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物纪录片的叙事模式探究

2015-02-27

西部广播电视 2015年14期
关键词:叙事结构

蔡 泽

(作者单位:河南电视台)

人物纪录片的叙事模式探究

蔡 泽

(作者单位:河南电视台)

摘 要:现阶段人物纪录片正朝着故事化、大众化、精细化的方向发展,从原来注重表象的记录转向心灵的记录,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本文在阐述人物纪录片的基本内涵基础上,分析了三种人物类纪录片的叙事特征及其对叙事结构的要求及人物纪录片的叙事结构模式展现。

关键词:人物类纪录片;叙事特征;叙事结构

人物纪录片的叙事特征与叙事结构模式分析,有利于活灵活现地叙述人物的世界,挖掘人物的心灵世界。有利于灵活掌握人物纪录片的故事化叙事方式,吸引观众视线;因此,向受众呈现一种多彩与多元化的故事性叙事方式成为人物纪录片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1 人物纪录片的基本内涵

纪录片是以纪实为基本美学特征,直接拍摄于真实环境、真实事件中发生的一种非虚构的、叙事的影片样式。纪录片直接取材于现实,兼有认知和娱乐的功能,是一种品味比较高的艺术作品。人物纪录片是纪录片的一个种类,它是以真实的资料、记录采访为表现手段,用影像记录的方法把人物记录在视频当中,以人物为拍摄对象,以人物的生活经历、生平事迹等为表现内容的电视纪录片。人物纪录片具有展现人物角色、沟通人类情感,再现生活等重要作用。因此,“人”是人物纪录片的核心要素。一部优秀的人物纪录片可以展示出人物行动过程中细微的神态,观看者可以通过观看记录片中的人物,感受其所带来的生命启示,感悟人生百态,享受精神洗礼。人物纪录片是镜头组合而成的,力求每个镜头都要有故事讲,不断引发人们思考。数字化的手段的创新,为人物纪录片在创作理念和表现形式提供了更多的表现手法。现阶段人物纪录片正朝着故事化、大众化、精细化的方向发展,从原来注重表象的记录转向心灵的记录,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2 三种人物类纪录片的叙事特征及其对叙事结构的要求

人物纪录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如按对象划分为历史名人名家类、普通百姓类、特殊职业者或特殊事件当事人类三种类型。三种人物类纪录片各有的叙事特征及对叙事结构的要求。在人物纪录片中不同的人物、事件,当然会决定着不同的结构。因此,必须根据其题材特征分而治之,不能像虚构艺术那样受预定故事情节的束缚。要在创作之前,明确这三种题材的主要内容特点,在此基础上审视它们在纪录片叙事创作中各自的优劣特征,针对人物自身的特点加以解构。

2.1 历史名人名家类。这一类型主要描述对象通常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主要用以表现为民族与国家发展做出卓越贡献,或在某一领域中有重大成就贡献并被社会公众接受认可的名人物。因此,该类人物纪录片故事性强,是编导比较喜闻乐见的一类人物纪录片选题,如《先生鲁迅》《刘海粟》《伦浑东》等。另一方面,由于人物本身具有较强的吸引观众能力,因此线性或综合结构的叙事方式比较适合此类题材,可以突出人物的事迹或丰功伟绩,深刻揭示出人物的性格品质及社会价值。历史名人名家类的题材线索虽然比较清晰,但在题材上容易重复,难有新意。因此,要采用易吸引观众的架构模式来客观真实展现人物背后的故事及生命启示,让全片的叙事效果更加新颖丰满具体。

2.2 普通百姓类。这类人物纪录片将镜头对准普通人,通常会以一个或几个中心人物为主围绕其发散开来。这类人物纪录片通常釆用跟拍的方式,以描述一类具有一定典型性的普通人物的日常生活状况为表征,将普通人物的日常生活百态及人生的喜怒哀乐情感真实地展现出来,让观众通过平凡生活中的点滴来领悟其所折射的人生真理及社会现实。代表作品有《佬头》《幼儿园》《高三》等。普通百姓类较易在题材上推陈出新、容易在情感上到观众共鸣。但其线索与重点不清晰,没有明确的叙事线索,情节松散,导致在架构上最难把握,需要靠情感支撑。因此,普通百姓类人物纪录片的架构重点在于通过一条逻辑线索将一些零碎的感人细节有序地连贯起来,让观众更明确地把握纪录片所要传达的精神。

