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耕文明的科技历史呈现

2018-01-09常俊川

青年时代 2017年35期
关键词:清王朝西学东渐科技发展

常俊川

摘 要:本文以十七世纪西欧科学与技术繁荣发展的时代为背景旨在探析17—19世纪的中国科技发展的历程。以科技史为视角,通过对中国科技生成的历史准备、发展与落后并存的清朝、西学东渐及洋务运动等方面阐述该时期中国科技的实施状况和基本特征。在时空之下以理性的思维透视其益弊。

关键词:清王朝;科技发展;西学东渐;理性驾驭;洋务运动

一、科技生成的历史准备——以实为是

科学技术与政治没有直接关系,王朝也可以利用它。清朝的统治者在开国后任然在注意搜罗一些传教士和中国的科学家为国家和王朝服务,而且在逐渐的接受者西方近代的科学。而通向近代科学的桥梁却恰恰是中国哲学中的“格致学”。 它的兴起和发展是理性主义、功利态度和实证精神融会、升华的结果,这正是“实学”思想长期发展和积累的结晶。

以“经世致用”为价值核心,在批判程朱理学“束书不观,游谈无根”的基础上,大力提倡经世致用、实事求是之学,把学术研究的范围从儒家经典扩大到了自然、社会和思想文化领域,天文、地理、河潜、山岳、风俗、兵革、田赋、典礼、制度等,皆在探究问学之列。其中清代考据学派秉承汉学“由声音文字以求训话,由训话以寻义理,以实求是,不偏主一家”①的读经、解经传统,从治学方法上开启了重经验、重归纳、重实证的新学风,简单地将考据学甚至整个清代实学称为一种科学方法或文化启蒙学说固然言之过甚,但以“经世致用”、“以实求是”为核心的清代实学的确是中国近代学术(尤其是史学)由传统形态向现代科学形态转换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然而,科学作为一种理性的事业,其目的就是追求能造福于人类的可靠而又具有普遍性的知识,也是一种“求实”。“实学”与“科学”的基本精神大体一致,其核心都是“以实求是”。所以,实学价值取向的形成有来自科学活动的影响,同时科学的发展也受到实学价值观的影响,自始至终都表现了实学与科学的互动。康熙皇帝于1691年8月21日,召见张诚(法国传教士,1687年来华),向他学习使用天文环,康熙“虽然弄得满头大汗,还是对这个仪器的全部用法进行了实习。他还对天文环及半圆仪的准确程度给予了高度评价”。②这种互动促进了中国自然科学的近代化进程。清朝时期功利实学的兴起使得“格物致知”的命题受到有史以来最深入的剖析,实践精神把中国科学推到近代科学的边缘。

二、传统科技的特质——发展与落后并存

自清军入关到以“文字狱“镇压那些还念明朝的知识分子以来,清廷对诸多常例做出过神经过敏的反应。但是,却从来没有禁止过对科学和技术的研究。因而,就科学技术的发展状况而言,其呈现着发展与落后并存的局面。

第一,颇有建树的天文学。清初,有许多的仁人志士是热衷于天文学的,主要以天文历法、计算日月食的方法、金星凌日等方面有所建树。民间的天文学家王锡阐就深入地研究了中国传统的历书和当时已由徐光启等人和傳教士们介绍给中国人的西方天文学,并著《晓庵新法》6卷和《五星行度解》。当然,和大多数当时的中国科学家一样,他们也没有对西方的学术作出全面透彻的研究,认为大地球形说包含在浑天说里。显然,这是缺乏理性的思维和考量的。

第二,闪烁突破之光的数学。清朝时期,欧洲数学的微积分由传教士传入中国。在1701年从法国来的杜德美带来了三个没有证明的无穷级数展开式,其中一个是大物理学家牛顿提出的,一个是格里高利给出的。乾隆时期的著名数学家明安图用了30多年的时间研究并证明了这三个公式,并发明了另外的6个公式。后来,董祐成、戴煦等人都对级数和解析几何做了研究,独立的取得了一些成果。当然,这些成果与当时是的欧洲数学成果相比,水平是低的。但却反映出了中国传统数学在前进着。

第三,前进中的医学。在医学方面,清王朝是有所进步的,尤其是从传统的医学走向了近代的“解剖医学”。以叶桂(1667—1746,苏州人)为代表的温病学派在当时的研究正如日中天,经过他们研究和著述宣传,中医对传染病的论治形成了伤寒和温病两个大的学派。温病学说的建立是一个大发展。与此同时,中国近代解剖学有了很大的进步,河北人王清任则是第一个认真研究解剖学的中国医生。他认为,“著书不明脏腑,岂不是痴人说梦?治病不明脏腑,何异于盲子夜行?”③他通过那些被野狗撕开的被遗弃的幼儿尸体和解剖,了解了人体的许多生理结构、强调把治病和了解人体的生理结构联系起来。这对中医的发展提出了新问题,实际上预示着传统中医向西医方向的一个跃进!

然而,清朝时期在传统的科技方面虽有坚韧的进步,但始终没有产生一场真正的近代意义上的科技革命。在几千年的农耕社会里生活着的统治者或是老百姓怎么也没有意识到在地理上远离自己大陆的欧洲已经牵执着世界科技的牛耳!

