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的关系

2015-02-25徐小倩

文教资料 2015年30期
关键词:清王朝清政府辛亥革命

徐小倩

(宁夏大学 人文学院,宁夏 银川 750021)

浅析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的关系

徐小倩

(宁夏大学 人文学院,宁夏 银川750021)

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都是中国社会变革进程中的组成部分。在这个大的社会潮流里,两者虽然直接目的不相同,但是产生的影响却能一致,那就是使中国的民主化进程进一步加快。清末新政客观上为辛亥革命提供了条件,是中国社会变革,民主化趋势之下不可避免的结果。

清末新政辛亥革命社会变革近代化

本文的观点是,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都是中国社会变革进程中的组成部分,在这个大的社会潮流里,两者虽然直接的目的不相同,但是产生的影响却能一致,那就是使中国的民主化进程进一步加快。清末新政客观上为辛亥革命提供了条件,是中国社会变革,民主化趋势之下不可避免的结果。社会变革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他们不过是其中的一部分,近代中国社会就是在这样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向前发展的。清政府推行新政的原意是维护清王朝摇摇欲坠的统治,避免革命的爆发,但是在各种改革措施推行的同时却客观上为辛亥革命提供了政治、经济、教育和军事等各方面的条件。

1.政治方面

经历了“庚子之变”沉重打击的清政府亟待恢复和强化中央政权的力量与权威,建立一个结构完整、运作有效的权利体系。清末新政在政治方面的措施主要是整顿吏治,裁撤合并中央和地方一些旧有机构,设资政院、咨议局等新机构。咨议局因为是中国传统从未有过的新式机构,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的是近代民主的精神。当选的议员虽然是清政府上流阶层的统治阶级,但是其中大部分人都受过新式的教育,而且很多具有海外留学的经历,所以他们已经有资本主义的倾向。他们的政治态度倾向于立宪派,同时也代表了民族资产阶级的上层利益。辛亥革命爆发前,立宪派作为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正是以咨议局为阵地,为自己的政治主张奔走,并且积极参与地方政务。

在政治思想上,近代以来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已经接触到西方先进的民主思想,但是这样的思想毕竟不是主流,有识的知识分子并没有实现其理想的途径。而清末新政的推行,试图建立君主立宪,中国人在思想上经历了一次巨大的震动,至少传统的皇权不可侵犯的观念被打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西方民主思想。这样的结果恰恰为辛亥革命的爆发提供了思想上的准备。

不仅如此,通过清末新政在地方进行的自治改革,地方督抚和士绅的自治能力和参政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在武起义之后,许多省份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加入到辛亥革命的队伍中。地方势力的积极响应,也得益于革命党在各地的“策反”活动。

在这些清王朝的“反叛者”中,原来拥护清末新政,拥护清王朝统治,但在清末新政只有名无实的情况下,对清王朝失望而转而加入革命阵营的有不少人。他们或原来就具有民主思想,或经过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的“策反”而改变立场,结果都是革命的阵营扩大了,清末新政的改革措施的重大影响客观上为辛亥革命提供了思想和阶级的基础。

2.经济方面

清末,中央建立了一个负责经济改革和发展的专门机构——商部。它的职能是联络官商、沟通民情、促进工商业。奖励民族工商业,一方面鼓励商人在国内发展工商业,另一方面清政府自己也办官办企业。这些措施的最直接作用是大大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辛亥革命,是在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缓慢的情况下发生的,而不是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由一些爱国并且受到西方共和思想影响的知识分子发动的。”辛亥革命缺乏相应的经济和阶级基础,思想文化领域的准备也很不够。一方面,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使中国的资产阶级这个群体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壮大。为了经济上的自由,他们需要更多政治上的自由权力,于是他们在各个势力中寻求“同盟者”,在同样对清政府失望之后,最后他们找到了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孙中山等革命者。越来越多的资本家成为革命阵营中的成员,构成了辛亥革命的阶级基础。另一方面,这些资本家的资产为革命提供了经济基础,支持了革命党人的革命活动。

3.教育方面

教育改革包括创办新学堂、鼓励留学和改革科举制度等,目标是建立近代教育制度。

在所有措施中,最具影响力的便是废科举。废除科举制的决定无疑是革命性的,它对于新式教育来说,是前进了一大步,也是教育改革必走的一步。但对于清朝政府来说,这种一蹴而就的改革不一定必是对其有利的,结果导致这些游离于政府之外的知识分子都选择了革命。就如孙中山本人早年也想通过改良改变现状,但是未能成功,才倒向革命,认为暴力革命是中国自救的唯一出路。

至于清末新政教育方面的另一举措——创办各类新式学堂,对辛亥革命的帮助就更大了。新式学堂所造就的大批新型知识分子,他们成为辛亥革命的先锋和主力军。

新式教育使一部分知识分子得到留学国外的机会,他们有更多机会了解西方世界,特别是在留日学生中,出现了辛亥革命的重要领导和中坚力量。孙中山本人也有留学日本的经历,而后更是将其作为革命的一个重要“根据地”。所以,国民党人以新式学堂作为营地宣传革命,传播新思想,这大大丰富了革命的力量来源,使革命的胜利离得越来越近。

