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为中心”的语文课堂应瞄准什么

2015-02-27张敏

学语文 2015年2期
关键词:学为中心本真语文课堂

□张敏

“学为中心”的语文课堂应瞄准什么

□张敏

面对极具现代意识的语文新课程理念,语文教师们深切意识到让“学为中心”的课堂模式成为教学主流的重要性与迫切性,着力从“真”“活”“度”三个维度入手来探讨“学为中心”课堂的瞄准点与瞄准策略,力求改变“喂、灌、填”的传统模式,使课堂教学不再机械化、程序化,使生生间、师生间的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进而呈现学生喜学、教师喜教的共生共荣局面。

语文教学;本真;鲜活;适度

现今的一些语文课堂,学生似听非听、似答非答、似练非练、似懂非懂;教师教学有目标但落实不到位,有提问但设计不合理,有导读但方向不明确;有训练但力度不够强,其结果是,学生读时了了,掩卷茫然;教师顶起碓窝耍狮子——费力不讨好。那么,怎样改变语文课堂教学的这种尴尬局面?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突破口在哪里?笔者以为应该瞄准三个字——“真”“活”“度”。

一、瞄准一个“真”字

“真”即“本真”,它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基石,是语文课改的宗旨。“本真”的课堂没有赶时髦、走形式、摆花架子等华而不实的现象,去掉这些表面的浮华,留下的是质朴和真实。

“本真”的语文课堂是真诚交流的课堂。真诚平等是师生交流的基础平台,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与成长,且需具备以下特征:彼此尊重,对话平等,互相评判,共享“智识”,讲求实效。平等性、开放性、独特性、差异性,是交流的四大要素,是课堂教学真实性所在。若教师在课堂上居高临下,动辄训斥、挖苦、讽刺学生,师生关系必然紧张,学生既不敢也不愿意参与课堂教学。所以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走下讲台,深入生群,创设开放的、贴近学情的交往情境,彼此以真实的、完整的人格亲临“现场”,以真诚、开放的心态相待。教师应深刻意识到教育的公平性,把话语权还给每个学生,而不仅仅由几位学力甚好或有主动发言欲望的学生把持课堂,使大家充分袒露自己的思想,最大程度地体现出学习的意愿。由此,那种生机勃勃的学习氛围就会悄然形成。

“本真”的语文课堂是自然生成的课堂。在课堂上,往往会出现教师备课时意想不到的情况。这就需要教师敏锐地根据学生反馈作出选择,并且能按他们的需求临时调整,在预设的方案中开放地纳入弹性灵活的成分,从而彻底摈弃以线性、严密、机械的方式构筑起来的教学流程。教师要注意倾听,及时抓住课堂上稍纵即逝的变化,不断捕捉、判断、重组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疑难点、引爆点、闪光点,见机而为,适时调整教学进程和教学内容,生成新的教学资源。这种即时即景的交流使课堂教学更真实贴近每个学生的实际状态,涌现新的问题,碰撞出创造的火花,让学生兴趣盎然,思绪飞扬,让师生互动更具生成性,使教学过程呈现出真实而又动态生成的创生性质,引领学生共同进入发幽探微的精彩境界。

“本真”的语文课堂是努力求真的课堂。“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语文教学中教师的重要责任之一是感染和引导学生以真实的情感投入文本,并受到健康文化的熏陶。当然,我们也不能因过分强调语文的人文性及其育人意义,而采用“贴标签”的方式进行所谓的思想教育,教育方法笨拙机械,那么收到的不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反而让学生学会了大话、空话、套话。语文教学承担着育人的重任,但育人的方式、手段与途径各不一样,只有从学科特点出发,开展有的放矢的教育,才能使语文教学呈现应有的生机与活力。所以,“本真”还体现在学科育人的“天然去雕饰”和教育无痕的影响力上,这也是语文教学人文性的最终落脚点吧。

二、瞄准一个“活”字

“活”即“鲜活”。“鲜活”的课堂不仅是指教师把课“教活”,而且还指通过教师的努力,真正让学生“学活”。

“鲜活”的语文课堂应依托学生的阅读期待,激发阅读兴趣。教师对文本的理解,是一种二次创作,因此教师应事先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欣赏水平,并对他们的阅读期待作出相应的预测,从而使自己对作品的阐发更符合学生阅读期待,力求使其进入某

