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调整和优化我国社会结构的机制路径选择

2015-02-22张承安师晓倩

关键词:流动人口政府管理

张承安,刘 璐,师晓倩

(长沙理工大学湖南省社会治理创新研究中心,湖南长沙 410114)

调整和优化我国社会结构的机制路径选择

张承安,刘 璐,师晓倩

(长沙理工大学湖南省社会治理创新研究中心,湖南长沙 41011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获得前所未有的飞跃发展,而社会结构却明显滞后于经济结构,社会管理中的各种问题和矛盾日益凸显,社会结构基本呈现亚稳态特征。当今社会建设的核心是创新社会管理机制,优化调整社会结构。

新型城镇化;稳态;社会结构

我国城市人口2011年首次超过农村人口,这标志着我国已经完全进入城镇化社会。到2013年末我国城镇化率已超53.7%。经济繁荣发展、社会全面进步是国家和地区实现现代化不可或缺的双翼,这就要求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相适应[1]。然而目前我国经济结构已处于工业化水平中期阶段,而社会结构则明显滞后于经济结构,是工业化水平初级阶段[2]。中国社会学家、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所长李培林曾经强调,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社会结构的巨大变迁要求我们的体制继续进行适应这种巨大变迁的改革,要求从经济领域扩展到全面改革。

伴随着新型城镇化,城镇化步伐的加快,经济进一步发展,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社会结构深刻变动,社会结构出现一系列矛盾和问题直接影响到社会和谐发展。

一、当代中国社会结构亚稳态的表征

(一)社会阶层分化,价值观念产生冲突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我国社会只有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整个社会阶层结构比较简单。而且在当时计划经济背景下,没有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当今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具备了一些现代化国家阶级阶层具有的多种阶层基本成分。但是与国外现代化国家的阶层结构相比,结构比例还不合理。由于分配关系不合理,各阶层收入存在很大差距,平均主义和收入不公双重矛盾存在并交织在一起。同时由于社会规范性建设不够,各群体透明度不够,各利益群体价值观念冲突严重。比如各社会群体在评价自己社会地位时总是习惯用自己短板和其他社会群体比较,由此激化了各社会群体的相对剥夺感,而缺乏自我发展自我激励的动力,不利于社会整体安定和进步。

(二)管理主体单一,社会组织参与严重不足

中国社会管理系统是由强有力的政府和弱社会所组成的。有许多应当由社会承担的社会职能被政府所垄断和全权管理。政府不仅是社会权力的中心,而且通过掌控大部分社会权利成为一个垄断所有普遍社会资源的无限责任政府。这种粗放的管理方式主要是依靠行政干预和经济处罚的手段,忽视了通过社会组织和公众的角色以及其他社会力量参与公共事务的管理作用。虽然在某些特定的时期有利于集中人力、财力、物力去做集中统一的事情,但社会组织自身发育不全,人们容易对政府产生依赖。这不仅使政府不堪重负,而且削弱了社会组织创新能力。在社会结构转型时期,单一的社会管理主体无法应对复杂的社会矛盾,社会急需培育和发展多元化的管理主体[3]。

(三)追求显性政绩,社会事业发展缓慢

长期以来形成一种追求显性政绩的价值观,政府及政府官员偏好城市改造之类的形象工程,对与民生息息相关的基础教育、公共卫生、文化公益等社会事业投入不足的问题则视而不见[4]。比如:户籍制度限制,农村小孩进城上学门槛很高;患上了同样的疾病没钱的治不了,有钱的能治好;财政薪酬补贴统发后在有的文化公益事业单位到不了位等,这些现象都是有失社会公平的。而且,现在有一个思想认识误区,认为加强社会事业建设,就是给学校、医院、文化场馆等增加场所投入,而没有惠及到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教育医疗文化服务事业。这就说明,政府对发展社会事业的重视还不够,认识不足,能力不强。

(四)贫富差距悬殊,利益关系严重失范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经济飞快的发展,人民群众在共享经济成果中,分配不公、贫富悬殊拉大成为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社会矛盾的根源是利益的矛盾和冲突。民主机制欠缺使社会公正受到质疑,诱发和积累大量的人民内部利益矛盾;法制不健全,难以有效化解人民内部利益矛盾;价值观念多元化造成了认识混乱;社会不平等竞争导致各种利益矛盾。这是新旧体制转换中社会利益格局重大调整的必然反映。

