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古诗词教学中背景材料的使用

2015-02-27潘仁春

学语文 2015年2期
关键词:赏析背景古诗词

□潘仁春

浅谈古诗词教学中背景材料的使用

□潘仁春

如何提高古诗词的教学效率,引领学生走入古诗词的优美境界,获得情感的共鸣和品读趣味,是每个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然而现实的问题却是大多数学生对辞美情切的古诗词,学习的兴趣不大。尝试从古诗词教学中背景材料的使用入手,研究解读古诗词的教学之道,不失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

古诗词教学;背景材料;时代语境;诗词意象

古诗词是经历时光河流洗涤后留下的文学精华,是古人最美的生命吟唱。对于高中语文课堂而言,如何提高古诗词的教学效率,引领学生走入古诗词的优美境界,获得情感的共鸣和品读趣味,是每个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然而现实的问题却是:大多数学生对辞美情切的古诗词读来味同嚼蜡无动于衷,为何会如此?怎么才能让学生对浩如烟海的古诗词饮得一瓢而飘然思三千?又如何拉近学生与古诗词的距离呢?

花有碧叶自芳华!我想诗词这种特定的文学样

式因其凝练精巧,表情委婉,含不尽之意于言外,所以读一首诗词,不仅要细细品味作品本身的意蕴,更要了解诗歌之外的背景材料,从而挖掘到“言外”的不尽之意。

那么,古诗词教学中需要引入的背景资料有哪些呢?个人总结如下:

一、作品所处的时代语境。文学是时代的产物,每个特定的时代必定滋生其特定的文学精华。如同样是边塞诗,盛唐时期多为是昂扬豪迈之风,晚唐则多肃杀悲凉之气;盛唐边塞诗多抒发建功立业、为国效命的乐观情怀,晚唐边塞诗则多写战争的惨烈和民众的哀怨情感。可以说了解时代语境是学生宏观解读诗词的一把钥匙,因此在教学古诗词时应考虑引导学生迅速了解某类作品的时代信息。

二、作者的个人情怀。孟子曰“读其书而不知其为人,可乎?”诗歌中的一景一语所蕴含的情味莫不与诗人的个人情怀、人生境界和所处的特定境遇有莫大关系。如同样是中唐,同样是被贬,韩愈诗《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语极凄切,却不哀飒”,而柳宗元诗《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却极尽悲切忧愤。因此,解读一首诗词,必定要获得作者写此作品时所具情怀的相关资料,这样才能让学生迅速走入诗情,品味诗意。

三、古诗词中长期凝结而成的寓意相对固定的意象。长期以来,中国古代文人在文化的继承和传扬中凝结成了特定的文学心理表情符号,即意象。如月代表团圆、相思而月缺代表离愁,落花暗寓年华流逝的感伤,雁则代表相思和心灵的沟通。而古诗词中暗含秋愁的意象就有秋风、冷雨、秋霜、秋月、衰草、枯木、残荷、落叶、鸿雁等等。如此种种,不胜枚举。正因古诗词中意象有其相对固定的寓意,在教学中,如果引导学生把握这些意象通常所表达的特定文化心理,那么对他们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以及正确赏析诗歌的情理之美就会大有益处。

由上可见,诗词教学一旦脱离作品的背景材料,必将影响学生对整首诗词的认识和理解,更毋庸谈及领略其间所散发的文学魅力和审美情趣了。但一节课的时间毕竟有限,我们又该如何处理好诗词的背景材料和教材的关系,让背景资料这一绿叶衬出古诗词这朵奇葩的光彩呢?

首先,要注重背景材料与教学目标的相关性。“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词总是作者在一定情境下绽放的思想火花。而关于作者的背景资料其实是很多的,因而在教学古诗词时引入的背景材料应经过适当取舍,教师所选取的背景材料应和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密切相关,即能为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服务。如:在教学《归园田居》时只需简介一下东晋社会官场的黑暗、腐败和陶渊明个人的人格理想,学生就能很好理解诗人在这首诗中所抒发的摈弃官场的决绝和回归田园的欢悦之情,其他有关陶渊明的生平经历则不必面面俱到,因为过多过滥的背景材料反而会干扰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视线。

其次,要注重背景材料引入的适时性。虽然背景材料对解读古诗词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一节课在什么时候引入背景材料却是门艺术。如果引入的时机恰当就会达到很好的效果,相反,如果时机不对,反而会让课堂显得散乱,甚至会破坏诗词赏析的连贯性和整体性。讲求背景材料引入的适时,才能让背景材料更好地为品味赏析诗词服务。

另外,要注重背景材料获得途径的多样性。与课堂所赏析的古诗词有关的背景材料的获取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如可由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幻灯片或讲述的方式传递给学生,亦可在课前发放有关背景材料让学生自习,当然如果有条件的情况下能让学生课前在预习时查资料获取就更能激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了。总体说来,教师如果注重背景材料获得途径的多样性,不仅能节约课堂时间、避免课堂程序化和单一化、增强课堂教学的亮点,更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总而言之,对于含蓄凝练的古诗词而言,背景材料的适当引入会拓展诗词的情境和意蕴,拉进学生和作品的距离,加大学生赏析的深度,从而让学生由走近古诗词而爱上古诗词。但面对浩瀚的材料,如何适当取舍、有效切入,让古诗词之花的芬芳因背景材料这片绿叶的衬托而更馥郁、更悠远,是作为教学者的我们当不断上下求索的事!

[1]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2]王荣生:《走进课堂——高中语文(必修)新课程课例评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作者系安徽师大文学院2012级教育硕士马鞍山市石桥中学教师)

[责编三好]

猜你喜欢

赏析背景古诗词
踏青古诗词
“新四化”背景下汽车NVH的发展趋势
我爱古诗词
《论持久战》的写作背景
黑洞背景知识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步辇图赏析
Alfred & Emily——在谅解和赦免中回望赏析
作品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