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社会分化问题探究

2015-02-22卢继富

长沙大学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城镇化农村

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社会分化问题探究

卢继富

(安徽中澳科技职业学院基础部,安徽 合肥 230031)

摘要:从城镇化进程角度分析了我国现阶段各区域农村社会分化的现状和特点,主要表现为社会两极分化严重、农村社会不稳定、农村保障制度不完善等,以致于家庭关系不和谐,子女教育不善,各阶层间的矛盾突出,群体性事件频发。对导致我国农村社会分化的原因进行了研究和分析,提出通过协调农村各阶层利益的发展、关注弱势群体的利益、加强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以及调动各阶层的参与主动性等建议,以此共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我国城镇化的进程。

关键词:城镇化;农村;社会分化

中图分类号:F29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681(2015)01-0027-03

收稿日期:2014-11-23

基金项目:安徽省科技厅重点研究项目“安徽省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口流动与城乡社会安全研究”,编号:12070403081。

作者简介:卢继富(1974— ),男,安徽长丰人,安徽中澳科技职业学院基础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城镇化发展。

Abstract:The paper discusses and analyzes the causes of China’s rural social differentiation, and puts forward several suggestions for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alist society and accelerating China’s urbanization process, which include coordinating the interests of different classes in rural areas, concerning the interests of vulnerable groups,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community culture and mobilizing the participation enthusiasm of people from various sectors.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步伐越来越快,城市周边的农村也越来越多地融入到城市圈中,短短30多年间,我国的城市化规模有了很大的提升。“1978—2013年,我国城镇常住人口从1.7亿人增加到7.3亿人,城镇化率从17.9%提升到53.7%,年均提高1.02个百分点。”[1]人口城市化步伐的加快与农村的稳定昌盛以及农村充裕的人口红利分不开。尽管当前我国城镇化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今后也有着令人美好的前景,但是我们同样需要保持警惕,对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应找到有效解决对策,尤其是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财富分配不均,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农村劳动力人口严重不足,区域发展不均衡,农村社会养老问题等等。

一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社会分化的现状

城镇化,是指以城镇为依托,实现农村人口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的职业转换,居住地由农村区域向城镇区域迁移的空间聚集过程[2]。当前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农业劳动生产机械化程度也越来越高,这导致农村蕴含充裕的劳动力。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已经有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业生产中转移出来,每个家庭多数只留有少量的劳动力及妇女和儿童,而大多数的劳动力都来到城镇打工。由于受学历程度、自身学习能力、区域发展水平等条件的影响,农村劳动力在城市从事着各种各样的职业。日积月累,逐渐导致了他们收入、社会地位、权利大小、价值观念、生活条件等差异越来越明显,最终使得农村社会出现了分化[3]。

由于我国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城镇化进程也有明显差异,由此引起的农村社会分化程度也不一样。我国东部沿海城市由于经济较为发达,大部分农村人口都已经“非农化”,不再从事农业生产,农村社会分化严重;而不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农民大多数还没有摆脱对土地的依赖,或者没有完全摆脱对土地的依赖,很多村庄依然保持了较为单纯的社会关系。现阶段,我国农村社会成分主要有七个阶层:第一个指单独依赖土地的劳动者,这类群体的收入来源大多是农作物以及衍生产业;第二个指农村基层劳动者,他们往往来自于第一类人群,但同时又兼具与农副产品相关的工人性质;第三个指农村受过良好教育的群体,他们往往有较强的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同时对国家最新的相关政策有较好的信息来源;第四个指农村各种活动策划管理者,主要是宣传国家政策,服务于农民;第五个指农村个人公司运营主,他们主要从事农副产品加工,雇佣员工扩大相关产业规模等;第六个是农村个人生产者,他们往往具备一些基础资源,通过个人努力和奋斗,最终所得为自身完全占有;第七个是农村待业人员,这类群体往往处于失业或闲散状态[4]。

根据以上对农村社会结构的划分中可以看出,不同的群体对于农村各项资源的拥有程度有着很大的差异,而这些又往往导致农民身上的负担根据群体的不同而显得不均。如何充分吸收农村多余劳动力,使之得到充分利用,如何处理好城镇化过快所带来的农村遗留问题,是目前我国农村将要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

二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社会分化带来的问题

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社会结构关系发生着转变。大量劳动力来到城镇,给农村分工分业产生影响,并且带来了新的变化:农民党员与基层党组织分离,农民与当地村委会分离,土地经营者与土地供给方分离,家庭主要劳动力与家庭其他成员分离。这使得以族缘、血缘、亲缘为纽带的传统农村社会基本关系发生着巨大变化[5]。

(一)家庭关系不和谐

正是因为城市化对农村劳动力的吸收,越来越多的农民到城市成为农民工,大量的人口流动给城市的人口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而对于农村地区的人们来说,长时间的分居生活将会带来家庭关系不和谐,甚至家庭关系的破裂。而这些来城市打工的农民在获得较好的收入以后,由于不善于有效合理地管理所得财富,受城市不良风气的影响而品行败坏,这都会对家庭的和谐产生不良影响,更有甚者夫妻不合,家庭破裂。

