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中巧用封闭式提问
2015-02-26武英
摘 要:采访,既是采集信息,调查访问的过程,也可以说是记者代表受众通过对话、提问的方式与受访者进行的信息交换过程。
提问是新闻采访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采访必然要提问。设置看似简单的一问一答,实际上是记者通过向被采访者提出问题挖掘新闻事实材料和观点,这样做的最终目的是得到采访对象的最真实的回答。问问句的方法有正题法、迂回法、诱导法、追踪法、错问法、插问法、借问法、偏问法、质问法、绝问法等。
当我们采访不同层次不同心境的受访者,记者除了要掌握各种提问方法以外还要会灵活运用,才能获得良好的采访效果。在做采访准备时除了要思考此次新闻价值是什么,问题设置得是否合理,问了什么,遗漏了些什么,还要思考用什么方式问,怎么问。
采访活动中一般使用开放式问题和封闭式问题(包括半封闭问题)两大类。通常用开放式问题会让记者和受访者感觉较小的采访压力,但是有时这种方式也不能达到预期的采访目标,在这种情况下就要考虑运用封闭式提问了。
1 在限时采访时使用封闭型提问的好处
一般情况下,我们使用开放式提问是想通过采访引导受访者谈想法、谈感受、提建议等,但用这种方式提问,受访者可以随心情和兴趣侃侃而答,因此采访时长往往超出预计。而记者采访时通常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如现场采访、电话采访等,如果记者此时设置的是一个开放式问题,其结果可能引出受访者较多较长的回答。采访可能会失去控制,如及时插入一系列简短、封闭型的提问,就能恢复控制。如果访谈对象回答内容受限制,那记者便有机会提出其余问题。这时,我们要注意使用封闭式问题。封闭式问题容易获得信息,更有利于引出事实。
2 可以有效解决被采访者不愿接受采访的问题
这种情况下被采访者对记者提出的一些问题,往往会采用沉默、少语的方法来应付记者,使采访变得十分困难。这种情况下,只有巧妙提问,尤其是巧用封闭式问题——包括全封闭式以及半封闭问句,巧妙质问、反问、疑问、给选项提问、设问、追问,才能将采访对象不愿说,或者想说而不能说,或者根本不想说的话引发出来。
比如,杨钰莹应邀参加鲁豫访谈节目《鲁豫有约》。在采访时,杨钰莹跟赖文峰的故事虽然很敏感,但也正是观众最感兴趣,最想听的事,鲁豫在节目开头就是巧用封闭问句开头,再结合开放式问句,轻松自然地切入到话题:那段谈恋爱的日子,现在可以去回忆吗?这是一段什么样的感情,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此事中有一些是可以跟我们分享的吗?
又如关于金庸先生的一段采访。2003年7月金庸先生在西湖畔开办了一个名为《金庸茶馆》的杂志,引起了多方关注。针对《金庸茶馆》发出了各种不同的声音,其中有人说金庸是因为自恋而出书评论自己作品的。就这个事件记者特地邀请金庸做客《新闻夜话》进行解读。
记者:您觉得大家应该看到一本什么样的刊物?
金庸:一本比较有趣的,正正经经讨论的,或作为学术性文学批评的杂志。
记者:这样的杂志不会是自恋的杂志?
金庸:自恋不用办杂志来自恋的,所谓自恋是不作声的,如果说金庸要自恋,应该把所有小说每天从头到晚自己看,自己说自己好就可以了。
记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百年之后,请您原谅我问这个问题,就是在那个时候到来之前,我们大家对这些公众人物,这些读者能不能得到一个来自您自己的、来自您本身的非常客观的自我评价,就是我在人间百年到底怎么样?
金庸:我现在快八十岁了,到一百年不过才二十年,至少还有二十年,现在我看不到一百岁的时候,怎么样评价自己?我现在只有希望,我希望百年之后还能有人看金庸小说,不要让电脑什么把这个小说删掉了,我想只要世界上还有小说,大概中国人还会看金庸小说,我希望再过五十年、六十年还有人来看,我就觉得很满意了。
记者:现在来评论金庸还为时尚早?
金庸:是,如果两百年之后还有人来看金庸,还有人来讨论,我想有一两百年的价值。我最初写的《书剑恩仇录》到现在有五十年了,写了五十年也正在看,五十年的价值大概还是有。
记者:您现在也不愿意对自己做一个评价。
金庸:是。
记者:您是写武侠小说的写作大师,还是一个研究中国通史的历史学者。同时还是参与各种经营活动的商人。这些角色您能够把它们处理得很好吗?
金庸:我从小到现在的这些经历,念书、办报纸、写小说、经营商品。到底处理得好不好?我可以答复,处理得不好。我现在觉得自己学问太差。如果照我自己意思,最好小说也不写,从大学开始就专门研究历史,研究外国文学,那么到现在大概跟其他大学教授这个学问差不多了,但是我现在花很多时间去办报纸,很多时间去写小说,我在牛津大学、剑桥大学跟这些大学教授谈,我觉得差得远,在浙江跟他们谈,我也觉得差得远。我自己很惭愧。我花这么多时间去写现在看来没有用的事情。写那些小说、办报纸赚一笔钱可以够生活,我自己希望有很好的学问,这个处理得不好。
记者:您现在觉得您最缺的是学问?
