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新闻编辑室》看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对垒

2015-02-28王一晗

新闻研究导刊 2015年24期
关键词:编辑室大众文化精英

王一晗

(中国传媒大学,北京 100024)

从《新闻编辑室》看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对垒

王一晗

(中国传媒大学,北京 100024)

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自诞生伊始就处于不断对立统一的关系之中,而这一点在影视作品中也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本文以《新闻编辑室》为例解析剧中精英文化阵营与大众文化阵营的冲突和对垒,以期从中寻找融合与协调的可能性,取得更长远的良性发展。

精英文化;大众文化; 《新闻编辑室》

一、导言

根据通俗的理解,精英文化是与大众文化、平民文化、草根文化、山寨文化相对立而产生的文化现象。精英文化来源于对“精英”这一人群的定位,要了解精英文化,首先就要对它所植根的人群有所了解。

“精英”一词在《辞海》(1989年版)中的解释是:社会上具有卓越才能或身居上层地位并有影响作用的杰出人物,他们具有高度的社会评价和合法化的地位,散布于各行各业。关于精英的理论,最早用于社会学、政治学,20世纪的社会学、政治学学说主张社会由少数精英人物统治,有学者提出了权利精英、经济精英、政治精英之说。而延伸至文化领域的“精英”,其内涵基本与社会学、政治学中的界定相同,文化精英被认为是受过高等教育、有良好知识背景,从事严肃文化事业、对文化有着高雅品位的一类人。①

在中国的传统观念里,精英文化往往是与“高雅”、“优秀”相关联的,它是知识分子文化的主要表现形态之一,有着传承“经典”和“主流”的使命,需要承担起社会教化、树立价值典范、并且向社会公众传递主流价值观的责任。

相对应“精英”的另一个群体就是“大众”,在传统的理解里,“大众”指的就是大多数的人民,西方的社会文化理论家曾经对这个概念做出消极的定义,认为“大众”是“容易欺骗、容易收买、容易酗酒和胡言乱语的人”,②这些理论后来也遭到了一些理论家的批评,认为大众不仅仅是消极被动的文化接受者,他们在文化发展中也具有一定积极性。而中国的社会文化理论学界在经过长时间的争论和发展后,对“大众”的理解也逐渐从阶级斗争的概念走向了“在不同程度上介入社会文化活动的大多数人所组成的整体”。②

因此,大众文化往往会和大众的日常生活关系更紧密,也更适应大众的审美口味,它在社会文化中广泛流行,与精英文化相比,大众文化具有通俗性、娱乐性和商业性的特征。

虽然在发展的过程中,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在不断地交融和渗透。然而,在某些特定的场合,这两种文化之间也会产生明显的冲突,下面,本文将以美剧《新闻编辑室》为例,从中分析新闻传播活动中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体现以及对垒。

二、《新闻编辑室》:精英主义编剧,大众文化内容

《新闻编辑室》(The Newsroom),是美国有线电视频道HBO于2012年6月24日首播的电视连续剧,该剧讲述的是一家虚构的有线电视新闻网Atlantis Cable News(ACN)的故事。

故事从Will在西北大学的一次演讲开始,一向避免发表自己真实政治观点的Will面对一名大学女生“美国为什么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时,忍不住吐露心声,从各个方面逐个炮轰这一流行观点,指出美国社会中亟待改进的问题,以此为契机,在新闻部主任Charlie的力邀下,前战地记者、资深制片人Mackenzie加入了Will的团队,说服Will打造一个全新的《新闻之夜》的节目——不再一味去讨好观众、追求收视率选择新闻选题,而是独立客观地报道新闻真相。此后,因为收视率下跌,Will的团队遭受到了一系列阻力,但仍然坚持完成了墨西哥湾石油泄漏、福岛核泄漏、击毙本拉登、共和党模拟电视辩论等一系列新闻事件的报道。随后,Will的团队在调查美军在利比亚战争中可能使用沙林毒气的行为时,陷入了圈套而官司缠身,此后,ACN被收购,新闻部被迫改变方针以适应新媒体、吸引更多观众,《新闻之夜》也陷入了报道真相和吸引大众的两难境地。

