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闻语言准确才能生动形象

2015-02-26刘晓航

西部广播电视 2015年9期
关键词:感染力生动受众

摘 要:新闻语言准确才能生动形象,是我从事新闻工作的深切体会。从业新闻工作的人都知道,新闻报道要正确地使用新闻语言。因为,新闻语言是新闻写作表达方式,也是新闻工作者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技巧。那么,新闻语言有哪些规范要求,怎样运用新闻语言才能达到准确、生动、形象的新闻效果呢?谈一下自己的粗浅看法。

新闻媒体具有广泛的影响力,而新闻语言则是新闻媒体的灵魂,直接影响公众、甚至社会的语言环境,因而决定了它要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和要求。笔者从事新闻工作多年,用自己的新闻工作实践归纳出新闻语言应该遵循的标准:准确、通俗、具体、简介、生动。新闻语言之所以必须具备这样的标准,是由新闻自身的本质特征和时代特征所决定的。

所以,新闻语言一定要做到准确、通俗、具体、简介、生动。切忌似是而非、云遮雾罩。因为我们的受众群体需要的是简明、扼要、清晰地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语言的属性即其要与新闻描述的事实相吻合,用词要准确、贴切,能最大限度的表现事实的原貌。前不久,四川电视台有一部《青山作证》的参评作品,这部参评作品中称伐木工人为“森老虎”。原文有“这帮‘森老虎’终于被请下山来”的句子。“森老虎”这是作者对伐木工人的理解!受众群体可要瞠目结舌了!且不说这种提法导向有误,单说“森老虎”用词就不准确、不规范,实属生编硬造,既不生动,也不形象,极容易使受众群体产生非议和歧义。从汉语词汇的角度来分析,“森老虎”是一个词呢,还是一个词组呢?如果是一个词,显然胡编乱造,如果是一个词组,那就是偏正词组,显然搭配不当,令人难以理解。对此现象,大家难免牵强附会的去理解,甚至认为“森老虎”就是盗伐林木的人。新闻是对具体事实的报道,只有使用生动的新闻语言来描述,才能表现出事实的本质特征。新闻的语言一定是具体的,不能是抽象的。关于新闻语言对“具体”的要求,美国新闻界有一句名言:一盎司的实例比得上一吨的概括。这就告诉我们,新闻报道要多用具体事实,语言才能形象生动。

新闻语言要做到准确、生动、形象,要养成语言锤炼推敲的好习惯。大家都知道苦吟诗人贾岛“推敲”的故事,“僧推月下门”还是“僧敲月下门”,“推”、“敲”哪一个更准确呢,贾岛犹豫不决,沉迷之中不得其解,无意中误闯了宰相韩愈的行辕,大文学家韩愈一语道破天机,贾岛与韩愈巧结师生友谊,成为千古佳话。一个“推”字,一个“敲”字,用哪个更准确,是贾岛自己难为自己吗?其实不然,诗人是为了追求语言更加生动形象,更有诗境和感染力。一千多年前的古人锤炼文字要求严格,尚且如此,对我们今天的新闻人来说,是一面闪光的镜子。这个生动的故事告诉我们新闻人,在运用新闻语言的时候,要竭力讲求精准,语言生动才能更形象。所以,我们在新闻写作的遣词用句上,要养成推敲的好习惯,使我们的新闻语言准确生动,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新闻语言的锤炼,离不开推敲。语言的准确使用不仅能够增强感染力、亲和力,还可以拉近与受众群体的距离。下面用我们身边的案例,来印证“新闻语言准确,报道才能生动形象”。

案例一、丹东电视台播发过的一条新闻《电子眼充当滨河长廊保护神》,这个题目的立意本身不错,但“充当”一词不够准确和精当,改为“成为”就更好些。

案例二、丹东新闻《地下黑彩:隐患猛于虎》,题目锤炼的非常好,但导语中一个词用得不太好。原文:“最近几年,地下黑彩在我市悄然兴起,不少彩民参与其中,不能自拔。”很显然,“悄然兴起”感情色彩不对,改为“滋生蔓延”就更恰当了。

案例三、丹东台《记者视点》的一期节目《城里娃 ,农村娃》,导视原文如下:“城乡少年互访,体验彼此寒假生活:同玩同学同劳动,别样的寒假,快乐时光”修改后的内容多了两句话:“城乡少年互访,体验彼此寒假生活,城里娃,农村娃,究竟有啥不一样?同玩同学同劳动,别样的寒假,快乐时光,共同憧憬美好未来”。不难看出,修改后的文字表情达意更加准确生动。