金庸:欠缺学问。
记者:听上去觉得您很后悔?
金庸:也不是现在很不满意,总觉得不够满意。
记者:不够满意,是什么?
金庸:现在在写书,写历史书,写文学书,写作的时候觉得,这方面我不懂。如果到原文里面去查一查多好,可惜现在学来不及了,已经后悔,当时去办报纸,去写小说有什么意思?把这个时间拿去学德文、学日文、学希腊文、学拉丁文不是好得多吗?
记者:那岂不是每个人的人生都应该很后悔吗?
金庸;每个人都有想法,有的人根本不在乎学文理,他觉得学文理有什么用?能多赚几百万,开心得多了,现在也有这样的人。
记者:学问对于现在的您来说,有多重要?
金庸:我好奇心很重,我觉得学问不够,也是自己生活中、人生中的一个缺陷。
记者:缺陷?
金庸:缺陷,一个缺点,缺陷。
记者:我现在来设计一个场面,在很久很久以后,一个大人领着一个孩子,走过了一片墓地,突然这个大人对这个孩子指着一块墓碑说,你非常喜欢的那个金庸,那个名字就在上面,就在那个墓碑上,然后两个孩子过去了,在那个有金庸金字的墓碑上面,会写着什么?
金庸:这里躺着一个人,在20世纪、21世纪,他写过几十部武侠小说,这些小说为几亿人喜欢。
这段采访很有意思,起初年届八旬的金庸并不愿意对自己做评价,说为时尚早,最后在记者巧妙的疑问、反问、追问下,不得不一一做了回答。从不愿意评价自己,到为自己设计墓志铭,整个过程顺理成章。
3 封闭式问题就比开放式问题更容易破门
一般采访初期我们会使用开放式的问题来进行,根据不同的采访对象不同的新闻事件所采取的采访方式也不同。采访初期我们如果用“开放式”提问,对方可能会情绪放松。
对一个还没有进入采访角色的采访对象而言,记者运用看似随意的开放式来进行提问,容易让受访者在不经意间慢慢进入采访状态。
对一个熟悉的采访对象,或是对一个工作繁忙的采访对象也更宜用封闭式提问直接进入采访主题。因为,这时如果用开放式来进行,可能达不到预期效果,受访者会认为这次采访的目的性不明确或认为要回答的信息太多而难以作答。
但是,我们也要注意采访者的特殊情况,如果不加区别,一开始就提闭合式问题,采访很可能失败。日本电影《望乡》中的一个女记者三谷圭子,一开始就提了一个闭合式问题:“阿婆,你是南洋姐吧?”把阿崎婆吓跑了。因为做过南洋姐的女子经历坎坷,一肚子心酸,全身的耻辱,最不愿也最怕别人揭她的底。记者刚接触她,还不熟悉,所以一提起这段往事,她就感到可怕、慌乱、紧张,以致拒绝回答记者。
4 针对特殊的访谈对象,宜用封闭式提问
例如,采访儿童或者沟通表达力有限的群体,开放式的提问往往达不到预想的效果。用封闭式提问,一样可以以小见大。我们在提问时要尽量将大问题拆开,拆成很多个小问题,用一个个简单的小问题,同样让采访对象回答出预期的大问题。
例如,1998年,河南省荣阳市政府向农村推选改建厕所,目的是要创建全国卫生城市,本来是件好事。落实时,市、镇、乡里的做法却形式“逼”人,大走形式主义。一个基层领导大张旗鼓地要求村民建统一规格的厕所,限期完不成的干部要就地免职。结果,村干部强制村民放下农活建厕所。当时,这件事是记者通过采访一位小朋友完成的,由于得当的提问方式,以及巧妙地设计了问题,最终记者成功地通过采访小朋友,得到了非常有价值的新闻信息。
5 用封闭式提问能更快、更准确地获得预期的信息。
在设计问题时,应将开放式问题和封闭式问题结合起来使用。“闭”是相对于“开”而言的,“开”是相对于“闭”而言。开放式问题的优点在于激发对方的谈话热情,得到大量的信息,澄清事物的本质,不具威胁性,更容易回答;其缺点则是占用很多时间、重要和核心的信息被淹没。巧妙地使用封闭式问题有利于控制采访节奏,便于与受访者深度交流,达成采访目的,满足观众“出彩”“出新”出亮点”的观赏需求。
总之,在采访中即使是用开放式提问,也要尽量把提问范围缩小。小范围地、准确地问问题,使采访更有针对性。长时间这样要求自己,慢慢地,记者就会养成一种职业习惯。给自己一个戒律,一些要求,是让自己成为一个好记者,实现真正的对话,这是一个好记者应该到达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