2.3 特殊职业者或特殊事件当事人类。这一类人物纪录片往往具有指向性很强的故事情节,该类题材纪录片的重点是叙述人物背后的职业工作或特殊事件。代表作品有《背篓电影院》《最后的山神》《颗州的孩子》等。特殊职业者或特殊事件当事人类人物纪录片题材的故事性和话题性最强。因此,这类纪录片叙述的重点非常突出,选题对象虽然看似是人物,但其最终目的是通过对人物及其生存状态的描述奔突出中心话题和事件引领全片,勾勒出主题事件背景下的人文风貌与情感内核。因此,只要题材足够典型或特殊,就很容易吸引观众。这类纪录片在架构上需要注意和把握人物行为的选取及对人物个体描述的分寸,达到人物与事件之间的平衡关

系。因此,其主要缺点是对于人物的刻画若掌握不好火候则容易造成“喧宾夺主”的效果。

3 人物纪录片的叙事结构模式展现

3.1 线型模式。线性模式可以分为单线结构和多线结构,在人物纪录片中是一种广泛运用的结构模式。单线结构是指根据单一的逻辑线索展开叙述。单线结构的人物纪录片比较常见,大部分会以人物命运或事件发展时间的先后为序,将人物所经历的事件进行串联前后排布。这种结构擅长表现单一主人公,其时空转换主要依据时间发生的自然逻辑,能清晰明确地表现其一生的经历和成就而特别常见,给人一种朴素之美,因而被许多业内人士称为“万能架构法”。而多线结构可以很好地解决纪录片线索众多的问题。在实际叙事上这种看似简单的结构操作起来的弊端也十分明显。例如,如果没有精心的设计则会出现整体结构失衡,重点不突出,难以吸引观众的眼球,降低观看热情等问题。因此,这种万能架构法记录的对象为知名度高且阅历丰富的人士较为适用。

3.2 伞式结构。这种叙事模式是一种多变且灵活的叙事模式类型。其通常设定一个共通的情感线索,并在此的基础上采用多条线索交织并行的叙事模式。这种叙事模式在多时空叙事上的占有很大的优势,在形成统一的情感逻辑线索的基础上可以同时叙述与主题相关的多个人物,多条线索并行交织,线索与线索之间相互关联,不可分割。因此,特别适用于需要表现“群像”的普通百姓类人物纪录片,但因其在多时空叙事上的优势,也可因时因材地应用在其他类型的人物纪录片中。

3.3 网型模式。这类模式多适用于普通百姓类人物纪录片。网型模式并没有明显的叙事线索,而是采用散文式结构,如同一张大网将与主题相关的所有人物与事件松散地放置在一起。因此,涉及到的人物事件与主题思想关联性较为隐晦。总体而言,其具有:描述对象的数量庞杂、时空跨度太大、多个主题式表达方式等特点。另一方面,这种结构方式的优点在于非常朴实自然,把真实时空中的人的状态“呈现”出来,有“润物细无声”之感。其缺点在于对编导的架构能力及综合能力要求极高,要有很好的耐心和细致的观察力、较强的感悟能力;要做到“形散神不散”,去发现和捕捉人物行为过程丰富的细节和真实的神情,折射出背后的本质、哲理与思考,从而赋予纪录片高度的纪实品格。

参考文献:

[1]武新宏.世界纪录理念在中国——比较视野下中国电视纪录片风格衍变探析[J].现代传播,2010(8).

[2]黄晓白,王方.大写的人:人物专题片创作[M].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3]任颖子.人物纪录片的叙事特征与叙事结构模式透析[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2(2).

猜你喜欢

叙事结构
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空间叙事的结构与功能
圣经叙事结构指导下的欧·亨利小说
《哈利·波特》的魔幻叙事解析
贾樟柯电影叙事的板块结构分析
浅析《喜福会》的叙事结构
以微电影《调音师》为例谈中国微电影在叙事上的改进
电影《明日边缘》叙事动力解读
《西厢记》与《春香传》的叙事比较
话题类视听新闻作品的叙事策略分析
南昌采茶戏《南瓜记》的叙事艺术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