(五)人口流动增加,产生巨大管理压力

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户籍制度的放松,为流动人口创造了必要的社会条件和宽松的经济环境。大量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流动人口庞大的规模,他们在为城市的经济发展补充力量、增加收入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给城市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带来压力,增加城市生活供应和基础设施的压力,增添计划生育工作的漏洞等一系列问题。然而当前对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工作不到位,社会违法活动侵犯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的事件时有发生。流动人口违法犯罪活动更是呈现很高的发生态势。必须探索流动人口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机制,保障他们的政治经济文化权益。

要根据派驻工作的特殊性制定专门的派驻工作回避条例和细则,保证派驻人财物的独立性、公平性与公正性。派驻工作中必须遵循的重要法则之一便是回避。派驻中的所有工作必须秉持回避法则,即对派驻人员、派驻地点进行定期或不定期随机更换,破除“派驻不走”形成的原单位原同事甚至原籍贯等所有可能影响监督功能发挥的因素,在公平、公开、公正原则下,真正使全覆盖、统一规范管理下的派驻机构发挥监督执纪问责“党鞭”功能。

二、我国社会结构稳态机制建设路径选择

(一)完善政府管理机制,转变政府职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敢于面对困难,敢于跋涉急流,思想不仅要有勇气突破障碍,并有勇气打破利益固化藩篱。第一,要提高政府质量,建立政府质量管理机制。各级政府要在党领导下,在法治轨道上开展工作,建立和实施质量管理体系,基于现代质量管理的理念和基本原则,使各项工作法制化、科学化、制度化、从而更加有效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增强人民对政府管理工作质量的满意度。第二,建立一个以公共服务作为政府绩效评估体系的取向和行政问责机制。目前,GDP是考核干部政绩的主要指标,从而造成了只顾GDP增长、忽视社会发展与公共服务的状况,干部政绩数字的水分很大;因而要改革干部政绩考核和责任系统、失业、社会保障、生态环境、教育卫生等社会发展指标成为考核政府绩效的标准。政府应该把绩效评估和转变政府职能结合起来;提高政府绩效评估的规范化程度;逐步建立多重政府绩效评估体制;要使用科学和合理的评估技术和方法。比如一些地方政府积极探索公民社会参与政府绩效评估的方式,拓宽公民与政府部门和公务员考评服务对象的通道。第三,建立科学的行政责任机制,行政机关依法追究政府和官员玩忽职守的公共服务职能。

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确定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建立行政机关内部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明确追责主体、追责范围、追责方式。对决策严重失误或依法应及时做出决策但久拖不决造成重大损失、恶劣影响的,实行终身责任追究,严格追究行政首长、负有责任的其他领导人员和相关责任人员的政治、道德、法律责任[5]。

第四,实行行政会议公开制度。我们需要建立政府决策项目预测和重大事项的社会公共系统,在建立和完善这一政策的基础上,完善社会参与听证制度,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信息披露作用,发挥法律保护信息披露的新闻媒体作用,通过立法防止虚假新闻和隐藏真实情况。

第五,完善行政审批制度,建立政府微观规制体系。行政审批的原则必须遵循平等的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原则,政府审批必须对各种经济要素审批对所有公民实现统一标准。建立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在竞争领域,减少行政审批的干预,增加社会投资,投资建设的主体不能仅限于国家。政府微观经济管理要由指令性管理转变为禁令性管理,即政府规定什么不能做,此外的空间留给人自主选择。

第六,建立电子政府的内网平台和外网平台共同服务管理机制[6]。建立与完善核心政务信息系统、社会保障等电子政务业务系统;建立人口数据库、建设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积极推进政府公共服务网络化,重点建设好各级政府综合门户网站,网上处理行政审批、社会保障、教育、文化、环保、信息服务等公共服务。

(二)建立利益协调机制,维护社会秩序稳定

第一,完善利益诉求表达机制。我国现存公众利益诉求表达基本制度有很多,比如单位的领导干部制度,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联系群众的制度,信访制度、信息公开、听证制度等,各级各部门在实践中应贯彻落实国家政策要求,充分发挥其作用。