4.军事方面

清末新政制定新军军制,编练新军,创办军事学堂、派遣留洋学生、培养军事人才。

清政府下诏停止武科举,并令各省裁撤绿营防勇,改练常备、续备、巡警等军,操习新式枪炮。在各省编练新军的时候,辛亥革命党人趁机发展革命势力,他们一方面策动会党起义,一方面在新军中进行策反活动。新军中的一些年轻军官,他们有的在日本留过学,有的曾就读于各省的武备学堂,他们都怀有强烈的革命思想,后来革命党人掌握了其中的很多人员,他们便成了辛亥革命中最坚实的力量。如徐锡麟在安徽巡警学堂任教时,他付出了自己的全部心血,把学堂的教学训练弄得井然有序,课下对学生进行革命教育,学习国内外的形势。

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因为看到了新军的革命方向,开始注重在军队中争取革命士兵和下级军官的工作,并通过他们的共同努力,使更多的新军看到了清廷的腐败,对专制制度已达到非常不满的程度,致使武昌起义后全国新军大部分站在了清王朝的对立面。国民党人从单纯地宣传革命思想到通过新军控制武装力量,他们离革命成功又进了一步。

湖北新军的首义,是辛亥革命的导火线,也是导致帝国大厦坍塌的开始,这股势力不可阻挡。

清末新政和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社会变革进程中的组成部分。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不是“一对一”的关系,它们的发生都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纯粹地把两者之间的关系定性为因果关系是不恰当的。但是,清末新政是清政府为了维护行将衰落的君主统治,抑制当时的革命势力,迫不得已进行的渐进式改革,而辛亥革命的直接目的是推翻清王朝建立共和国,可以说从其目的来看,二者是互相敌对的、截然相反的。但是不管是新政,还是革命,既然都发生在同一历史时空,互相对立也意味着势必互相联系和互相影响。

革命是清末政治转型的催化剂:促使清政府实施清末新政的动因有许多方面。总的来看,无论是官僚阶层还是士大夫集团所做的努力都是出于民族危机的外部压力和王朝自救的内在动力;而在这些复杂交错的动因中,革命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成为推动清末新政的重要动力;清末新政客观上为辛亥革命的发生创造了条件,为辛亥革命爆发奠定了必要的思想、人才和物质基础。君主立宪削弱了清廷的政治控制力,经济新政使得民怨沸扬,文化新政使得革命思想深入人心。可以说,清末新政间接推动了辛亥革命的进程。

革命推动了清末新政,清末新政客观上为辛亥革命创造了条件,那么是否意味着新政必然导致辛亥革命呢?其实不然。与其说是新政导致了革命,不如说辛亥革命发生和清王朝灭亡是晚清政府已陷入无法照旧统治下去的境地的必然结果。两者的发生是清末各种社会矛盾作用的产物,不是某个单方面因素就能催发的。两者之间更多的是一种平行的关系,更像是在中国近代化的社会变革大潮中的两个大浪,彼此交叠,共同将中国推向变革的更高层次。民族的、阶级的矛盾都日益尖锐,清王朝在经济、政治、文化方面也已出现各种问题,尤其是政治体制的腐败已到了难以挽救的地步。此时,另一端的西方却在迅速发展,就连邻近的日本也因资本主义的改革而摆脱了危机,发展速度惊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壮大了中国虚弱的资产阶级。清末新政中发展了民族资本主义,辛亥革命利用了它来发展。同时,他们为了在经济上得到更多的方便,就需要在政治上取得更多的话语权。清末新政失败后,民族资本主义者就找到了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辛亥革命者,他们构成了革命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同时,资产阶级也为革命提供了一定的资金支持。可谓是双方的共赢。

因为此时世界民主化的大势已经无法阻挡,中国在这样的潮流中再也不可能幸免,唯有思变,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清末新政做出了努力,虽然还是被动的,摇摆不定的,或者说并不是真正意义上资产阶级改革,但至少这样的努力的确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新的景象。新政无法完成的任务,辛亥革命通过暴力的方式接着它的脚步继续下去。当然,辛亥革命也没有最终完成任务,还有更多力量在接着探索前进。但作为其中的重要步骤,应该不容忽视。

[1]陈绛.近代中国,第十八辑[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

[2]朱宗震.大视野下清末民初变革[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9.

[3]林志友.论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的爆发[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2).

猜你喜欢

清王朝清政府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辛亥革命推翻帝制
搁浅的富国梦——甲午战后清政府主导的第二轮开矿高潮(1895—1899)
晚清政府的海权意识与海军实践
浅析张之洞与清朝的世代交替
两个历史落差的转换——清王朝的没落对当今中国发展道路的启示
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
浅析晚清政府灭亡的军事经济原因
清政府在西藏用兵驻军及其历史作用
辛亥革命在军事上的成功与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