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古典史学的“求真”实践对现代新闻业的启示

2015-02-26邢祥

西部广播电视 2015年9期
关键词:立言新闻业求真

摘 要:中国上古理性的历史意识,发轫于西周的“殷鉴”理念。《史记》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典史学的形成。刘家和先生将古典史学划分为以史为鉴、以史为法和以史立言三个阶段。笔者以此为依据探讨其“求真”实践,并结合新闻实践,进一步思考两者之间的关系及其给新闻业带来的启示。

梁启超曰:“中国于各种学问中,惟史学最发达。”而“新闻即史”,新闻与史学不可分割。作为史学的基本属性,“求真”理念在中国古典史学发展历程中呈现出的“求史实之真、求观念之真”,与新闻业所要求的“追求真实、追求真理”的理念不谋而合。

1 我国古典史学形成阶段的“求真”实践

1.1 以史为鉴——致用与求真的无意识统一

“以史为鉴”的思想最早源于先秦时期的“六经”,代表性著作是《尚书》。《尚书·召诰》有云:“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诗·大雅·荡》曰:“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都包含着强烈的忧患意识,集中表达了周人欲以“殷鉴”来巩固政权的愿望。

史学的发展起始于人类对历史记录功能的自觉认识,“以史为鉴”观点出现的条件之一则是在求借鉴价值之善时自发地追求历史知识之真。面临着殷商顽民的反抗,周初统治者更注重如何避免殷商覆辙和巩固政权,因此趋使周人理性审视和思考历史并对历史加以客观陈述。在求真过程中,周人从殷周两者关系之异中看到了同,从个别中发现一般,即“惟不敬阙德,乃及早坠阙命”,使其成为周人以史为鉴的依据。

这一时期所要取的只是历史上客观存在的人或事,未能形成理论系统来反映历史发展趋势,有一定局限性,然而其为“求善”而求真,达到了致用和求真的理想统一,虽是自发无意识行为,但其有益尝试为之后“求真”精神的传承和丰富奠定了基本史学基础。

1.2 以史为法——观念至上,彰善瘅恶

史学重视发挥道德评判功能,可追溯到《春秋》。春秋时期,社会关系中的“名”与“实”已然在动乱中相互背离。为“复礼正名”,同时寄予王道社会理想等“善”之目的,《春秋》注重在客观史事基础上进行主观发挥,以礼仪伦理等观念为判断标准记载史实。此时的“真”,已以事实屈从礼法而成为“观念之真”了。

为求名分之真,《春秋》采用演绎而非归纳的记史方法,即以同概异,用一般的“道德规范和评判是非的标准”来绳特殊。同时,采用属辞比事的褒贬书法述而不作,以达其微言大义之“善”,维护社会的纲常伦理和等级秩序。《春秋》采用只记人事而不记诬妄之说的特点,孔子更是“不语怪力乱神”,而是把天命人事化,使“天经地义”的伦理纲常全面深入于自身当中,进一步巩固其观念之“真”。

以史为法阶段所要立的是史家用以论史的主观的标准,虽然由于社会时代的局限,其用固定准绳来衡量已发生事实的论史方式有着保守性和滞后性,然其求观念之“真”的实践中所采用的褒贬书法、微言大义等纂史方式却使其成为后世史学推崇至极的垂范之作。

1.3 以史立言——直书实录,寄论于事

以史立言的代表性著作当属司马迁的《史记》。司马迁欲以《史记》实现其“成一家之言”和“稽其成败兴坏之理”的“致用”旨趣,故其在纂史过程中首重求真,不仅“罔罗天下放失旧闻”加以记载,且“撅协《六经》异传”予以考信,主张要因世异而有条件地以史为鉴和以史为法,要根据已经变化了的历史条件来评价客观史实,要尊重历史的选择。

为做到“直书实录”,司马迁纂史主要是对历史事实进行客观描述,通过生动的历史人物和事件等细节描写再现历史场景以展现时代的一般精神,同时通过从特殊到一般、从抽象到具体的历史认识过程,寄论于事以展示历史精神成其一家之言。同时,在对天人之际的“求真”上,司马迁认为“天道无亲”,人们谋取自身利益的欲望即为天,而人们因利益驱使行动并最终导致出现的非预期但必然的趋势则是天命。