案例四、丹东台曾播出过一条提倡文明祭祀、反对封建迷信的新闻,记者拟定的题目是“让清明清清明明”。这个题目笼统含蓄,语义不明,令人费解。后来把它改为“清明何需纸纷纷,一束鲜花寄深情。”修改后的标题不仅具体明确,而且在具体真实基础上表现出总体真实,较好地体现了新闻引导舆论的本质属性。

我们有些记者在写作中经常使用诸如“成效显著”“成绩斐然”“结合实际,采取多种有效措施”等语句。这样的语言就是一堆大话、空话、套话,这是最不具体、最缺乏感染力的语言。

在现代社会中,各种媒体每天都在发布大量的新闻资讯,作为受众来说,他们不可能有足够的耐心来听你的长篇累牍的铺陈和介绍,因此新闻语言必须做到准确、简洁明了、干净利落。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都不愿意听或说太长的句子。句子如果太长,会让听者感到费劲和厌倦,甚至在听到后面时会忘记前面所说的内容。所以新闻写作提倡多用单句和短句,慎用长句和复句。我们有的记者,一个主语后面往往跟着若干个谓语,若干个分句,一逗到底,逻辑混乱,头尾难以相接。美国新闻界对记者有个要求,就是要让初中文化程度的读者能够读懂新闻。我们的新闻同样主张“三贴近”,它除了要求在内容和思想上做到贴近以外,在语言的通俗性上也应该做到贴近,要让一般观众读得懂看得懂。

新闻语言要准确具体、通俗简洁,但并不是越平白越好。在做到上述要求的基础上,同样应该追求语言的生动优美和语感流畅。要做到这一点要在多方面下功夫,其中学好修辞、提高修辞能力非常关键。说到修辞,其实它包含两个方面,即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所谓消极修辞就是广义上的修辞,指的是运用语言的时候,根据一定的目的精心选择材料的一个过程。前面谈到的怎样使新闻语言更准确、更具体,这都属于修辞范畴。修辞具有时代性和社会性,在当今时代,我们尤其提倡语言的简洁明快。再来说说积极修辞,它指的是比喻、夸张、对比等二十歌词格。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曾播出一条题为“大连:海底捞出新生活”的新闻,报道了大连沿海农民发展海底养殖业大步奔小康的事实,这条新闻从题目上就运用了比喻的词格,具有直观、生动、形象的效果,给人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要使语言生动优美,还应慎重使用描写,所有的描写一定要建立在真实准确的基础上,否则就会使稿件脱离新闻轨道。本台记者曾经采写了一条内容为某中学生拾金不昧受称赞的消息。文中有这样一段心理描写:某某同学心想,失主一定很着急,于是他放弃了逛街,急忙和父母去了派出所。很显然,这个同学的心理活动应该用同期声来表现,现在有记者来描诉完全成了主观性的描写,这是新闻写作所不允许的。反之,如果这个描写建立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就没有问题。比如本台(丹东台)播发的《明星大腕与我市观众心连心》一稿,在导语中这样写道:“9月19日,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来我市慰问演出,明星大腕们的精彩表演高潮迭起,大梨树村药王谷广场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上述这段文字运用了比喻的词格,通过客观性描写烘托了主题,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要使新闻语言生动优美还应注重语言的节奏感和音乐美。语言的节奏如果匀称和谐,读起来和听起来就会感到抑扬顿挫、韵味悠长,形成流畅和回荡的音乐美。当然,它不像古代诗文那样过于讲究平仄和对仗,只要能够做到节奏匀称和谐,语感流畅悦耳就可以了。

总之,新闻记者要提高自己的准确的语言能力,除了读书学习外,还应深入生活、深入实际,注重积累和提炼大众语言,并养成字斟句酌反复推敲的好习惯。唯有理论结合实践,从书本上来,到生活中去,才能使我们的新闻语言更加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更加符合社会和时代的要求。

猜你喜欢

感染力生动受众
如何寻求口语化语言的艺术感染力
Pygmalion
生动的冬天
如何让文章更加生动
张灿 以“谦逊”的设计,赋予空间感染力和精神性
生动深刻 同享共进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浅析新闻炒作下受众逆反心理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增强针对性实效性 提升吸引力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