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基层:如何从“走近”到“走进”
2015-02-26郑秀莹
走基层的工作,让记者跳出了跑会议、扒材料的新闻俗套,一下子进入到一个充满故事和传奇的领域和世界,去发现人物内心的真实和感动,于平凡中挖掘出闪闪发亮的金子。这样采写出的新闻稿件,往往更能打动人心,更加接近新闻真实,也更耐读、可读。
笔者认为,落实“走转改”的要求,必须有细致扎实的采访,绝不能浮于表面、一走了之。否则,走马观花地囫囵吞枣,很难从中捞到真正需要的“干货”。记者只有真正沉下心,去亲身体验采访对象的工作和生活,和对方做到“心贴心、面对面、实打实”,才能获取大量有价值的新闻素材,写出鲜活生动的人物和故事,并从中获得穿透人心的力量。
1 从“身”到基层到“心”到基层
盘点大港石油报近几年的新闻采写工作,最亮丽、最生动、最真切的感受就是记者走基层的心路历程。
在走基层活动中,记者的足迹遍布大港油田的每个角落,所写的稿件也浸满了基层的源头活水,这让他们在收获充实和感动之外,也深深思索着普通人身上的感动,以及他们各具特色的美丽人生。记者们在走基层的活动中,广泛走进偏远井站、海上人工岛等基层一线单位,采写出一批优秀稿件。
采访过程中,记者们不止一次地感叹,所到之处,多以汇报、简介等形式接受访问,而看到的则更多的是日常工作,很难从中发现有价值的新闻和故事。空手而归是不行的,他们索性多花一些时间,和采访对象软磨硬泡,耐心寻找感动的蛛丝马迹。通过和采访对象同吃同住同劳动,大家彼此有了了解之后,人物也渐渐敞开了胸怀,开始吐露心声。所谓“七分采、三分写”,走基层的稿件尤为如此。
落实“走转改”,容易做到的是身到基层,而要做到心到基层就需要记者有更高层次的追求与探索。走基层不能只是反映基层的人和事,还必须有去探寻其时代精神和现实意义的意识,善于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升华出更加宏大的视角和主旨,也就是小切口、深挖掘。
记者在采写《荒野深处守井人》这篇稿件时,深入到天津、河北交界的南大港湿地中一个边远的单井点采访。面对的是一名再普通不过的石油员工,他的身上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光环,相比而言也不是特别容易出故事。因此,记者蹲点采访,亲身体验单井点员工一天的工作和生活,用直观感受和切身体会,得以触摸采访对象最真实的内心,采写的稿件朴实但不平淡。可见,走基层的工作,并非简单的走走看看,而是要带着心灵、头脑去采访,这样采写出的文字才能避免蜻蜓点水,才能具有感染力和思想性。
2 与基层“心贴心”的语言策略
近年来,诸如“你幸福吗”之类的采访用语颇受诟病,因此,记者在走基层采访的过程中,向群众学习语言,用他们的语言采访是明智之举,要知道群众中蕴藏着大量丰富、生动、精彩的语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也会给记者的文字增色不少。
记者们在基层采访时,有时也会遭遇一些语言上的尴尬,总感觉自己和基层员工对不上,有隔阂。比如,在一个湿地深处的采油站里,记者想要了解工人们是如何保护湿地环境的,但这样“冠冕堂皇”的问题往往很难引起员工的共鸣,大家回答问题时支支吾吾,导致采访很难深入。在这种情况下,记者采取和采访对象拉家常的方式,用最“土”的日常语言和他们交谈、拉近距离,反倒打开了他们的话匣子。可见,用什么样的语言和方式进行采访,在某种程度上也就决定了采访的深度和效果。
2013年除夕当天,记者来到大港油田物资转运库采访坚守岗位的铲车司机。这是一个在油田的产业链中相对边缘的单位和岗位,很难有什么刻骨铭心的记忆和经历,采访很快陷入僵局。记者用家庭、孩子、父母等话题因势利导,获取了大量有价值的信息,采写出《我们的岗位并不边缘》这篇稿件,广受好评。
此外,群众的语言中还蕴含着丰富的“有机”成分,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运用。记者采访油田当年的女子采油队队员时,一位老队员在形容当时环境的恶劣时说,“油田一年就刮两次风,一次刮半年”。这样的语言很生动,用在稿件当中也很形象和传神。一位熟悉油田绿化工作的老人,这样形容当年的情景,“春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只听蛤蟆叫,秋天不打粮”“年年植树不见绿,岁岁栽花不见红”。这样的语言用在记者的稿件中,很具有可读性。
3 新闻要真实但并不需要“高大全”
采写基层和人物稿件时,经常会有一种困惑,那就是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真实和感动?尽管“高大全”式的人物塑造方法,因为脱离真实和不够人性化,早已尘封在历史的记忆之中。但我们在新闻人物的写作中,却依然难以避免这种思路带来的影响,总想把人物刻画成英雄或模范。
一方面,过去那种无限拔高的写作手法受到质疑,很难引发真正的共鸣;另一方面,社会呼唤新闻工作者创新新闻语言和方式,回归平实,回归人性,回到事实本身。有些人和事,并没有经天纬地和声泪俱下,却偏偏要写出伟大的瞬间,这样就很容易出问题。走基层正是为了纠正我们之前的这种不好不足的做法,让我们有更多机会去贴近老百姓,贴近他们的真实生活,去找寻平凡中的感动和伟大,从而获取更加深厚的群众基础。
《大港石油报》在采写全国劳模尤立红,全国道德模范王欣、顾金钟等英模人物时,也不可避免地遇到了如何处理新闻真实和拔高的关系问题。尤立红是大港油田的一名普通石油员工,凭借艰苦的努力和勤奋的学习创下了不俗的业绩,接连荣获全国劳模、全国三八红旗手十大标兵等称号,并当选为党的十八大代表。她是劳模,但她又是一个女人,而不是铁人。记者在采写相关稿件时就特别突出了她作为女性、作为妻子、作为母亲的一面,写出了一个更加生活化和真实的尤立红,这样的稿件也就更加亲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