受众所接受,收到更有效的传播效果。

(三)建构框架应做好网络媒体“把关人”

卢因明确提出了把关人理论,认为在大众传播过程中,传播者牢牢地掌握着传播什么信息的权力,通过对所掌握信息进行有目的的筛选、加工、制作来影响受众的认知。网络媒体的出现,信息成为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网络的双向互动性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传统意义上把关人的权力,但把关人仍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处于重要地位。网络媒体的发展,增大了网络媒体负责人的把关难度,这就要求在建构重大突发事件网络专题报道时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全面梳理信息,增强新闻内部联系。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一定有其产生的前因后果,必定有其存在的历史渊源,媒体在建构新闻框架时,不能单单是对此次事件现场情况表面层次的报道,还应全面立体地收集整理信息,深入探索事件产生发展的因果联系,把事件放在社会大背景下去进行系统报道。网络媒体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信息,而这些信息多数是碎片化和同质性的,作为网络媒体的把关人,应在组建新闻框架时,对同质化的信息避免重复报道,梳理好信息之间的内部联系,增强网络专题的传播效果。

二是语言通俗易懂,合理展现报道效果。网络受众不都是专家学者和领导干部,不都是有文凭的大学生,还有些人是老人和小孩,甚至很多人是文盲,如何把在网络专题报道中出现的专业术语用通俗易懂的媒体语言表达出来,对新闻工作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建构新闻框架的过程中,只有将事实信息合理地传播出去,并被受众理解和接受才能够实现所要达到的传播效果,如果受众出现了理解障碍,再完美的新闻框架也只是在自说自话。

三是及时跟进报道,避免二次伤害。灾难初发时期,网络专题报道框架主要是以现场伤亡情况和救援状况为主,不过在灾难发生后期,事件情况逐渐明朗,报道框架的组织就应顺应事件发展趋势,及时更新报道主题,将报道的重点放在灾难责任的认定和事故善后处理工作上,引导公众的情绪恢复稳定,让生活重新回到原来的轨道上。在报道的过程中,也要注重人文关怀,以人为本,在建构报道框架过程中不过分地渲染悲惨情绪,渲染痛苦经历,时刻保持对生命的敬畏,尽量不用语言描述惨况或拍摄死难者惨状图片,避免对遇难者和受众的心理造成伤害,避免由于报道不当所造成的二次伤害。

近年来,我国重大突发事件时有发生,由于其存在破坏性和不可预见性,给媒体对事件的报道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作为社会守望者的社会媒体,对于监视社会环境让受众了解最新发生的信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网络新闻专题的发展,给报道提供了一种新的模式,尽管存在不足之处,但只要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一定能更好地发挥网络新闻专题在重大突发事件报道中的作用。

[1]臧国仁.新闻媒体与消息来源——媒介框架与真实建构之论述[M].台北:三民书局,1999:112-113.

[2]彭兰.网络新闻编辑教程[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239.

[3]蒋晓丽.网络新闻编辑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36.

[4]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G212

A

1674-8883(2015)24-0069-02

何畅(1991—),女,河北唐山人,新闻学专业研究生。

猜你喜欢

专题报道网络新闻网络媒体
专题报道
专题报道
专题报道
网络媒体记者走进山西农谷
网络新闻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及影响
专题报道
净化网络媒体环境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作用初探
采写网络新闻要成为“多面手”
网络媒体在舆论管理中的作用及应用
新形势下如何做好网络媒体新闻宣传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