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朗读
——古诗文教学的理性回归

2015-02-27严静

学语文 2015年2期
关键词:情味工具性古诗文

□严静

朗读
——古诗文教学的理性回归

□严静

针对当前古诗文教学的这种现状,我们重新提出朗读这一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语文教学法,在朗读教学过程中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新课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朗读教学

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古诗文教学走向两个极端:一是重视工具性,忽视人文性;二是摒弃工具性,大谈人文性。在教学内容上,前者过分强调“字词句段篇章”的讲解与分析,后者则脱离文本,大谈思想与情感;而在方法上两者又都表现为注重讲练,忽视朗读。其结果是割裂了工具性与人文性,这严重背离了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的定位——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其基本特点。

针对古诗文教学的这种误区和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朗读教学法的提倡与回归就显得尤其重要。我们知道,四声是汉语极其重要的特点,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讲汉语是一种声调语言,这也就是说发同一个语音的时候,用不同样长短、不同样高低的声调,会构成不同意思的话语涵义,即声调具有区别语意的功能。此外整篇文章的鲜活与灵动又体现在它的气势和脉络上,而对古诗文气势和脉络的把握,仅靠讲解与分析,学生往往停留在感觉阶段,而通过反复朗

读才易进入到知觉阶段,这才能为以后的思维、想象、情感、意志等复杂的心理活动形成基础。可以讲,文章的思想情感、气势脉络不是停留在静态的文字上,它要靠灵巧的喉咙所发出的声音传达出来。古诗文在朗读的过程中,字词句段篇章才能鲜活起来,才有自己真正的含义——这时与学生的情感思想才会融为一体,它才立体地活灵活现地存在于学生的脑海里。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曾指出:过去学习古诗文的人把数量不多的诗文熟读成诵,反复朗读,仔细揣摩,不但要懂透字句的确切含义,还要推敲出全篇的气势脉络和声音节奏,使它沉浸到自己的心胸和筋骨里。可见,在朗读过程中,文字、形象和情感才能融合在一起,借助朗读学生才能更好地品味古诗文的气势、脉络、情感、思想、情味、意境,也才能更好地感受祖国的语言美。当然要达到这种朗读效果,浅尝辄止是不可以的,要进行循序渐进,逐层深入的朗读。下面就结合教学经验略谈一下朗读的方法:

一、读准字音与节奏。刚拿到一篇古诗文,学生往往会感到艰涩拗口、诘屈聱牙,这时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课文就很重要,不但能让学生记住生字词的读音、句子的停顿、节奏的快慢,更重要的是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以消除他们的畏难情绪和陌生感。若范读时再借助重音、语调、停顿、语速、语气、音量及笑语、颤音、泣诉等,就能在不知不觉中把学生带进古诗文美好的艺术境界中。然后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对古诗文进行简要介绍以帮助学生初步理解文章含义,在此基础上教学生反复流畅的朗读课文,力争做到声断气连,节奏分明,句读清晰,抑扬顿挫。

二、读出情感和思想。“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完成第一阶段的朗读后,还要抓住机遇迈向第二阶段朗读——读出情感和思想。这个阶段的朗读要借助想象,我们知道想象是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进行的,以直观形式呈现在人们头脑中的具有形象性特征的表征。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借助想象调动储蓄在学生头脑中的生活原料,能使作者的语言符号变成学生的记忆表象,再现一种生活图景,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进一步体会出古诗文的情感和思想。如杜甫的“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在反复朗读中,借助想象我们似乎看到了蓟北已收,战乱将息,黎元疾苦得到疗救,个人颠沛流离的日子已过,作者喜不自胜,涕泗横流,而多年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也不再有愁眉苦脸,而是笑逐颜开,喜气洋洋,作者已经无心伏案,于是随手卷起诗书,共享胜利的欢乐。作者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情状正是初闻捷报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情感波涛的逼真再现,“喜欲狂”更是这种情感波涛涌起的洪峰。这种欢快的情感和思想只有在反复诵读中学生才能感受到。

三、读出情味与意境。这个阶段的朗读重在品味古诗文的情味与意境,即进一步理解“言有尽而情不可终”之情和“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意。这个阶段的朗读仍需借助想象,通过前期朗读此时的想象和记忆活动已经交织在一起,朗读帮助记忆,记忆表象是想象的素材,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被想像补充着与想象结合着。如“红杏枝头春意闹”这句诗,我们在慢读细吟中似乎看到那枝头的花繁叶茂,听到那蝴蝶、蜜蜂在枝头上的嗡嗡乱叫,那是春天的到来。没有与想象结合的朗读就很难体味到“闹”字的情味与意境。再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句诗,在反复诵读中,我们似乎感受到诗人的愁思正如满江春水汪洋恣肆,奔放倾泻,又如长江之水浩浩荡荡,不舍昼夜,无穷无尽。“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九字中,五字仄声,四字平声,平仄交替,最后两字用两平声做结,读来如滔滔江水,绵绵不尽。这样的朗读,作者的喜怒哀乐,才能读出,文章的情味意境,才能理解。

以上三个层级的朗读,由语音语意到情感思想再到情味意境,是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过程。这样的朗读教学,既避免了对文章的架空的分析,又避免了由字词句到段篇章的支离解读,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古诗文的朗读教学把枯燥的教师的讲与学生的练变成具有浓厚趣味的朗读,使学生在直接感受文本的音调和节奏中习得了良好的语感,感悟了作者的情感思想,品味了作品的情味与意境,从而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怀,同时也让学生掌握了驾驭语言文字的技巧和能力,真正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年。

[2]朱光潜:《朱光潜全集(4)》,安徽教育出版社1988年。

[3]叶奕乾、何存道、梁宁建主编:《普通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作者单位:安徽省临泉实验中学)

[责编奇佳]

猜你喜欢

情味工具性古诗文
统编版教材中低年级古诗文创意写话策略
统编版教材中低年级古诗文创意写话策略
论《牡丹亭》的情味
——并与《罗密欧与朱丽叶》比较
Radiomics of rectal cancer for predicting distant metastasis and overall survival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共生——核心素养下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
诵读经典古诗文的策略
新课程对教师的新要求——兼谈语文工具性的另一面
中职数学“工具性”教学模式探究
古诗文阅读备考指津
现代笔法·古典情味·场上艺术——专访中国戏曲学院戏文系教授、编剧颜全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