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谱对心肺复苏急救患者生存状况影响的研究*
2015-02-26曲雷
曲 雷
(北京市石景山医院医务部,北京 石景山区 100043)
心搏骤停一旦发生,如得不到即刻及时地抢救复苏,4~6min后会造成患者脑和其他人体重要器官组织的不可逆的损害,因此心搏骤停后必须立即施行心肺复苏[1],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是对呼吸、心搏骤停患者采用人工方法建立和恢复循环、呼吸功能,使大脑功能完全恢复的系列急救措施,是护理人员配合抢救治疗中必须掌握的技术之一。在我国,心肺复苏近些年来取得很大的突破[2],院内心肺复苏的自主循环恢复率高于院外心肺复苏的自主循环恢复率,但由于心肺复苏存在黄金抢救时间限制,院内的自主循环复苏成功率仍不及30%,本研究在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在我院实施心肺复苏的患者中选取复苏成功患者和复苏失败患者各100例,分析导致心搏骤停的病因及临床资料和影响心肺复苏效果的疾病因素,为更好地提高心搏骤停患者抢救成功率和提高院前急救水平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随机选取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在我院急诊手术室因发生心脏骤停行PCR术的患者共200例,按照疾病转归选取复苏成功患者100例,复苏失败患者10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心脏骤停标准,其中男性患者107例,女性患者93例,复苏成功组男性56例,女性44例,复苏失败组男性51例,女性48例,患者组间和组内在男女性别比例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除颤率、各类型心律失常差异和心肺复苏持续时间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①急诊患者符合呼吸骤停的诊断条件。②患者资料记录完整。排除标准:①收治前已出现不可逆的死亡体征如尸斑、尸僵。②终末期疾病患者。③病例资料不完善。心脏骤停判断:①心脏停搏。②大动脉搏动消失。③患者失去意识。④心电图为室颤,无脉搏性电活动。分组标准:①复苏成功组:经心肺复苏后能建立自主循环恢复,出现生命迹象转归且能够持续的为复苏成功组。②复苏失败组:经心肺复苏后不能自主循环恢复以致死亡或生命迹象暂时转归后再次深度昏迷、脑干反射消失和停止自主呼吸。
1.2 方 法
1.2.1 心肺复苏方法:参照国际心肺复苏2010指南实施心肺复苏[3]。心肺复苏成功标准:①心跳恢复,心脏在自主心律或起搏心律下能维持血压≥90/60mmHg或平均动脉压≥60mmHg。②面色由发绀转为红润;③出现自主呼吸,血氧饱和度>95%;④瞳孔由大变小,并有对光反应或眼球活动。⑤脑功能的格拉斯哥-匹兹堡脑功能表现计分(CPC)≤3级。
1.2.2 病例选取:为了方便统计及有效对照,本研究放弃回顾性分析和所有病例随即选取等方法,采用复苏成功组和复苏失败组组内随机选取患者各100例,记录患者临床基本资料和统计其原发病因。
1.3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临床基本资料的统计,探究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率与患者自身身体状况的关系;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PCR实施方案,比较两组患者在心肺复苏起始时间、是否气管插管和心电监护方面的差异;观察两组患者原发性疾病差异,确定疾病谱对心肺复苏后患者的的生存状况的影响。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数据结果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患者组间和组内在男女性别比例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除颤率、各类型心律失常差异和心肺复苏持续时间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患者按20岁为一个年龄段进行分组,其中复苏成功组患者的年龄主要为20~40岁,复苏失败组患者主要为>60岁年龄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2.619 P=0.000;χ2=16.230,P=0.000)。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年龄分布情况n(%)
2.2 复苏治疗比较:由临床资料记录结果中可知,复苏成功组在心脏骤停前4min实施心肺复苏的有83例(83%),复苏失败组有47例(4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2.829,P=0.000);复苏成功组在心肺复苏过程中有进行心肺复苏和心电监护的患者分别为(100例/100例,100%;91例/100例,91%),复苏失败组结果为(17例/100例,17%;32例/100例,32%),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025,P=0.000;χ2=4.982,P=0.000)。
