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电视台节目主持人形象塑造的影视社会学理论分析
2015-02-27贡布顿珠
贡布顿珠
(作者单位:西藏电视台)
西藏电视台节目主持人形象塑造的影视社会学理论分析
贡布顿珠
(作者单位:西藏电视台)
摘 要:形象塑造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在区别社会职业、民族身份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作为公众人物的电视台节目主持人,其形象塑造在一定程度上是民族交往的文化信号。本文将借用影视社会学的理论视角,以西藏电视台节目主持人的外在风格、化妆服装为切入点,阐释形象塑造在拓展收视观众、提高收视率和发展文化内涵上的功能及价值。
关键词:西藏电视台;主持人;形象塑造;影视民族学
形象塑造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在区别社会职业、民族身份等有一定作用。就我国民族地区而言,作为公众人物的电视台节目主持人,其形象塑造在一定程度上亦是民族交往的文化信号。不同省份、不同民族地区都会借用当地的不同特色塑造自身形象。而这一形象塑造的理论依据是什么,本文借用影视社会学的理论视角,对这一现象做一定的文化阐释,并找到民族地区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形象塑造上的理论支撑。
1 西藏电视台节目主持人的形象塑造
西藏地处我国西南边陲,其民族文化特色浓厚,因而节目主持人在塑造整体形象时会与我国内地的节目主持人有所不同。西藏电视台作为省级电视台,其在节目设置和主持人的形象塑造上有一定的民族特色和代表性。以西藏电视台主持人的形象塑造为例,其着装服饰会根据不同节目类型,体现不同的节目背景和风格,以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基础,以藏民族特色为基点,塑造具有藏族文化特色的主持风格和服装形象。
就新闻类节目而言,节目庄重严肃权威,主持人在选取服装时多以西装等正装为主。如《西藏新闻联播》《西藏故事》的主持人,其服装多采用深色西装等职业装为主,整体色彩根据配饰调整进行适当选择。如女主播搭配别致胸针,男主播搭配亮丽的领带,从而达到整体效果的变化,发型也多选择干练时尚型,突出新闻节目的严肃性和实效性[1]。其在色彩选择上偏重当地人喜欢的深色或丝质面料为主,与内地主持人有一些不同。此外,在一些转播类的新闻节目中,需要有有穿着藏装的特殊设计,如西藏电视台在转播《西藏新闻联播——两会特别节目》时,主持人就选择了特殊的藏装设计风格,以凸显节目在西藏播出这一特色。而在西藏电视台,还有一部分节目需要主持人着本民族的传统藏装,如《西藏风情》栏目,或者在主持一些盛大节日、大型综艺节目时,为了配合现场氛围和舞台效果,主持人的服装多会选择具有藏民族特色的藏装,男士多选择亮丽、端庄的白色、紫色、浅黄色的喜庆色彩,采用对襟高领,襟边和领口均用金银边镶嵌的藏袍样式,搭配同颜色纹花的绸缎作布料,内衫均为齐腕长袖,裤子为白萤绸缝制,脚穿皮底绒帮的藏式长统鞋子,展现藏族人民热情豪爽、大方阳光的民族性格;女士的藏袍颜色一般选择黑、红、绿、紫色等,袍长垂至脚面,腰间系绸料或彩色布料为腰带,体现端庄、大方、美丽的特点。不同的栏目设置,搭配不同的着装风格,除了体现民族特色的文化诉求之外,还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影视社会学理论科学视角。
2 西藏电视台节目主持人形象塑造的影视社会学理论分析
2.1 电视台整体运转中主持人的功能——米德的符号互动
西方社会学者米德提出著名的“镜中我”理论,强调生活就像一面镜子,人们在交往互动时,习惯性地关照自身。这也是我们常说的“艺术源于生活”。电视节目在传播过程中,电视节目主持人是电视节目规定时、空、人、事的“非角色”表演者,是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联系的“人物化”桥梁。电视节目主持人的服装造型是主持人最重要的形象造型内容,在选择服装搭配时,一般都会遵照当地的社交礼仪和风俗习惯,尊重观众的审美标准和习惯认知,尤其要尊重并遵照藏民族的风情习俗,力求做到美观、大方、得体及统一。
西藏电视台节目主持人在塑造自身形象时,因为新闻节目严肃性的要求和大众的普遍认知,会选取较为正式的西装。但需要考虑到当地观众的生活习惯,在面料选择上突出当地特色,使当地受众在观看节目时可以看到本民族文化的存在,进而更好地保障节目收视率。在整个节目的主持过程中,主持人也会根据节目的节奏调整肢体副语言,无论节奏、速度、肢体,还是表情的变化都要和节目保持一致,例如,新闻节目主持人相对不需要太多肢体语言和表情,综艺节目主持人为了保持节目的互动性、积极性、娱乐性,在肢体语言方面可以适当夸张,如果作为参与者参与到节目的整个活动中,也表现出丰富的表情和夸张的肢体语言,活跃节目气氛,调动观众情绪;谈话节目主持人则需要根据话题的内容,把握谈话节奏和肢体语言,
如通过握手、打招呼、微笑、献哈达以及祝酒等副语言方式拉近与谈话者、观众之间的距离,增加主持人的亲和度。
2.2 作为符号资本的文化内涵——布迪厄的资本论