不得不提的是,《新闻编辑室》的编辑亚伦·索金,他的代表作有《白宫风云》《社交网络》《乔布斯传》等。索金是个不折不扣的精英主义者,他编的剧集里,充斥着招牌式的快速对白、紧凑的叙事节奏、多线并行的叙事结构,角色自始至终都在进行“自我挣扎”与“辩论”,这也反映了编剧内心从来没有停止过的挣扎。索金对理想化的精英主义不可遏止的推崇,正义、效率、远离“恶商业”是他坚守的信条。在索金看来,社会运行的高效率作为社会精英认同的价值,理应在作品中得到强化。然而,这种高度推崇精英的作用、崇拜精英文化的理念,在选择了“新闻”作为题材时,却显得与现实有些许的脱节——新闻面向大众,ACN不是非盈利的公共电视台,身上依然承担着商业的压力。因此,在《新闻编辑室》中,几乎每过几集就会出现这样一种争论——会吸引公众眼球,但在专业精英眼里没有公共价值甚至是违反了职业道德的内容,到底要不要报道?这种精英文化的理念和报道中体现大众文化的需要的冲突随着剧情的发展逐步升级,终于在第三季的结尾处达到高潮,甚至酿成了Charlie死亡的悲剧。然而,面对这一问题,索金虽然有自己的态度,却仍然没有给出一个确切的答案。

三、精英文化阵营:教化民众

《新闻编辑室》里,作为正面人物一方的Will和他的团队,无一不是精英文化的拥护者,同时,索金也把他们都塑造成了非常标准的社会精英的形象。

首先,我们可以从人物设定上看出该剧对精英主义的推崇:主播Will,毕业于哈佛大学法学院,学生时代成绩名列前茅,在转行做记者之前更是地区检察官;制片人Mackenzie,父母都是外交官,毕业于剑桥大学,担任辩论社社长;主播Sloan,毕业于斯坦福大学,拥有经济学两个博士学位,精通多国语言;另一制片人Don,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即使如此也被讽刺“什么专业问题都不懂”。与这群精英形成对比的是,在《新闻编辑室》中,如果人物不是从常春藤名校毕业的,往往他或她只能做到新媒体编辑的职位,甚至是只能在“八卦小报”任职,成为这群新闻精英们讽刺和否定的对象。

西方社会评论家列维斯认为,精英文化以受教育程度或文化素质较高的少数知识分子或文化人为受众,旨在表达他们的审美趣味、价值判断和社会责任的文化。在《新闻编辑室》中,这种新闻精英文化在“社会教化”和“传递价值观念”等方面表达得淋漓精致。同时,索金对这种精英文化又隐藏了一种悲观的态度,整部剧集中,主人公对新闻价值的追求,都用了一个“堂吉诃德”的意象贯串始终:Charlie在游说Mac回到纽约担任制片人的时候,送了她一本《堂吉诃德》的小说;Mac在劝说Will加入她做“真正的新闻”时,最终打动了Will的便是一句口号“这是一个需要堂吉诃德的时代”,此后Will在对自己数度产生怀疑时,Mac和Charlie也是继续用堂吉诃德的故事鼓舞他。堂吉诃德看上去只是一个荒唐的骑士,然而索金在这部剧里频繁使用这个意象却不止于此,这是他对这些文化精英们的解读:堂吉诃德和风车作战,永远不可能取得胜利,却依然认为自己是个不折不扣的骑士。同时,Will和他的团队在“教化民众”的时候,也体现出了这样一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使命”感。

索金对精英文化的推崇,更多地表现在他认为精英有领导社会义务的这样一个观点。在剧中,Sloan曾与Mac争吵,因为Mac迫于上级压力必须要把节目中的大部分时间留给一个迎合观众的社会新闻,而删掉作为经济专家的Sloan对政府债务危机的警告的内容,Sloan在指责Mac时,就指出了这样的观点,即“这样不作为的行为就是协助政府在进行经济犯罪”。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索金显然赞成精英文化的“优越性”,因为它的制造者接受了更多的教育,拥有更丰富的经验知识。因此,在内容上,必然也是“正确”的。因为这段故事情节里潜藏着这样一个推论:因为是Sloan要求向社会公众发出警告,所以索金在写接下来的剧情的时候,就默认了受教育程度更高的Sloan,她的观点是正确的,而没有考虑是大众普遍的观点是正确的,Sloan犯了认知上的偏差的错误。

《新闻编辑室》中,精英文化的另一个代表就是Will。在剧中,Will猛烈抨击茶党,并不在乎自己的观点是否倾向于民主党还是共和党,而是认为新闻有“教化民众,开启民智”的作用,索金对精英文化的理解,是一种“正确”的文化,而不是一种“平衡”的文化,索金在接受杂志采访时表示,不应该从一个报道是否在意识形态上不左不右来判断它是否中立,真实和客观才是判断中立的真正标准,而有时候真实和客观在意识形态上是有倾向性的。精英文化不能兼顾双方的平衡,只能追求这个文化自身想要传达的理念。

