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纽马克关联翻译论指导下的通俗小说翻译策略——以《终将扯平》英译汉为例

2015-02-22张静

长沙大学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翻译策略

纽马克关联翻译论指导下的通俗小说翻译策略——以《终将扯平》英译汉为例

张静

(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国际商务系,安徽 合肥 230000)

摘要:纽马克的关联翻译论对翻译实践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在通俗小说《终将扯平》的英译汉实践工作中,译者通过充分运用该理论提出的翻译策略,即变通词义、转换词类、重组结构和增补成分,有效地解决了因中英文化差异和语言结构不同而带来的翻译难题。

关键词:关联翻译论;通俗小说;翻译策略

中图分类号:I0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681(2015)01-0088-03

收稿日期:2014-10-09

作者简介:张静(1982— ),女,安徽蚌埠人,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国际商务系助教,硕士。研究方向:英语笔译。

Abstract:The Correlative Translation Theory proposed by Peter Newmark, helps to change the situation that numerous translators choose either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or Semantic Translation as the guidance during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according to the type of a text. The translator of Sooner or Later We All Get Even applies the translation skills based on the Correlative Translation Theory, such as diction, conversion of word class, reframing sentence structure and amplification, which effectively solves translation problems while word usage and sentence structures of the source language are difference from those of the target language.

英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和翻译教育家彼得·纽马克在布勒语言功能理论的基础上,将文本类型大体划分为三种:表达功能型、信息功能型和呼唤功能型,并且提出了两种主要的翻译方法:交际翻译法和语义翻译法。“交际翻译努力使译文对目标语读者所产生的效果与对原文读者所产生的效果相同。语义翻译试图在目标语言结构和语义许可的范围内,把原作者在原文中表达的意思准确地再现出来。”根据纽马克的文本类型学理论,各种不同体裁的文本应按照上述的三种类型分类后,选取相应的翻译方法指导翻译实践。

自从纽马克的文本类型学理论被引入到中国后,很快便成为了译者们指导翻译实践的利器。然而在不断的翻译实践中,很多译者发现仅根据文本类型确定某种文本采用交际翻译法或是语义翻译法是有其局限性的。比如小说属于表达功能型的文本,应采取语义翻译法,但是翻译过程中依然会出现无法解决的问题。

一纽马克的关联翻译论

纽马克个人也认为交际翻译法和语义翻译法受传统两分法的局限,于是从1991年开始对这两种翻译方法重新进行审视,并于1994年提出了关联翻译法,该方法不是完全否定交际翻译法和语义翻译法,而是对这两种方法的整合和发展。

2007年,纽马克发表论文《一种新的翻译理论》(ANewTheoryofTranslation)。在该文中纽马克详细阐述了个人翻译理论的研究进展,即关联翻译论,并对该理论进行了全方位的解释。

纽马克在论文的第一部分提出,随着新时期政治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全球语言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当今流行的翻译理论在新形势下对译者的帮助已经不大。为了适应这种变化,他指出要重新考虑翻译理论的目的,并且把以往提出翻译理论时未考虑的因素纳入考虑范围。在论文的第八个部分纽马克详细探讨了这些因素,包括有:文本语言的重要程度、文本语言的严肃程度、译文语言的熟悉化和陌生化,以及句中某一词汇的重要程度。如果说纽马克以往的翻译理论是以欧洲语言为研究基础,那么关联翻译论的提出则考虑到了各种分属不同语系的语言之间互译的本质问题,即语言的差异问题。

纽马克在论文的第十个部分对这个新理论进行了阐述,其核心内容是“原文本的语言越严肃和重要,则越要紧贴原文翻译”(The more serious and important the language of the text, the more closely it should be translated)。笔者认为译者判定原文本语言“严肃和重要”的程度必须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其中包括文本类型、文化差异、译文用途和译文读者。厦门大学的连淑能教授在《英汉对比研究》一书中也认为,“当代某些翻译理论和标准大多过分强调忠实于原文,忽略了翻译的其他因素,尤其是文化差异、翻译动机、译文用途和译文读者。”只有综合考虑这些与翻译活动息息相关的因素,译者才能确立翻译中译文语言和原文语言的贴合度,以便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把握好词句的处理。对于该定义中的“紧贴”纽马克是这样解释的,“紧贴”和直译法是有所不同的,在翻译中关键是要保留相同的重点和句法功能,可以是符合语言习惯的翻译或者是相同意义的表达,也可以是说明性的翻译。