(二)子女教育不善

正是因为我国城市人口管理上的缺失,很多农民工在大城市工作却无法带着子女一同生活,无法给与他们一个安定的成长环境,这对孩子未来的教育往往带来不好的影响。尤其是子女的教育问题,会造成诸多不良的后果,比如,这些农民工的孩子们往往金钱至上,认为钱是万能的。很多时候正是由于这样错误的价值观,使得不少农民工子女不懂感恩,怨天尤人,自暴自弃。更有甚者,一些子女由于扭曲的人生观走向犯罪的道路,他们中的一些人由于没有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使得内心的埋怨转化为社会性的敌视行为。就拿最近几年发生的大案来说,出现不少仗着自己父母有钱有权的子女伤人后不仅不认罪,反而拒不承认的案件,说到底这都是父母管教不严导致的。

(三)各阶层间的矛盾突出,群体性事件频发

主要存在于农村乡镇、企业干部和农民之间的矛盾。不同的职业分工,让一部分人拥有相对职权,在一些特别情况下,比如土地关系调整、财政支出力度和国家补贴方面,存在某些官员拉帮结派、贪污腐败,以致于造成资源和利益分配不均,从而导致农村社会各阶层矛盾状况凸显,村干部和农民之间的关系显得越发紧张,给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带来诸多不利影响[6]。

三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社会分化的原因

(一)人口流动是农村社会分化的前提条件

农村剩余人口的走向特征有以下两个:第一为区域性转移;第二为职业性转移。区域性转移指的是农村剩余劳动力游走于各个大中城市以及各个经济圈,这带来的直接后果是提升了他们的生活区域水平,使得他们由原先的纯农村户籍逐渐向城镇型户籍转变[7]。这样的转移行为不但出现在大中城市,在经济规模较好的城乡结合部也时有发生。职业性转移指的是农村剩余劳动力游走于不同的产业之间的行为。这种行为的出现提升了农民自身的职业技能以及收入。在改革开放之前,农民只能从事农业,无法融入其他产业;而改革开放后,农民的跨行业行为被认可,农村大量劳动力向其他产业流动,所以这些跨行业农民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了,而是半农民半职业人的形式。职业性转移和区域性转移这两者互不相同却又互为补充。职业性的转移有时也带有区域性的转移,同时,区域性的转移过程中由于身处地理位置的不同,当地对个人的技能也不一样,这也促使农民加强自身学习,提升自己专业技能。职业性转移改变了农民的技能水平,区域性转移则改变了他们的户籍出身和社会地位,只有这两个方面共同发挥作用,广大农民才可以真正地完成从农村到城市的飞跃。

(二)经济收入分化是农村社会分化的经济基础

农村流动人口的职业变化直接导致其职业地位的改变。相关研究表明:从事非农职业的农民一般年纯收入水平相对较高,反之较低。随着农村人口的职业分化导致了他们的收入也出现了分化。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更高的经济收入使得一部分农民获得了更多的声望和社会资源,进而自发组成一个个有相同利益和发展要求的社会阶层。因此,农村不同收入水平的差距明显,给农村社会经济结构的形成奠定了经济基础。

(三)权力和地位分化是农村社会分化的表现形式

由于职业和劳动分工的不同,一部分先富起来的农民企业家,以及掌握有一定的权力的乡镇干部拥有了较大的社会地位和农村资源,更有甚者农民企业家往往就是乡镇干部,进一步提高了他们的社会地位,让他们拥有了更多的农村资源和话语权。而大多数农民一方面由于自身文化水平不够,同时也因为没有民主议政的意识,大多不愿意或者没有机会参与到农村社会建设中来。长期发展,权力和地位分化导致了农村各社会阶层的分化。

四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社会分化问题的对策

(一)社会分层合理化,保障新农村建设

首先,稳定中上层。在农村社会的各阶层里,私人企业主以及村镇干部是主要核心力量。尽管这类群体并不从事真正的农业活动,但是他们却能够安定民心。借助他们可以有效宣传国家相关政策,促进城乡经济结合,在带领农民走向新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道路上起着领头羊的作用,同时他们往往有较多的资本和资源去协助农民做好农业生产工作。因此他们是稳定和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中坚力量[8]。

其次,保障农民就业,保护中下层利益。农村社会的中下层主要包括无一技之长,外出打工,或者主要以农业生产,或者二者兼有的农民。与其他阶层相比,这部分农民经济收入较低且提升的空间相对较小。在企业打工的劳动者不能获取相应的培训机会,而留在农村的劳动力继续采用传统的农业劳作方式,这样导致他们社会阶层低下。就业是民生之本,拓宽农村劳动力就业渠道,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既是做好和改善民生工作的关键所在,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题中的应有之义[9]。同时,保障农民就业,保护中下层利益,是未来城镇化进程中的重要任务。

