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追寻美的境界

2015-02-27丁向南

学语文 2015年2期
关键词:读书课文文章

□丁向南

语文教学:追寻美的境界

□丁向南

随着对语文教学的认识不断深入,课堂教学目标的追求也在不断变化。从幼稚地为考试而教,到迷茫于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矛盾之中,再到追求语文的艺术美,终于迎来了语文教学的曙光。

语文教学;幼稚;迷茫;曙光

十来年的时光,将近四届的学生,见证了我从教以来“幼稚——迷茫——曙光”的三个阶段。在一批又一批的学生身上,实践着我对于语文学科教学的摸索与反思。

一、幼稚:为考试而教

走出校门,年少轻狂的我带着对中学生活依稀的记忆,重回中学课堂,只不过这次是站在讲台上。在我看来做一名老师是很简单的事情:“传道、授业、解惑”罢了。拿到手的课本,内容浅显,文章短小,似乎没什么难教的,于是我站在讲台上激情澎湃地大讲特讲李白、杜甫、鲁迅、郭沫若,迎接我的却是学生一脸的迷茫,或是当我以自己的理解讲述课文时,学生却失去了保持安静的耐心。几个单元教学下来,很多问题暴露出来:生字积累错误一大堆,课文似懂非懂,阅读理解更是错得离谱。在我看来不应成为问题的问题全都出来了,理想幻灭的挫败感深深地刺痛了我。

反思自己的教学,问题出在我将学生的水平高估了。我以为上课讲过的东西哪怕只有一遍,他们就一定掌握了,教学中缺少反复重复、及时检测的环节;以我的理解来讲述课文,完全脱离了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讲了太多对于成人来说精彩的文学内容,对于孩子却完全没有能力消化吸收的所谓精华;课堂是我的“一言堂”,没有学生的参与,无法及时了解学生的课堂效果;我空有年轻教师的激情,却缺少科学教学的方法……

在随后的新课程培训学习中,我接触到了一个新的名词: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来的“最近发展区”。这时我恍然大悟,这一切的原因就在于,我预设的内容太深了,简单地说是给予学生的每一层台阶都太高了,超出了他们的能力发展范围,他们当然就很难“攀登”上去了。找到症结所在,接下来的工作便是有的放矢。虚心向组内老师多请教、多听课、多钻研教材;加大基础知识检查的力度,培养课后反思的习惯,早发现问题早解决。我渐渐地找到了教学的规律与方法,教起课文来也逐渐得心应手起来。

不过考试仍是一切教学的指挥棒。为了迎接中考,我研究试卷,力图找出规律。在初三一年的教学中,很大一部分时间花在了教学生如何进行阅读分析上,根据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三种文体的不同特点,找出它们大致的规律,像是课文解读一样,把握文章脉络,明确文章中心再做题。这样的阅读教学思路很见效,学生拿到文章,像是庖丁解牛般很快较准确地抓住文章,阅读成绩提高很快。充分的考前准备很见成效,中考成绩似乎是自己能力最好的证明,不仅突破了校均分,而且在市里也名列同类学校第一。

第一届学生的成绩给了我很大的信心。可是送走他们的同时我也在思考,这三年我到底教给了他们什么?似乎除了六本书的课文和一大堆练习及练习的答题技巧之外,就没有什么了。特别是初三紧张的一年,语文课就在赶进度上课文和大量练习中匆匆度过了。这样一想,突然感到汗颜,自己在不知不觉中成了那种为了考试而教的老师!

二、迷茫:在矛盾中求得平衡

语文是一门内容广博而又深厚的学科,三年时间仅仅学习六本书,不到200篇的文章,显然太少了。而以往强调的课外阅读也成为了一种口号,无法落实下去。长此以往,学生可能会很好地应付考试,但语文素养的积累将会很成问题。缺少细腻敏感地感知外界的情思或内心的情感无法用准确优美的语言文字表述出来,这是一种痛苦,也是语文能力缺失的一种表现。我们为何而教?三年的教学让我意识到自己教学存在的问题,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我迎来了第二批学生。反思上届教学的不足,我拟定了整改的方向。所谓“厚积而薄发”,没有大量的阅读作积累,没有一定量的文字阅读经历,如何能够