第二,完善利益资源分配机制。目前,不同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和贫富差距太大,严重阻碍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实现。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体现。因此,我们要本着实现共同富裕的精神,完善分配制度,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占的比例,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所占的比例,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保障机制,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加强税收调整,创造平等机会,纠正收入分配的顺序。

第三,完善利益行为约束机制。充分发挥法律和道德利益的需求和行为。一方面,加强法制建设,规范社会和经济秩序,规范利益主体及其行为,坚决打击和取缔各种非法收入,引导人们通过合法手段获得社会利益,实现社会财富分配的公平和正义。另一方面,从道德方面加强教育和宣传,建立道德补偿机制、道德储蓄机制、诚信管理机制等,有力抵制市场经济带来的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负面影响。

第四,完善利益矛盾调处机制。一是建立早期预警制度。预防社会矛盾和避免社会冲突。加强党和政府的沟通和群众收集民意,准确把握社会利益矛盾的表现和发展趋势,尽可能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二是采取协商和调节的处理方式。倡导各方的利益谈判对话机制,理性地解决利益冲突;以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多种方式结合。以不同的方式解决不同的冲突调解。三是加强心理健康疏导。人的能力是有大小的,身份的提高、财富的积累与自己的能力是正相关的;官员和百姓、富人和穷人是比较而来的,二者互相依存;人们应当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财富、荣誉和困难,自觉规范自己的利益动机,自觉调整利益诉求;官员和富人要主动考虑社会民众的心理承受能力,明确自身在消除仇富仇官心理过程中的关键作用,自觉地打造自身良好形象。

(三)完善协同参与机制,创新社会治理结构

首先,完善政府主导社会管理的机制。在我国计划经济时期,在很长一段时间政府管理是最重要的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的唯一的方法。属于典型的大政府状态,政府以全能的姿态成为社会管理的唯一主体政府,对所有社会问题采取全包的态度,但实际政府并非全能的也根本不可能解决全部的社会问题,很多情况下存在失位、缺位现象,然而,我们应该辩证地对待政府管理的社会地位,这种情况并不是因为政府管理的失败,社会管理离不开政府的主导地位。相比之下,政府具有其他组织没有的管理优势和主导地位。

其次,完善社会组织的协同管理机制[7]。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模式作为政府和人民的联系桥梁,是维护稳定的安全阀,是转变政府职能的载体,是最直接的搜索和发布形式的社会支持。一方面,在政府和市场失灵的时候,各类社会组织弥补政府和市场无力顾及的空间,担负起自己社会责任,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问题。另一方面,在传统的政府管理机制中,政府直接面对社会和民众,经常从事细致和琐碎的社会管理活动;使政府陷入各种琐碎社会问题之中,影响了办事效率,还容易使部分群众产生与政府不满的情绪。由社会承担细致琐碎的社会工作可以使政府注重宏观管理,做好长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研究和开发,提高决策的质量和提高政府社会管理的效率,实现改革“小政府,大社会”的管理目标。社会组织要发挥政府和公众之间的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各类社会组织可以深入民间访问群众广泛,了解民意,关注民间人、社会团体,不同的个人表达观点和利益反馈机制。从政府、政府决策的人员素质、政府决策和服务下手,受到更多人欢迎,使人们自愿遵守社会政策法律法规,从而减少政府之间的矛盾,协调不同群体和个人之间的冲突,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培育发挥城乡基层自治组织和社团、社会中介组织、行业组织等各类社会组织协同政府进行社会管理的作用,是整合社会管理资源、真正实行从管理到治理的题中之义。

再次,建立和完善公众深度参与的社会管理机制。公众是社会管理的最基本单位,社会事务基本上是社会每个人之间的各种关系。在现代民主社会,政府存在的合法性取决于公众的认可和参与。现代公民具有前所未有参与公共事务能力的人群,他们的地位应该有过去被动接受管理的消极参与者转变为积极主动参与社会政策指定的主体。目前,一些地方政府开始意识到公众参与的重要性,开始吸收公众参与社会管理,但总的来说,全国政府对公众参与社会管理重要性认识还不够,受传统强政府弱社会管理体制,公民政治参与意识、缺乏法律知识文化水平、培养社会结构管理参与远远不够,这些问题都制约了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要在民间开展公民教育,普及公民参与民主政治的积极性,培育更多的非政府组织提供公民参与民主政治的载体和平台,建立国家和基层民主参与制度,健全公众参与的制度体系。