研究翻译实践活动,最终还是要落实到语言的基本单位,即词汇和句法的处理上。尤其是对于属于汉藏语系的中文和属于印欧语系的英文来说,两种语言有着质的区别,那么在翻译的过程中注意总结两种语言的不同,并根据文本类型、文化差异、译文用途以及读者的接受能力控制好译文和原文的贴合度,才可以译出高质量的译文。

二通俗小说翻译策略:以《终将扯平》为例

随着文化交流的日益深入,越来越多的人想要了解国外的文化和生活,大量的英文小说被引入中国,包括经典小说和大量的通俗小说。经典小说多为各翻译名家所译,也多有学者对译本进行反复研究和推敲。而通俗小说的译本质量却令人堪忧,很多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没有翻译理论指导,只根据自己对英文小说的理解随意翻译,甚至对词汇的含义不进行分析验证,这增加了普通读者的阅读难度。

通俗小说是小说的一大题材类型,以满足社会上最广泛的读者群需要,适应大众的兴趣爱好、阅读能力和接受心理为目的而创作的一类小说。可以说 “大众化品格、世俗化表达、娱乐性功能”是通俗小说的三大特征。通俗小说虽然不如经典小说流传长久,但也有着广大的阅读人群,因此通俗小说的翻译也是值得深入研究的。

(一)通俗小说《终将扯平》介绍

《终将扯平》(SoonerorLaterWeAllGetEven)是澳大利亚作家罗兹·贝克“SoonerorLater”系列小说的第三部。小说以女主角为了金钱报复家人和朋友的行动为主线安排故事情节,而女主角的哥哥善待家人和帮助朋友,与女主角形成鲜明的对比,故事最终以女主角获得大笔财富却失去女儿、亲人和朋友为结局。小说情节跌宕起伏,语言通俗易懂,适合大众读者在闲暇时间作为消遣阅读,符合通俗小说的特征。

该小说属于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的“双语工程”翻译项目,笔者翻译了该小说的第十九章至第二十五章。在完成翻译任务的过程中,以彼得·纽马克的关联翻译论为指导,分析通俗小说翻译中的问题,并归纳出通俗小说英译汉可采取的翻译策略。

(二)通俗小说《终将扯平》翻译策略

根据纽马克的关联翻译论,在着手翻译前首先要确定原文语言的严肃和重要程度,笔者主要通过论文第一部分中提到的文本类型、文化差异、译文用途和译文读者来考量。首先,通俗小说翻译属于文学翻译,文本语言是比较严肃和重要的。其次,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双语工程”项目下的翻译作品是为了要扫除普通读者的阅读障碍。因此,翻译时要尽量紧贴原文翻译,但也要考虑到中英的文化差异问题,以保证译文符合中文的表达规范,符合通俗小说语言流畅易懂的特点,利于普通读者阅读。

笔者在翻译过程中遇到了因中英文化差异和语言结构不同而带来的翻译难题,在翻译过程中主要采取了变通词义、转换词类、重组结构和增补成分的翻译策略,下面以该小说中的具体例子进行说明。

1.变通词义

原文:There was a unique bond between the two Yurkin women that had been carefully cultivated over a twenty one year period, and nothing, they believed, could ever interfere with that.

