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趣·实·智
——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

2015-02-27江苏省江阴市南闸中心小学张建国

新教育 2015年4期
关键词:量角器乘法字母

□江苏省江阴市南闸中心小学 张建国

趣·实·智
——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

□江苏省江阴市南闸中心小学 张建国

在新课改背景下,需要教师学习有效教学的理念,掌握有效教学的策略。文章从教师的角度出发,谈了如何通过有效组织教学材料、积极引导学生学习、反思提高教学水平,来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数学课堂有效策略教学效率

新的课程改革带来了新课标、新教材,但如果教师缺乏有效教学的理念,缺少有效教学的策略,其结果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因此,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讨论有效教学的理念与策略,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了。下面笔者就此谈一些看法。

一、“趣”为先导,吸引学生主动学习

1.材料有“趣”。从新课标对教材的编排上不难看出,其真正体现了与生活紧密联系的特点,改变了以往与学生生活经验脱钩,学生对知识漠然、不感兴趣的特点。所以,我们要深入钻研教材,积极整合教材,使我们提供的材料,能深深地将学生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如在教学“平均数应用题”时,用条形统计图出示复习题:“小明踢16个,小亮踢14个,小芳踢18个,小红踢20个,小英踢22个。求平均每人踢几个?”再引入例题1:“2个男生共踢30个,3个女生共踢60个。求平均每人踢几个?”及例题2:“2个男生平均每人踢15个,3个女生平均每人踢20个。求平均每人踢几个?”这样改变了书上让学生求植树问题的平均数例题,将学生冬天每天锻练的踢毽作为材料,配合条形统计图层层深入,学生既感兴趣,又容易掌握。

2.语言风“趣”。如“分数的认识”一节中比较分数大小的教学,学生对于“分子相同,分母越大,分数越小”的理解,可以通过直观比较直接看出:两个圆,一个取二分之一,一个取四分之一,再到比八分之一。如果离开图示,直接让学生理解“分子相同,分母越大,分数越小”,可能就比较难掌握。这时,如果教师用比较风趣的口吻说:如果这里有一个饼,分给两个人吃,每人可吃二分之一(板书);如果分给第一小组吃,每人可以吃十二分之一(板书);如果分给全班同学吃,每人可以吃五十二分之一(板书),恐怕还不够我们同学塞牙缝呢。可能学生在一笑之余,对这个例子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一个物体分的越多(分母越大),每一份越少(分数越小),也就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这样风趣的语言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3.探中求“趣”。材料有趣了,语言风趣了,学生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会对知识,甚至是枯燥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主动去探究,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去。

二、“实”为目标,发掘学生思维潜力

1.知识扎“实”。材料有趣了,吸引学生了,但还是远远不够,要注重材料的有效性,提供的材料、学习的内容要切实有效,要与教学目标相符,而不是盲目地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而组织无效材料。我们必须注重情境、材料的实效性,要扎实有效,能引发学生最大限度地发展思维。

2.收放落“实”。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有效地利用“收、放”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课前,在学生学习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后,让学生只能用“+、-、×”表示字母运算律,当然学生所得到的字母公式有许多,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采用“放”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只要认为是正确的,就可以写出来。学生把各种字母规律写出来后,都认为自己的是正确的。这时,教师如果还是采用放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去讨论解决,可能一节课的时间也完不成目标。这时教师应采用“收”的方法,及时引导学生得到正确的字母公式:A×(B+C)=A× B+A×C、A×(B-C)=A×B-A×C,之后再配上相应的乘法分配律的练习题。这一教学过程,教师将“收”“放”有机结合,先放,让学生找各种字母定律,发散了思维;再收,引导学生举例证明,寻找正确的定律,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智”为手段,优化课堂教学方法

1.教学机“智”。有效教学要求教师要处理好教学流程与学生思维过程的关系。我们可能缺少专家的临场应变能力和灵活的课堂驾驭能力,但可以在备课环节多下苦功,针对某个教学环节多从学生的角度想一想,多设计几种教学预案,以备课中的多变,应对教学中的一变或多变。

2.反思促“智”。如“角的度量”一节的教学反思:“在教学中,用相同的小角度量时,学生能有效地掌握顶点对齐、边对齐的重点;当用18等份的半圆工具量角时,学生能区分角向左边和右边的不同量法,并能感受到不方便,需细分;在量角时,学生能想到要标上刻度。整个制作量角器的过程,学生的思维是层层推进的,教学重点难点得到了分解。在教学中,也感觉学生受教师的影响较大,学生对量角器并不是一无所知,在两个角能比出大小,但看不出大多少时,学生就想到了用量角器量,但老师却生硬地引到用小角去度量,而没有顾及到学生的想法;教师呈现的量角器和多媒体所呈现的量角器是特制的、完整的,而学生购买的量角器中间有半圆,学具袋中的甚至没有中心,在教学中就忽视了学生对不同量角器的共性的寻找,即中心点、0刻度线的识别。这样的反思,对于教师的成长是必要的,不但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也促进了有效教学的实施。

猜你喜欢

量角器乘法字母
算乘法
我们一起来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
残缺的量角器
《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巩固练习
缓存:从字母B到字母Z
量角器,工具“二合一”的最佳典范
——《角的度量》教学
把加法变成乘法
我的另类量角器
量角器
字母派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