实践与利益之间通过符号相互作用。布迪厄作为西方社会学的经典大师,其实践社会学理论被广泛地用于解释和指导社会现象中。“在布迪厄看来,所谓利益,指的并不是某种具体的物质利益,而是一种和‘默然’相反的态度。”影视节目作为一种实践活动,电视节目主持人作为大众目睹的操控者,是实践活动的行动者之一。“实践中的行动者和游戏中的参与者一样,并不是心无所求漠然置之的,在一项实践中,或许并没有意识到有一种明确的目标或者追求,但参与本身已经暗含了这一点,并在行为中作为一种前认知的知识或者无意识发生着作用。[2]”作为一种符号资本存在的着装,其实质也是一种文化的资本互动。
资本的互动需要在特定的场域中实现,而影视符号资本的运行场域就是电视台。“场域是一种冲突的社会空间,社会空间中有一定的结构组成,场域有自身特有的逻辑和必然性,场域中的各种行动者都在利用自身的资源来取得各自的利益”。以西藏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的配饰为例,除了常见的耳钉、胸针、丝巾、手链、眼镜及领带等配饰外,还需佩戴能够突出藏文化特色的哈达、佛珠及具有藏族地域特色的绿松石耳环、珊瑚项链等。在这些主持人形象的塑造过程中,诸如一场大型晚会,主持人身披哈达,观众在看到这一物项时马上就会联想到藏族。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存在的哈达,在一定程度上起着增强认同功能的作用,且实现了文化符号的资本转化。
打造一个金牌节目主持人,其造型塑造关键在于获得大众的认同,在一定程度上要求这些符号搭配介于职业化和生活化之间。过于职业化将失去广大受众的支持,过于生活化则失去了艺术价值,使观众出现审美疲劳。因而,节目主持人的形象塑造既不能过于追求时髦,又不能过于死板、呆板。
2.3 观众的理性选择——科尔曼的理性选择理论
人因具有理性选择权被社会视为是有主观能动性的动物,这是人区别与社会其他因素存在的重要划分标准。在影视选择上,观众具有自己的理性选择标准,这一提法是根据戈夫曼为代表的西方理性主义提出的理性选择理论为依据的。这一理论认为:“个人是自身最大利益的追求者。在特定的情境中有不同的行为策略可供行动者选择。行动者在理智上相信不同的选择会导致不同的结果。行动者在不同的选择结果上有不同的偏好排列”。
以主持人的发型为例,主持人的发型在设计中强调与所主持的节目风格相吻合,并起到修饰脸型的作用。如新闻节目主持人的发型以职业、干练为主,露出额头,体现新闻的严肃性和真实性;综艺节目主持人的发型可以风格多变,甚至头发的颜色也可以稍有变动,体现时尚、青春、甜美的风格;体育节目主持人的发型需要清爽又充满活力。但无论哪一种发型都不能过于夸张,因为发型是最先进入观众视线的部分,带来的是最直接正面的视觉冲击效果。观众会根据这一基本认同判断并选择电视节目。如果电视台的新闻节目以娱乐主持人的形象进行塑造,会出现极大的不协调性,进而影响节目的收视效果。
3 西藏电视台节目主持人形象塑造的文化区隔与文化共享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相关学者开始关注中国的“族群分层与流动”研究。中国主要少数民族的文化积累和传统文化体系具有自身特点,按照顾颉刚先生的说法,中国有西部的“藏文化集团”“(穆斯林)回文化集团”和中原地区的“汉文化集团”这三大文化集团。尽管这些文明体系与中原文明之间已有许多世纪的交流融汇与互相渗透,但是彼此之间依然存在明显差异。
中国一些地区的“族群文化区隔”可主要归纳为语言、宗教和生活习俗。不同的语言文字是群体间最突显最重要的文化差异,宗教传承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生活习俗(如饮食禁忌)与宗教信仰密切相关。一个社会中存在的“族群文化区隔”必然影响社会结构中少数族群的社会地位与社会流动。这三个方面中,最直接影响族群之间交流、相互理解与建立合作关系的是语言差异。西藏电视台主持人统一使用藏语播报节目,从一定意义上说,是丧失内地汉语言观众的主要原因之一,但这却是保证当地观众缘的方法。
除了语言造成的文化区隔外,还需要明确电视节目主持人化妆风格不同于生活化妆或表演化妆,其关注点应是节目性质、栏目内容与主持人风格是否和谐统一。这就要求依据主持人的外在容貌特点与性格气质,通过发型、化妆、服装以及饰品进行协调搭配,如新闻节目主持人在整体造型方面需要以严谨风格为主,面部妆容多运用柔和的色彩,不宜过度夸张,服装风格简洁大方;文化类节目主持人,其面部化妆和整体造型,需端庄得体,符合藏民族特有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标准,并结合藏族文化特点,在色彩运用中可多采用红绿、白黑、黄紫及赤蓝等对比色,彰显明快、开朗、豪放的民族性格和文化特色。
4 结语
藏文化内涵丰富,特点鲜明,电视节目主持人应根据工作需要,把藏民族的传统文化融合到主持节目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做好主持工作,而且在外在形象上也要注重体现特有的藏文化特色,做到整体与个性的统一,打造出更多更好的深受观众喜爱的文化节目,实现文化共享。
参考文献:
[1]郭琳.浅谈西藏电视台节目主持人的形象塑造[J].新闻研究导刊,2015(5):129-130.
[2]侯俊生.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M].2版.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