译文:经过二十一年的精心培养,这两位同姓尤尔金的女人之间有一种独特的关系,并且她们认为任何事都无法破坏这种关系。

分析:此句中的“that”在译文中译成了“这”,事实上本小说中大部分的“that”均译为了“这”。这是因为由于文化差异和用词习惯的不同,中文常使用近指代词,而英文里远指代词出现的频率较高,因此在翻译时不能简单地把“that”都译为“那”,而要根据具体情况判断是远指还是近指,然后确定译为“这”还是“那”。

2.转换词类

原文:At seventy, he knew he was too old to start from scratch and the thought of dying destitute in an old folks home pushed him to the brink of despair.

译文:他已经七十岁,知道自己已过了白手起家的年龄,想到将在敬老院里穷困潦倒地死去,他就濒临崩溃的边缘。

分析:很多通俗小说读来拗口不顺的原因就在于译者只知名词译名词,动词译动词,不知进行词性的转换。其实,英语和汉语各种词类的使用频率是不同的。英语中名词、连词和介词的使用较为广泛,而汉语里动词的使用较为频繁。所以,英译汉时常常需要进行词类的转换才能使译文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比如此句中的名词词组“the thought of”在翻译时就转化成了动词,译为“想到”。

3.重组结构

原文:Noisy conversation about mistakes and incompetence had dwindled to fearful resignation that life as they had always known it was just about to change.

译文:一路上,他们开始还大声讨论着可能的错误和失职,后来则声音慢慢减弱,讨论的话题也变为对熟悉的生活即将改变的担忧。

分析:西方人崇尚理性,强调思维的逻辑性,而东方人较为感性,强调悟性思维。在语言上的具体体现则为:英语重形合,常用连词连接各个分句,一个句子常常前挂后联,结构较为复杂;而汉语重意合,多为流水短句,分句之间无需连词仅靠意义连接。因此,英译汉时常常需要分析好英文的句子结构,理清各分句的意思,进行结构上的调整。此例中原文用了“that”和“as”引导的从句,句子结构较为复杂,而汉语译文中则通过调整语序,简化成了靠着意义连接的流水短句。

4.增补成分

原文:It seemed the longest twenty minutes of his life as a knot tightened in his stomach.

译文:这似乎是他一生中最漫长的二十分钟,就像肚子里的肠子打了个结一样难熬。

分析:增补句子成分是在小说翻译中要慎用的一种翻译策略,因为要做到紧贴原文翻译,最理想的情况是不进行任何的增补,但是为了使译文更加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更好地体现原文的含义,有时还是需要进行增译的。当然增补成分时要做到增词不增意。如例句中的肠子打结的比喻是为了体现男主角迫切想要见到女主角的心情,所以增译了“难熬”,更有利于凸显语义,表达也更加顺畅自然。

纽马克是翻译大师,他的理论一直指引着无数译者前行。他的关联翻译论虽然在翻译界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但是笔者认为该理论对于翻译实践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本文主要探讨其对于通俗小说的指导作用,在该理论的指导下笔者认识到通俗小说的译文需要尽量紧贴原文翻译,但这种“紧贴”不是很多译者认为的字对字的直译,而要注意中英文化的不同和语言的差异。在这一前提下,笔者提出了通俗小说翻译中可运用的翻译策略,即变通词义、转换词类、重组结构和增补成分。

参考文献:

[1] Newmark Peter.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2] Newmark Peter. A new theory of translation[J].Brno Studies in English, 2007,(33).

[3] 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4] 张华.论通俗小说及其主要特征[J].文史哲,2000,(5).

Application of Peter Newmark’s Correlative Translation Theory into

the Translation of Popular Novels

ZHANG Jing

(Department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hui Vocational College of City Management,

Hefei Anhui 230000, China)

Key Words:the Correlative Translation Theory; popular novels;translation skills

(责任编校:余中华)

猜你喜欢

翻译策略
浅析《书剑恩仇录》英译本的翻译策略
浅谈青岛市公共标识语英译现状及翻译策略
《作者自述》两个译本的对比赏析
奈达翻译理论关照下的翻译策略
原型理论和广告英语的翻译
旅游景点名称翻译的原则与策略研究
国际会展用语特点及口译策略
商务英语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及其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