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广播录音机的发展
2015-02-26刘丽军
刘丽军
(作者单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探析广播录音机的发展
刘丽军
(作者单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现代人们在生活中获得信息的渠道为广播、报纸、电视、互联网。而广播拥有历史悠久、对象广泛、传播迅速、功能多样、感染力强的优势,直到现在还仍被人们喜爱。所以,广播仍处于主导地位。基于此,探讨一下录音机对声音的影响。
广播;声音;录音机
广播的发展从1906年到现在也有100多年的历史了。同时,是一个科技发展的历史过程。设备越先进人们对声音的要求也就会越来越高。随之,广播声音的质量越来越好,清晰度、饱满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听众的要求,以至于宠坏了我们的耳朵。
1 从钢丝录音机的诞生到50-80年代磁带录音机成为了广播领域的主导地位
广播最开始使用的录音机是钢丝录音机。这种录音机的工作原理是使用钢丝作为储存声音的载体,采取直接的录音方式。这种方式,无法进行高质量的录音剪辑,这就对演员在录音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必须一次成功,但录出来的效果无法还原其真实的声音。
尽管如此人们对追求完美的声音从未停止过,到20世纪20年代末,出现了把磁性材料涂抹在纸带上代替钢丝的方法。此后,出现了各种氧化物磁带,从而迫使钢丝录音机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录音机得到了很快发展。在50年代,磁带录音机(模拟开盘录音机)被广播电台广泛使用,60-70年代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使用的是国产635、720型开盘录音机,以及80-90年代瑞士(STUDER)的A810、A812、A80、A820和日本产的小谷录音机。国产内部结构是电子管线路,而瑞士录音机是晶体管。这两种录音机的原理基本一致,它是一种以磁带为载音体记录和重放声音的机器。这种录音机录出来的声音明亮、效果真实、清晰,富有弹性,符合那个年代人们的对声音的审美要求。这种录音机录音时与钢丝录音机有很大的不同,演员在录音时有了更好的发挥空间,可以把最好的语言和唱段录下来,通过调音台补偿之后再进行高质量的录音剪辑,完美地保留了声音。有了磁带录音机(模拟开盘录音机),使声音质量有了保证,这是一个质的飞越,这种录音机兼备广播的录音和制作的基本条件,使广播节目进入了制作合成时代。
磁带录音机(模拟开盘录音机)不但可以录制语言节目也可以录制音乐节目,虽然这种录音机体积大且笨重,但它的力矩马达可控性好,走速平稳,带速分级可选,磁头采用消、录、放三个磁头结构,专业切换(带前即录音前信号,带后即录音后信号)。笔者接触到的瑞士(STUDER)A820录音机上带有切割功能;利用上述优良的电声性能,有时还可以用开盘式录音机根据节目的需要对声音信号进行变换处理,以获得某种特殊的效果。最著名的是中央台《小喇叭》节目,开始曲中小叮当的声音效果就采用的是这种方法,只不过把正常语速调节到高于原录带速。录音师还可以用这种方法调节不同的带速为节目提供所需要的各种声音效果。
但是,录音机经过长期使用,磁带上脱落的磁粉和空气中的灰尘就会附着在磁头上,堵塞磁头的缝隙,从而在录、放音过程中产生噪声。为了保证录音质量,要经常对磁头进行清洗,方法是用高浓度的酒精进行擦拭,以保持磁头等部件的清洁;在擦拭磁头时动作要轻,不可用力过猛,更不能用硬物刮磁头。除了清洁磁头还要经常对磁头、主导轴、压带轮、倒带轮进行消磁。消磁时,动作要慢,在磁头1米左右打开消磁器电源,沿着主导轴、磁头、倒带轮进行消磁,消磁器的电源应离开磁头距离1米远左右时方可断电,千万不能在接近磁头时断电;除此之外,还要用标准测试带(1KHZ)对录音机的运转速度进行测试,只有这样做到万无一失,录出来的声音才更清晰、更完美。
2 随着信息革命的不断深入传统的模拟录音机正在向数字音频工作站过渡
磁带录音机的诞生并不意味着录音机的发展达到了顶峰,人们总是不满足现状,在研究录音机的道路上不断探索。由此出现了各种数字音频设备如MD、DAT等,它们的出现和发展给录音技术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动了录音机向更高领域的发展。这些数字录音机在使用上要比模拟录音机方便,保真度也大大提高。此后,一些科学家对录音机的改进也做出了许多贡献。
计算机音频工作站不仅节省了空间也节省了资金,使珍贵的声音资料完美无缺地保留下来;现代的录音设备已全面进入电脑时代。
模拟开盘录音机纵横广播领域长达半个世纪之久,于90年代初才逐渐退出录音的历史舞台,而MD、DAT在专业领域的风光也不过十几年。但是,用模拟录音机制作节目年代,还是给人们留下了美好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