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取向治疗用于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治疗中的效果
2015-02-26杜丽娜河南省洛阳市精神卫生中心471013
杜丽娜 河南省洛阳市精神卫生中心 471013
动力取向治疗用于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治疗中的效果
杜丽娜河南省洛阳市精神卫生中心471013
摘要目的:针对动力取向治疗用于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治疗中的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随机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月,我院精神科收治的伴有不同程度的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症治疗的患者80例,作为本文的对象,将其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用抑郁症治疗药物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动力取向心理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抑郁症程度采用抑郁症量表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有显著的差异,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7.50%,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77.50%,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治疗前、治疗2周、治疗4周、治疗8周的抑郁量表总分均有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患者治疗中,动力取向心理治疗,可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降低患者精神病性症状的发生率。所以在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治疗中,动力取向治疗有较高的治疗效果,可以推广使用并进一步深入研究。
关键词动力取向治疗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症效果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面对的工作和生活压力越来越大,使得抑郁症患者的发病率不断升高。在临床治疗中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焦虑、精力不足、心情压抑等,有些患者还会出现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症的临床治疗,主要是药物治疗,为了提高抑郁症治疗效果,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对患者进行心理治疗,可以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动力取向治疗是心理治疗中的一种,在有精神病性症状患者的治疗中,有显著的应用成效,本文针对动力取向治疗用于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治疗中的效果进行分析,具体结果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神经科进行抑郁症治疗的患者80例作为本文的观察对象,本文中的80例抑郁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精神病性症状,将其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患者中,男17例,女23例,年龄23~67岁,平均年龄(42.3±3.6)岁,未婚12例,已婚28例;对照组患者中,男18例,女22例,年龄22~68岁,平均年龄(42.5±3.5)岁,未婚13例,已婚27例。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因此具有可比性。
1.2临床表现本文中的抑郁症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精神病性症状,其临床表现主要为焦虑、强迫症状、自杀行为、记忆力减退、妄想症、幻听等。
1.3方法
1.3.1对照组:患者采用具有治疗抑郁症,同时又具有抗精神病的药物进行治疗,或者是使用抑郁症治疗药物以及抗抑郁联合抗精神病的药物进行治疗。
1.3.2观察组:在对照组患者治疗的基础上,对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患者实施心理治疗——动力取向治疗。在与患者沟通的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情绪,从患者的情绪出发,并由患者决定谈话的内容,在此基础上,患者的治疗医生对患者提出的相关问题或者是交谈的内容进行解释,其产生的效果不设定限制。治疗医师在对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采用解释移情、描述冲突、耐性沟通、内心辅助行动,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倾听患者心里的声音等,因为患者有自杀倾向,为此在接受治疗前,需要患者签订不自杀的协议,如果在治疗的过程中患者出现自伤行为就需要停止动力取向治疗,将患者转入住院部进行住院治疗。在治疗的过程中,每周进行一次动力取向治疗,每次时长50min,采取连续治疗的方法。在患者病情改善时,加强患者的心理治疗,如果治疗中患者的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症无明显变化或者加重,需要转换治疗方法,根据患者的精神状态、行为等研究新的心理治疗方案。
1.4评价指标采用抑郁量表评分对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痊愈:抑郁量表评分的减分率≥75%;显效:抑郁量表评分的减分率50%~75%;有效:抑郁量表评分的减分率25%~50%;无效:抑郁量表评分的减分率<25%。减分率=(治疗前分数-治疗后分数)/治疗前分数。
1.5统计学分析本文中涉及到的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5.0进行处理分析,其中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显著的标准,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有显著的差异,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7.50%,对照组为77.50%,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n(%)〕
注:两组总有效率比较,χ2=7.314 3,P=0.006 8。
2.2两组患者抑郁量表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2周、治疗4周、治疗8周的抑郁量表总分均有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抑郁量表评分无较大的差异性,P>0.05,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抑郁量表评分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的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抑郁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s)
3讨论
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精力不足、食欲减退等,有的患者还会有被害妄想症、自杀意识等精神病性症状[1]。针对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患者的治疗,不仅需要进行相应的药物治疗还需要对患者实施心理治疗。
动力取向治疗是心理动力学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患者,采用动力取向治疗,先对患者的病情有一个详细的了解,要对患者病症的动力学解释有一定的理解[2]。
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患者,一般情况下都受到过重大的创伤,造成患者的自我整合能力下降,出现恐惧等表现,对这类患者进行常规药物治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控制患者的病情,但是效果不明显。为此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对该病症患者实施心理治疗,采用动力取向治疗,稳定患者的情绪[3]。动力取向治疗首先对患者的病情有所了解,然后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在沟通的过程中,以患者讨论的问题为主,给出相应的解释,解释效果无限制等[4]。本文中对患者实施动力取向治疗,患者的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症治疗效果非常显著,治疗前、后患者的抑郁量表评分有显著的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对该病症患者实施动力取向治疗,可以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各种精神病症状的发生,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效果[5]。为此可以将动力取向治疗,在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患者治疗中进行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胡艳琼,肖世富,李冠军,等.有精神病性症状老年期抑郁症临床分析〔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0,35(6):599-601.
[2]王艳琼,樊珍,王晓英,等.伴与不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患者临床特征比较〔J〕.海南医学,2013,24(3):340-342.
[3]彭星星,孙祺章,黄雄,等.精神病性抑郁的临床观察〔J〕.中国康复,2010,25(2):159-160.
[4]李晓燕,慈秀红,刘莜丽,等.伴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的临床特点及护理对策〔J〕.中国民康医学,2009,21(11):1320-1321.
[5]邓梅,冉江峰.有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症的动力取向治疗〔J〕.重庆医学,2014,43(4):409-410.
(编辑羽飞)
收稿日期2014-08-02
中图分类号:R749.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7585(2015)05-06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