良史以实录直书为贵,古人以“立言”为不朽之事。司马迁以其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充分发挥其“求真”精神,在直书客观史实时,把其思想熔铸于所叙人物史事中,为后人留下了一部如史诗般波澜壮阔的当代史卷帙,使《史记》以“实录”成为后世推崇之信史。

2 古典史学“求真”实践对现代新闻业的启示

以殷为鉴,《尚书》告周公以德配天,敬德保民,在自觉求善中走向求真;孔子惧乱世作《春秋》,采属辞比事行教化之道,以曲笔微言存观念之真;司马迁撰《史记》,寄论于事成一家之言,参古酌今作直书实录。“求真”意识日益受到史家的重视和推崇,也为“同源”的新闻业提供了借鉴和发挥的空间。

2.1 在理性思考下冷静记录客观事实

以史为鉴阶段,周人把仇恨殷人的激情转化成反省殷人历史的理智,这充分展现了其政治智慧,也正是他们对历史理性冷静的思考“求真”实践,才使历史能够充分为其所用,发挥其价值功能。

反观新闻业的发展之道也未尝不在于此。媒体应该呈现给大众的是一个客观真实的社会,新闻报道中也经常强调要客观公正。周人对前人历史的理性认识让我们在慨叹之余,更应该向其学习,在报道中不偏激、不谄媚,而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视角来描述社会现状,只有这样的新闻才能更好地引导公众舆论,只有这样的媒体才能塑造其坚持事实真相,理性传播信息的媒体形象,为其赢来良好口碑,更好地树立媒体公信力和权威性。

社会处于转型期,各类矛盾凸现、问题频发,特别容易扰乱心智、激发情绪,例如,近几年许多关于中日关系的报道因政治历史因素明显带有民族偏激情绪并愈见频繁,极容易激发及加深两国之间的民族矛盾。为此,媒体更应该向周公“取经”,在正确认识的基础上对相关事件予以客观、理性的报道,不偏颇、不偏激,使媒体真正发挥其传播事实、正确引导公众舆论的功能旨趣。

2.2 用曲笔记录影像,以微言寄寓大义

以史为法时期,孔子用“笔则笔,削则削”的手法对史实“述而不作”,以阐明其微言大义,建立起一套社会道德伦理标准并内化于人心,达到“微而显,婉而辨”的效果。

与现今传媒界现实相对照,此种纂史方法无疑可为其提供发挥空间。借鉴至新闻报道,即可理解成“在新闻报道中只给出事实而不明确作出判断,而以‘曲笔’隐晦地表达社会对其的评判”。

在一些不便于秉笔直书的报道中,新闻工作者或可通过对新闻报道中用字、用词的斟酌,句章结构的用序,背景材料的选取等各种手法对事实进行朴素的叙述来展现事件的深刻主题。如在报道中欲语还休,以少引多;以一字寓褒贬,以少胜多;含沙射影述言外之意;烘云托月彰事实本质……媒体只有在新闻报道中运用和结合多种手段,才能更为全面地描述社会的本质面貌,更好地发挥其“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效能。

2.3 在追根求源中慎言慎行

以史立言阶段,司马迁撰史“罔罗天下放失旧闻”,在“求真”过程中把“六艺”作为其判断史料是否具有真实性的标准,同时采用经文互证的方法,“以拾遗补艺,成一家之言”,充分展现了其鲜明的自我解释、自我证明和自我授权的历史批判思维。

而现今社会,因信源不实而导致的虚假新闻及新闻炒作现象层出不穷,致使受众一次次地被包围在虚幻的“炮弹”之中。

主流媒体应该通过多种途径对网络信源的真实性加以核实,广参互证,特别是涉及到受众较为关心的热点话题或敏感话题,更要追根溯源:若已核实则进行进一步的深度采访报道;若查实为虚假信息,影响重大的也应如实报道调查结果,以便更好地引导公众舆论;若未能在限定时间内证实事件真伪,媒体即使只是对信息作简单转述,也应充分考虑报道后可能产生的社会效果,慎言慎行。

猜你喜欢

立言新闻业求真
茶味人生
立德立言,为何重要
张锦绣
阎生德
校园四季歌
互联网为新闻业带来了什么?
大数据时代:新闻业面临的新震荡
从IPSO看英国新闻业的自律与他律
大医求真 惠民求实
走出教材窠臼,走向求真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