表2 两组复苏起始时间、气管插管和心电监护比较情况n(%)
2.3 患者原发性疾病比较:从实验结果来看,心肺复苏的主要原发性疾病为急性心肌梗死、冠心病、脑出血与梗死和呼吸衰竭,在患者的疾病分布中,复苏成功组和复苏失败组的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原发性疾病对心肺复苏自主循环恢复率具有一定的意义。
表3 两组患者原发性疾病比较情况n(%)
3 讨论
心跳呼吸骤停是急救医学中的急危重症,大多是由于心脏疾病及脑疾病引起[4],心脏骤停引起心脏失去泵血能力,对机体产生不可逆的严重影响。早期识别和迅速准确判断心脏骤停,对急救患者尽早行心肺复苏能提高患者生存状况,近些年虽然心肺复苏术取得了较大成功,但在操作过程中其复杂多变的因素,仍对复苏效果产生着巨大的影响[5]。本研究对我院100例心肺复苏成功患者和100例心肺复苏失败患者的疾病谱进行分析[6],探讨PCR术成功率的影响因素,以期指导临床PCR术的实施。
本研究发现,年龄是影响心肺复苏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复苏成功多为青年中年患者,而复苏失败多为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以上结果提示,高龄患者可能因心脑等重要器管功能减退或并存其他基础病变,会导致心肺复苏困难或因老年人对心脏按压、除颤等复苏措施承受能力较差难以建立自主循环恢复,男女患者的比例并无统计学差异,这有可能是因为性别并不是患者心肺复苏建立自主循环恢复率的影响因素,但本研究为了方便统计,数据的选取是分别在心肺复苏成功患者和心肺复苏失败患者中随机选取等数量患者,总体上的随机度并不高,也有可能对研究结果成功组和失败组性别分布产生影响,其具体意义仍有待临床研究证明。
尽早实施心肺复苏是复苏成功的关键。心跳骤停10s患者出现意识丧失,1min自主呼吸逐渐停止,一般认为心肺复苏的救命黄金时间是4min以内,因为脑组织在缺氧4min后即可发生不可逆损伤,所以为了提高复苏成功率和减少复苏成功后患者的神经系统损伤应在心搏停止4min内实施心肺复苏,复苏开始时间越晚,复苏成功率就越低,复苏成功后存留神经系统损伤的可能也越大。本研究结果中,复苏成功组100位患者均在心脏停搏4min内得到有效的心肺复苏,复苏失败组100例患者只有17例得到有效心肺复苏,说明能否及时得到有效的心肺复苏是影响自主循环恢复率的重要因素。
正确实施心肺复苏也是影响自主循环恢复率的重要因素,从实验结果来看,是否得到心电监护和气管插管对患者的心肺复苏具有重要意义,这也是我国现阶段院外心肺复苏成功率比院内心肺复苏成功率低的主要原因,院外复苏虽能保证及时复苏,但复苏设备多不完备,且实施复苏者一般为非专业医疗工作者,没有接受过心肺复苏的专业培训,知识来源多不是医院或专业途径,对心肺复苏的注意事项及总体把握不够,这对心肺复苏的成功率有一定的影响。
原发性疾病的种类也能影响对心肺复苏患者生存状况,由实验结果可知,急性心肌梗死、冠心病、脑梗脑出血和呼吸衰竭发生心搏骤停的机率较大,且复苏失败率高,这对以上疾病患者的监护具有一定的意义。综上所述,由疾病谱分析可知,患者年龄、心肺复苏的起始时间、实施心肺复苏的过程和患者原发性疾病均是影响急救患者心肺复苏自主循环恢复率的因素,认真实施心肺复苏和对老年患者和易发心搏骤停患者实施有效监护,加强第一目击者的急救技能培训,让普通民众掌握基本的急救技能,才能使复苏成功率明显提高。
[1] Nolan JP,Soar J,Wenzel V.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nd management of cardiac arrest[J].Nat Rev Cardiol,2012,(9):499~511.
[2] 李春盛,龚平.我国心肺复苏的近10年研究进展[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2,(1):5~8.
[3] 金金花.心肺复苏流程记录单的设计及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2,(7):625~626.
[4] Joshua C,Reynolds,Michael C.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update[J].Emergency Medicine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2012,(1):35~49.
[5] 张艳利,王海珠,周景霞,等.承德市中心医院院内心肺复苏成败因素分析[J].河北医学,2013,19(5):718~719.
[6] 刘畅,孙宏,申捷.39865例急诊外科就诊病例的疾病谱构成及特点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2,(11):1283~1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