三、“西学东渐”对中国传统科技的推进

就西学东渐而言,由于科学技术知识比基督教义更能使注重实用的中国人接受,传教士们中的一部分人常常把大部分精力倾注在科学技术工作方面,而不是传教方面。在此过程中,西方传教士对西方自然科学知识的介绍,使中国固有的文化结构和思维模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尤其在康熙年间,由于这位皇帝的提倡和热心,在1708—1720年间,测绘了一幅全国地图——《皇舆全图》。参加这项测绘的有法国人白晋、雷孝思、杜德美和大批学习过数学和测量的中国人。这次测绘发现经线一度的长距是不等的。由于地球是扁圆球,数据无疑是精确的。后起之秀黄宗羲不负众望,他另辟蹊径在经世实学思潮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对西方自然科学成果给予了极大关注,撰著了大量自然科学著作,如《授时历故》、《大统历推法》、《开方命算》、《测图要义》等;方以智把研究自然事物的学问称为“质测之学”,得出了“泰西质测颇精”、西学“详于质测”的结论。他还在自己的著名自然科学著作《通雅》、《物理小识》中广泛介绍了物理、化学、历算、医学、水利、火器、仪表等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及工艺技术。他们对西方自然科学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和普及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和推进。endprint

四、洋务运动的科技之光

近代科学本身绽放着理性之光,同时也有着它自身的社会功能,这个功能一旦展现出来,必然为专制下的愚昧带来理性的启蒙,使一种崭新的科学精神出现在中国的大地上。洋务运动将专制封闭的中国社会强行拖入到现代化的进程之中,其最重要的历史意义在于它最终导致了一场由小到大的科学运动。

第一,军事技术的运动。当时的中国军队武器装备近代化是洋务运动军事自强思想的具体体现。能够较快地仿制出当时世界上最新式的武器装备,得益于洋务派军事工厂生产技术的提高。“中国于 1867 年建成的江南制造局,先后仿造了前装步骑枪和后膛枪。1874 年成功地仿制了新式前装炮,1889 年又仿制成功大型后装炮。在此期间,中国也能很快仿造出比较先进的自动火器。④洋务派兴办的这一批的洋务企业,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的近代先进机器进行生产,传播了一系列近代生产技术和近代科技。

第二,民用工业运动。洋务运动中开办的民用工业,成为中国早期的官僚资本主义企业。洋务派在此特定条件下试图寻求政府与民间工商业者的合作。1872 年李鸿章在上海招商筹办轮船招商局,这是中国最早设立的轮船航运企业,也是洋务派兴办的规模最大的民用企业。洋务运动开始了近代中国官府与民间商人之间的第一次联系与合作。官商合办的企业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是极其少见的,中国创办的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近代民用企业是清政府與民间工商业者的特定结合,是近代中国官商合作的特点之一。

第三、培养科技人才的运动。随着军用工业与民用工业的兴起,对新兴科技人才求贤若渴。洋务学堂旨在培养洋务运动所需要的工程技术、翻译、水陆军事等多方面的专门人才。同时,洋务派也派遣留学生前往海外留学,1872 年出发的留美幼童是近代中国政府派出的首批留学生。之后有多批留学生前去留学,在留学生中“留美学生一般学习数学、天文、生物、化学、机械、采矿、土木工程、电报、军事、商业等课程;而留欧学生更是具体被要求选学算学、重学统论、水力重学、汽学、轮机制造法、材料配方学、房屋建筑、挖煤铁学、船上轮机学、铁路学、外语、天文学、 海图学等。”⑤虽然由于社会的落后和封建制度的桎梏,并非人人得以尽展其才,但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是不容低估的。

五、结语

从起初的努尔哈赤带着他的族人从马背上跨过山海关的时候,英国的舰队在法国东北部加来海面上和西班牙的无敌舰队作战。显然,前者是争夺土地和人民的传统战争,后者则是争夺殖民地和海上霸权的近代战争。中国的土地上的传统战争显示了这块土地上的经济结构依然如故。而欧洲社会的资本主义这个具有向全球扩张魔力的潘多拉盒子已经打开。当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受到中华帝国带有保守性的反抗之后就毫不犹豫地诉诸武力了。这种武力的物质基础是蒸汽机推动的军舰和机器制造的大炮,以及装有雷汞发火装置的前装步枪,轻而易举地将中国的大门炸开!然而,中国的士大夫们似乎也在挣扎努力着,做了很多的事业。可是,他们选择的事业是王朝选择的事业,未有抱定一个国家的历史使命也缺乏了广阔的胸怀和远目的心态。面对资本主义列强和他们先进的科技成果,缺少理性思维的中华帝国的统治者手持短兵长戈如梦初醒般地望洋兴叹!

注释:

①钱大昕.潜研堂文集,卷三十九,戴先生震传[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②《张城日记》,收人《清史资料》第五辑,中华书局,1984,第200页.

③王清任.《医林改错》上卷.

④张玉田.《中国近代军事史》,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3 年版.

⑤李喜.《近代留学生与中外文化》,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参考文献:

[1]W.C.丹皮尔.著,李珩.译,张今.校,科学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美]罗伯特·金·莫顿.著,范代年.等译,十七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3]李丽.科学主义在中国的历史与现实之省思[J].复旦大学.2006.4

[4]张向东.明末清初传教士身份认同和科学知识的社会建构[J].山东大学.2013.4

[5]梅雪.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研究[J].渤海大学.2013.6endprint

猜你喜欢

清王朝西学东渐科技发展
利玛窦对中西科学文化交流的作用管窥
清朝为何没有倭患
浅谈祁连山水源涵养林保护与恢复
现代文化冲击下的法国教育
论科学技术的发展与道德的关系
如何在生理学教学中培养创新型人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演进轨迹与时代特征
“西学东渐”与中国传统女性道德观的近代命运
“西学东渐”与上海近代体育的嬗变(1843-1949年)
浅析张之洞与清朝的世代交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