(四)完善流动人口管理和保障机制,促进社会和谐安定

当前中国城市大量流动人口的原因是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新旧两种社会保障体系接轨方式存在的政策盲点是关键因素。目前社会保障体系在很大程度上仍要考政府财政支持。各地普遍实行的是社保缴费三三制,即政府财政、企业和个人各承担三分之一。尽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推进流动人口管理的必要工作之一。

一是建立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的经费保障机制。落实专门工作力量,落实各部门工作责任,将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经费列入政府财政预算,确保流动人口管理工作顺利进行。

二是建立流动人口分类-协同管理机制。遵循“以房管人”“以证管人”“以业管人”的工作思路,创新流动人口管理机制模式,针对以往流动人口分散、管理者信息不能共享的问题,建立既有分类管理又有各部门协同的管理机制。

三是建立动态管理机制。明确业主、中介、用工单位对流动人口的协管责任,不断完善流动人口信息,对人口的流动轨迹和活动动态及时更新,提高服务和管理效能。

四是建立关怀式管理服务机制。公平对待、合理引导、从管理走向服务。一方面,完善各项人口政策的规范性、科学性,改善流动人口的生活、工作、学习条件,建立切实可行的流动人口社会保障制度,解决流动人口就医难、子女入学难等问题,让他们平等享受各种社会权利。另一方面,要有效控制流动人口的违法犯罪行为,同时也要对侵害流动人口权益的违法犯罪分子做到不姑息、不纵容,维护地区的稳定,建造安定、和谐的区域环境。

五是加强流动人口的法制维权机制建设。强化维权服务理念,提升维护流动人口合法权益的能力和水平;强化依法管理理念,提升流动人口综合管理水平;强化素质教育理念,组织学法活动,提高流动人口整体素质。通过定期组织对流动人口的法制教育,普及宣传法律知识,提高其法律维权意识。

[1]李拓.新时期中国阶级阶层结构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38.

[2]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结构[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258.

[3]许欣欣.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与流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322.

[4]郑杭生,李路路.社会结构与社会和谐[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3):44.

[5]李路路.社会结构阶层化和利益关系市场化——中国社会管理面临的新挑战[J].社会学研究,2012(3):23.

[6]陆学艺.城乡一体化的社会结构分析与实现路径[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53.

[7]余乃忠.社会管理模式检讨与“适切”原则——基于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的亚稳态现状[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 2012(1):46.

Mechanism and Ways for the Adjustment and Optimization of China's Current Social Structure

ZHANG Cheng-an,LIU Lu,SHI Xiao-qian
(Social Management Innovation Research Center of Hunan Province,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Changsha,Hunan 410114,China)

Since the start of reform and opening-up,China has obtained his unprecedented leaping development,but his social structure obviously lagged behind the economic structure.Various problems and contradictions have gradually emerged in the field of social management,and social structure has almost presented sub-stable characteristics. The core of today's social construction lies in innovating the mechanism of social management and in optimizing the social structure.

late-model urbanization;stability;social structure

D61

A

1672-934X(2015)05-0072-05

10.16573/j.cnki.1672-934x.2015.05.012

2015-07-29

国家社科基金(14BSH063);湖南省科技厅软科学重点课题(2014ZK2053);湖南省研究生创新项目(CX2015B377);湖南省大学生创新项目(2015-122);湖南省社会治理创新研究中心项目(2015ZXA01)阶段性成果

张承安(1966—),男,湖南安乡人,教授,主要从事和谐社会、社会治理等研究;

刘 璐(1990—),女,长沙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

猜你喜欢

流动人口政府管理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知法犯法的政府副秘书长
数说流动人口
数说流动人口
流动人口二孩可在居住地登记
依靠政府,我们才能有所作为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
政府手里有三种工具
人本管理在我国国企中的应用
给流动人口更多关注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