(二)关注农村弱势群体,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

农村留守儿童、老人、妇女是城镇化进程中的弱势群体。近年来,针对农村弱势群体的各类犯罪和侵害案件频发,严重损害了他们的合法权益。

首先,我们应继续深入改革,借助于科学发展观形成一整套公平公正的社会财富分配系统。如果社会资源不恰当地进行分配,这必然将侵害农民的根本利益。尽管按劳分配是普遍适用的,被人们所认可的制度,然而,我国身处产业升级调整阶段,很多分配制度还不够完善。由于权力滥用,区域不同导致城市和农村人口收入的差距被进一步拉大。所以,建议我国在进行分配的时候应更多考虑广大农民的实际情况,使得全国人民不论城镇农村都能各得其所,共同分享社会主义的改革成果。

其次,我国应形成一整套高效的农村低收入人群保险体系。由于农村在养老、医疗等很多社会福利方面都远远不及城市的水平,即便有部分针对农民的救助组织也往往因为经费问题导致收效甚微,农村低收入人群目前还面临着饥饿问题。早些时候,新闻上报道的母亲将孩子丢进猪圈长达八年的事件正是因为农村社会保险体系不够周全所引起的。建议我国应加大农村医疗投入经费,减轻农民看病负担,对低收入、身患重病的人实行免费体检和治疗等政策[10]。此外,还应帮助他们自力更生,学会一技之长,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三)加强社区文化建设,调动各阶层的参与主动性

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不仅指的是文化宣传方面,还应包括人的思想的一致性,保证农民能够获得更高的收入的同时,还要大力宣传国家政策,使得他们能够更好地融入到我国新型农村改革制度里去。

首先,应加强农村各群体之间的可信度。当前我国农村结构中很大的一个难题就是信任度不够高:农民与农民之间,农民与政府之间。这种彼此信任度不足的现状,给当地政府的管理带来了压力。不少农民心里觉得当地政府和领导滥用职权,以权谋私,往往不考虑农民的实际生活情况,只顾为自己谋取更多的利益。种种这些认识都将导致当地政府在执行相关政策的时候,很难获得当地农民的支持。因此,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目的是增强农民和政府之间彼此的信任感,形成一个互帮互助,相互理解,共同发展的现代化新型社区。

其次,建立健全民主体制。社会主义新型农村的成功建设需要当地政府领导的带头,脚踏实地地做好基层本职工作,建立起和农民之间良好的信任关系,提升村干部业务水平,充分考虑低收入人群的实际情况,将农村各阶层群体的主观能动性都调动起来,共同商量对策,合力面对当前遇到的困难,将我国社会主义新型农村建设的工作进行到底。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中指出:到2020年促使约1亿农民成为城镇户口,国家将对1亿人所住的棚户村和城中村进行改造,在中西部地区引导约1亿人就近城镇化。加快城镇化进程是中国解决“三农问题”和保障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必由之路,由此而引起的农村社会分化也是发展的必然结果,农村社会分化为第二、三产业提供了大量人力资源和物资,同时也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由于中国的农村人口庞大、社会体制特殊、农村各方面条件较差等原因,导致社会分化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一方面要正视和舆论引导农村社会分化现实情况,另外一方面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福利保障,关注农村弱势群体,缩小两级分化差距,统筹协调农村各阶层的社会经济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城镇化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新型城镇化[EB/OL]. http://www.gov.cn/zhuanti/xxczh/,2014-11-28.

[2]董蕾.基于新型城镇化视角的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探析[J].长沙大学学报,2014,(1).

[3]王光召,安和平.土地流转对农村社会分化的影响研究——以贵州省清镇市为例[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14,(1).

[4]王会,郭俊霞.发达地区农村的社会分化与妇女地位[J].人文杂志,2014,(7).

[5]尹成杰.在城镇化进程中改善乡村治理机制[N].农民日报,2014-05-31.

[6] 程业炳,张德化.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二元结构研究述评[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

[7] 甘露.西部农村社会分化的三维解析[J].理论导刊,2013,(9).

[8] 王奎清.农村社会分化对农民精神生活领域的解构和建构[J].前沿,2011,(9).

[9] 徐安勇.试论拓宽农村劳动力就业渠道的重大意义——以福建省为例[J].长沙大学学报,2013,(3).

[10] 池上新.当代中国农民社会分化与社会整合机制研究[J].厦门特区党校学报,2011,(5).

Study on the Rural Social Differentiation Problem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LU Jifu

(Department of Basic Education, Anhui Zhong’ao Institute of Technology,Hefei Anhui 230031, China)

Key Words:urbanization; rural area; social differentiation

(责任编校:陈婷)

猜你喜欢

城镇化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关于“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的批复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提高农村小学习作讲评的几点感悟
四好农村路关注每一个人的幸福
且看,堆沟港的城镇化之路
让老年农民挑起城镇化的重担?
城镇化面临的突出问题和应对之道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