种情绪状态,借以激发他们的欣赏兴趣,提高文学欣赏水平。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内驱力,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来营造氛围,激活情绪,借以调节学生的期待视野,让学生在与文本的适度距离间产生求知的欲望和阅读的兴趣。例如教古代诗词,可以尝试配乐朗诵来体会诗歌的意境;教古典小说,可以尝试与影视作品的比照来加深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教长篇小说节选,可以尝试了解全书故事情节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这样,在学生获得相应的知识经验、进入相应的情境后,会对作品进行深层次的探究,作品的意义自然也会充分显现出来。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语文实践活动,如编课本剧、演课本戏、专题人物分析、语段赏析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唯有让主体在积极的、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中,其素养才能得到有效提升。

“鲜活”的语文课堂应不断变换阅读的视角,适当取舍教学内容。优秀的语文教师,不仅能将不同类型的文本教出不同的风格,而且能把相同类型的文本教出不同的特色,每节语文课都应该有个性。为此,教师要学会取舍,学会变换角度。如阅读《我的叔叔于勒》,学生会看到于勒的可怜、可恨之处,但如果从更深的社会文化背景去引导思考,就会发现其可悲之处。教《范进中举》,可以人物的出场来带动全篇阅读,串联相关内容,并从出场学习作者人物个性化描写的特点、分析人物性格,在此基础上,再提供写作情境让学生练习人物的描写,使学生学有目标、练有方向,将文本教学与阅读、写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实际效果会更好。

“鲜活”的语文课堂应探索全新的教学手段,整合各类可利用的新科技。时代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技术和平台,对于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教师不能总是门外汉,而要设法拓展课堂的空间,把课堂延伸到网络。如将都德的《最后一课》上成网络讨论研究课,按照作品的人物、情节、主题、语言特点、写作方法等角度将学生分组,要求学生分别从研究论文、著作或网络中寻找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进而对作品进行深入剖析,最终将研究成果展示在网络论坛上。借助这个平台,学生可以不断地发帖、质疑、点击、讨论,以丰富彼此的研究成果,进而提高探究的能力。

三、瞄准一个“度”字

“度”即“适度”。“教之道在于度”,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必须把握好度。

“适度”的语文课堂应把握好教学过程的繁简度。它要求内容适宜、教法恰当、节奏和谐、动态平衡。课堂中,先讲什么,后讲什么;多讲什么,少讲什么;该讲什么,不该讲什么;从点上讲什么,从面上讲什么,语文教师都应该仔细推敲、全盘考虑。教师必须要对所传授的内容作深入的剖析,从生情出发,制订出繁简合理的教学计划。在实际操作中根据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及能力水平,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手段,做到繁简有度,处理好全面讲述和重点阐发的关系,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适度”的语文课堂应把握好教学节奏的张弛度。在课堂中,教师传授的节奏要做到松紧、缓急得体适中。节奏过快,单位时间里的信息量过大而超过学生一般的认知、消化速度,那么学生容易产生“走过场”的现象,甚至会影响他们接受的准确性,识记的内容也如浮光掠影一般匆匆而过;节奏过松,学生情绪低落,课堂沉闷,思维也会随之放缓,求知欲望丧失,让“开小差”有机可乘。众多名家课堂证明,教师语言抑扬顿挫,讲课有声有色,再配合体态语言,以姿势助教学,就越激发学生的心智活动,从而使课堂氛围有节奏、有旋律,起伏跌宕,使学生学习情绪被推向高潮。具体而言,有张有弛的做法是教学重难点要锤敲,让学生精力高度集中,深入思考,以体现一个“张”字;学生易懂的非重难点,则可体现一个“弛”字。学生在张弛相济、起伏有致的节奏变化中能轻松愉悦地获得更多的知识。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教授与接受的双方都要遵循这种规律,这种规律有时是显现的,有时又潜移默化地起作用。

“适度”的语文课堂应把握好教师自身的特色度。课堂教学应当是教师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结合自己的教学理解进行的有效整合。优秀的教师总能放大自身的教学优势,如有的教师擅长指导朗读,有的教师擅长训练思维,有的教师擅长渲染情感,还有的教师擅长整合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及方式……因此,教师若能凸显自身的个性化教学风格,扬个人教学特色之长,就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既务实,又富有创造力。

语文教学瞄准“真”“活”“度”这三大着力点,将追求本真、打造鲜活、把握适度这三股活水注入“学为中心”的语文课堂,我们的课堂便会如小溪般清澈欢快,如湖水般波澜起伏,如大海般惊涛骇浪……

(作者单位:浙江绍兴建功中学)

[责编陈新平]

猜你喜欢

学为中心本真语文课堂
本真
坚守本真做教育 履职尽责显担当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让语文教学回归课堂本真
开放教育下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学为中心:把学生推向课堂的最前沿
积极构建“学为中心”的信息技术课堂
貌合神离 远离主旨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