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马克思主义日常生活理论对当代传播的启示

2015-02-27王利霞

西部广播电视 2015年14期
关键词:微传播日常生活软实力

王利霞

(作者单位:山西传媒学院)

论马克思主义日常生活理论对当代传播的启示

王利霞

(作者单位:山西传媒学院)

摘 要:马克思、恩格斯非常重视个人活生生感性活动的日常生活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基础性作用。日常生活所代表的个体生存和再生产是一切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不可或缺的前提和基础。人们正是在日常生活中制造、传播、接收诸如哲学、道德、艺术等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日常生活理论对当下中国的传播业有很好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关键词:日常生活;微传播;软实力

日常生活是人类最直接、最普遍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日常生活所代表的个体生存和再生产是一切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不可或缺的前提和基础。依据马克思的理解,现实生活可以分为日常生活和非日常生活。日常生活就是人们活生生的、感性的、可感可触摸的及与人生存密切相关的吃、喝、住和穿等领域。非日常生活就是以日常生活为基础或者在日常生活得到保障的前提下,所从事的更好一级的政治、科学、艺术等活动。因为“上层建筑时时刻刻都从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产生”。既然,日常生活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基础,那么作为人类活动组成部分的传播活动当然也不能脱离日常生活。马克思主义日常生活理论对当下中国的传播业有很好的借鉴和启示作用,也很好地契合当下时代要求和潮流,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

1 微时代的微传播

日常生活领域不同于政治、经济等宏大叙事,它属于微小层面。中国的新闻传播有一个逐渐日常生活化的过程。当下情形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各种移动终端的出现,人类进入了一个“微时代”。与大相比,微其实是一种更为亲切、随和、个性化的生活样态和文化风格。微时代中,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特别是获取信息的方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中国的新闻传媒一直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在严格规范下,以正面报道为主,但微时代的微传播彻底改变了这一传播模式。正如学者闵大洪指出的那样,海量自媒体可以随时设置吸引眼球的议题,以微传播的形态,快速而大面积地进行覆盖,它甚至可以对传统新闻媒体的议题设置、宣传报道、舆论引导进行轻而易举地解构。这就是今天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对传统媒体报道的最大挑战。面对自媒体、微传播的强势尽头,政府主管部门也应积极应对。中央组织部党员教育中心会同新华网、腾讯、中国电信创办“共产党员”微信及易信公众号于6月30日正式运行,中组部办公厅于7月24日专门发文,要求广大党员订阅“共产党员”微信、易信。国信办副主任彭波指出,国信办下半年的重点工作之一,就是通过下文件、下指标等形式,全面推动政务微信公众号的设立,争取年底能达到6万个。

对内传播如此,对外传播亦然。对外传播也必须眼睛向下,发现和重视这些日常生活中活生生的新变化。用手机随时随地记录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通过各种微平台即时、快速、有效地分享到社交圈。这种草根性、裂变式的传播,会大大增加对外传播的信息量、提升传播的亲和力和影响力。例如,3.14拉萨事件发生后,一位加拿大华裔学生通过微平台上传了一段视频《Tibet was, is, and always will be a part of China》,短时间点击量上百万,很好地引导了舆论,有力回击了西方的负面报道。微时代背景下,很多国家如美国和韩国,已经意识到社交媒体代表的微传播的重要性,纷纷在国际社交网站上开设微博。对于我国而言,也要紧跟社交媒体发展的机遇,加大我国政务微博和微信政务平台的推广,提升国家党政机构、领导人、官员在国际社交媒体的影响力。

2 加强“软实力”中浅层结构文化的吸引力

文化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内容,文化的范围很广,包罗万象,大致来讲包含两种结构,即浅层结构和深层结构。浅层结构如服饰、食物、交通方式及居住方式等,属于经常发生变化的部分,会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外来文化的影响不断改变。“伦理、道德、工作和休闲观念、自由的概念、过去的重要性、宗教体验、生活节奏及对性别和年龄的态度等价值观”属于文化的深层结构,深深植根于文化传统之中,代代相传,是难以改变的。”考察文化的深层结构和浅层结构,可以看出与马克思的日常生活和非日常生活理论不谋而合。马克思的日常生活指的就是吃、喝、住及穿等文化的浅层结构。宗教的、意识形态的、艺术的非日常生活就是文化的深层结构。在对外传播中应尽量减少传播那些属于文化深层结构的、不易改变的、且易引起文化冲突的内容,多传播那些浅层结构的、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吃、穿、住及行等内容。《舌尖上的中国》在国内外的火爆就是最好的例证。在国外,据美国《侨报》报道,在网络上热播的《舌尖上的中国》“成为纽约80、90后华人茶余饭后、短信电话里的必聊话题”。分析《舌尖上的中国》国内特别是国际传播的成功之处,其实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传播日常生活化,日常生活传播化”。饮食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是全世界人民共通的、跨越国界的。选择饮食文化这个角度,不仅避免了意识形态或者深层文化的冲突,且易引起共鸣,让国外受众真真切切感受、触摸到饮食,进而体会和喜欢背后的文化。

参考文献:

[1]黄刚.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日常生活维度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3(2).

[2]匡文波,张蕊.微时代的对外传播[J].对外传播,2014(6).

[3]陈学明.让日常生活成为艺术品——列菲伏尔、赫勒论日常生活[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

猜你喜欢

微传播日常生活软实力
“微传播”时代微信平台在医学期刊中的实际应用
浅谈德育在学科教学和日常生活中的渗透
实现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途径
“诗意地栖居”与“看上去很美”
结合生活实际,学习初中化学
公共领域视野下的高校微传播研究
传统媒体微传播的“把关”角色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