四、大众文化阵营:追求收视率

反过来看,大众文化的支持者在这部剧中扮演了反面阻力的角色,代表人物就有Lansing母子和第三季中收购了ACN的新主管Pruit。

Lansing坚持认为,只有收视率高、有观众收看的新闻才是有价值的,索金通过对这样一群人物的塑造,表达了他对大众文化的一些否定——大众喜欢看的,往往是带有明显暴力、色情、秘闻等等刺激性因素的“黄色新闻”,而会过滤掉真正关系到公共利益的有价值的部分。讽刺的是,在索金看来,在当今的媒体环境中,以Will为代表的精英文化往往会对以Lansing为代表的大众文化做出妥协,还是以共和党辩论事件为例,为了争取到制作这次节目的机会,Will不得不用《新闻之夜》这样一个专业主义的新闻节目上来追踪一个三流明星被指控杀女案这种哗众取宠的新闻,因为真正精英的、“优秀的”的辩论是不会得到观众的收视支持的。

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了索金对大众文化的一些看法,虽然新媒体博客上的内容显然吸引了更多的受众,然而索金仍然无法肯定这一形式,虽然大众文化受众面更广,然而他依然认为这一切是“丑陋”的。

如果说以上的角色都只是在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中选择了更受欢迎的大众文化,那ACN的新主管显然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反精英文化主义者”,他反对一切不能带来收视率的新闻,为了吸引眼球甚至不惜做出侵犯员工个人隐私权的手机应用,索金在剧中对这个角色的讽刺也反映出了他对大众文化的态度:更受欢迎的往往不是更好的。

五、转型:文化理念的冲突

索金对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间的冲突集中体现在了《新闻编辑室》的第三季中。他甚至设置了一个极端冲突的场景:Will因为报道涉及泄露国家机密而入狱,ACN被转售给一个典型的“恶商业”代表Pruit,精英派和商业大佬彼此不认同,最后用新闻部主任Charlie的突然死亡为这两种文化的冲突画上了暂时的休止符。

第三季的大背景是面对新媒体的冲击下,传统媒体的转型。不得不说,相对于单纯追求时效性和由此带来的高曝光率的新媒体而言,ACN所象征的传统媒体诠释了老派精英主义者的做法,也表现出了面对大众文化时,精英文化的自矜身份。

Pruit要求开设推特,和粉丝互动,甚至新闻播报时底端的滚动条上也要不停滚动粉丝们对节目的实时评论,他不惜冒着对当事人造成二次伤害的风险,也要请校园强奸案中的受害人上电视做直播,而这些做法都是新闻界的精英文化所不齿的新闻。面对新媒体的冲击,这家虚构的电视台体现了新闻界这两种可以相互融合的文化,在一定条件下的尖锐对立:大众喜闻乐见的新闻是猎奇的、追求时效性的,大众文化允许在这个社交网络称王的时代,每个人都拿起手机,成为新闻的传播者甚至是制造者,然而精英文化却依然强调“教化民众”的责任,只播报自己认为有价值的新闻,同时情愿损失新闻的时效性,来换取专业性。

在索金眼里,在新闻界,这两种文化的冲突是无可避免的,甚至也是无解的,为了生存下去,精英文化必须做出某种程度上的妥协,而一旦媒体领域只充斥着大众文化的内容而缺乏反思的话,会是对社会公共利益的一种损失。

六、结论

《新闻编辑室》这部电视剧,在HBO的分类中,曾经被归为“纪录片”一类,可以说,它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今新闻界中理念冲突的一些情况。新闻界中,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对垒由来已久,在新媒体的冲击下,我们所接触到的新闻往往会是“大多数人所想看到的内容”,而不是精英文化所信奉的“公众所应该看到的内容”,大众文化看似占据了新闻传播活动中的主流位置。

然而,文化应该是相互融合、相互借鉴以取得进步的,而不是单纯地对立起来,拒绝从另一方身上汲取可用的内容,这样的做法是狭隘的,面对两者彼此对垒的情况,更要从中寻找融合与协调的可能性,以期取得更长远的良性发展。

注释:①电视精英文化类节目的困境与发展策略。

②从网络流行语看大众文化的特征。

[1]李福林.场域视角下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间的博弈[D].山东师范大学,2014.

[2]杨玲.从网络流行语看大众文化特征[D].华中师范大学,2006.

[3]邹霞.大众文化挑战下精英文化的“异化”[D].上海师范大学,2014.

[4]周旋.电视精英文化类节目的困境与发展策略[D].湖南师范大学,2010.

[5]龙念.新闻专业主义的乌托邦神话与现实批判——以美剧《新闻编辑室》为例[J].新闻前哨,2013(6):47-49.

G124

A

1674-8883(2015)24-0042-02

王一晗(1992—),女,山东威海人,中国传媒大学,研究方向:广播电视,艺术管理。

猜你喜欢

编辑室大众文化精英
洋场·小报·《红楼梦》——媒介建构下的大众文化(1912—1949)
它们都是“精英”
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观察与反思
中国社会现代转型与大众文化的内在逻辑
2017年度新闻记者证核验公示
精英2018赛季最佳阵容出炉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成立60周年纪念会在京召开
当英国精英私立学校不再只属于精英
昂科威28T四驱精英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