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如何形成学生自己的语言体系?量变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才会引起质变,这样看来,书非看不可!于是在保证教学的前提下,从起始年级开始安排了必要的课外读书环节。每周拿出一节课作为阅读欣赏课,或当堂阅读,或交流读书心得;作业也增加了一项,每周一篇读书笔记或心得。这样的方式很受学生的欢迎,课本有限的范围也许会让他们觉得厌倦,但放眼课本外广阔而多彩的世界,他们的心又怎么会感到乏味呢?精彩的小说、优美的散文、痛快淋漓的杂文,甚至引人入胜的武侠传奇,他们发现,原来文学可以如此的美,思想可以这样的闪光。这远比老师一言堂地说某某作家文章精彩效果好得多,毕竟教师的阅读不能代替学生自己的阅读,教师的思想也不能代替学生阅读中自然而然产生的思想。我欣喜地发现学生爱看书了,上课发言也渐渐有些思想深度了。

可是问题也不时出现。首先,一周一节的读书课,占据了将近五分之一的课时,课本的学习时间一下子变得紧张起来;其次,由于没有限制学生阅读的书籍,更多的学生因为年龄所限,看书变成了看故事,甚至接近于漫画的小书也拿来了,只一味追求故事情节,而忽略了文章内容;再次,由于读的书五花八门,如何检测读书的效果就成了难题,对老师而言,如何驾驭读书教学,难度加大了。发现问题后,我指定推荐书目,初二开始要求学生读《格列佛游记》、《三国演义》等能引起学生阅读兴趣的书,范围缩小后的检测有了针对性,也便于操作了。

随着年级的递增,学生的课业负担渐渐加大,家长也开始提出微词,每天的任务那么重了,哪有时间看书啊!迫于学生紧张的课业负担,到了初三,课外读书活动实际上不得不停了下来。读书对于语文学习的帮助不可能一时凸现,但即使是在有限的两年时间里,学生在分析问题、语言表述、学习兴趣等方面表现出的进步,作为语文教师的我却真切地感受到了,这更加坚定了我加强读书教学的信心。只不过在现实功利的教学环境下,如何在矛盾中继续推行课外读书,不仅是我,也是每一个语文老师思考的重要问题。

三、曙光:追寻美的境界

时间过得很快,我又迎来了第三届学生。经过两届教学的洗礼,我已成为一个算是教学经验丰富的青年教师,能熟练地处理教材,很好地调控课堂,能和同事们一道钻研教学的规律。可是面对这第三届学生,我到底应该教给他们什么?

我梦想的语文课堂,不是枯燥的分析,而是艺术的殿堂,充满想象的美的课堂。语文应该是多种艺术的结合体,它可以引领我们欣赏一幅美丽的画;也可以带我们回到遥远的过去,穿越时空让我们和历史人物交流;还可以为我们弹奏一曲《高山流水》,讲述伯牙与子期那令人叹惋的故事。这一切动人的东西如果游离于语文之外,那么语文课将会多么的枯燥。

于是,我努力营造文化的语文氛围,找到每一篇课文的亮点所在,根据自己的需要打造属于我的课堂。离学生生活经历遥远的课文,宜采用多媒体手段,展示相关材料。比如上《安塞腰鼓》,以视频的形式向学生展示黄土高原上雄浑的腰鼓表演,磅礴的气势一下子就震撼了学生;张岱《湖心亭看雪》是一篇情感含蓄,意蕴丰厚的文章,古代山水画与闲适的古曲适时地展示,一下子就营造出天地悠悠,辽阔大地一片苍茫的意境,再配以老师精当的分析,一篇短小的文章也能带给学生深远的思考与回味。课文内容浅显的文章,可以联系作家经历,处理为作家专题课。如胡适的散文《我的母亲》,课文内容很简单,将重点放在胡适的经历介绍上,穿插胡适的一些奇闻轶事,将学生对作家探究的欲望调动起来,再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课下查找胡适的资料,最后写写自己对胡适的了解与认识,学生一篇篇很有主见和深度的文章应运而生。普通课文要注意文章的应用价值,将课文与作文教学紧密联系。课文是最好的范文,它既是阅读教材,也是作文教材。

总之,现阶段我的语文教学目标是:打造艺术化的语文课,引领学生在感悟美中学习语文。

(作者单位:安徽省马鞍山市第七中学)

[责编木子]

猜你喜欢

读书课文文章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背课文
我们一起读书吧
做好深化国企改革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