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科技哲学”取代“自然科技哲学”是新时代的呼唤
——陈文化教授学术访谈录
2015-11-25陈文化易显飞
陈文化,易显飞
(1.中南大学,湖南长沙 410000;2.长沙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长沙 410004)
“全面科技哲学”取代“自然科技哲学”是新时代的呼唤
——陈文化教授学术访谈录
陈文化1,易显飞2
(1.中南大学,湖南长沙 410000;2.长沙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长沙 410004)
目前现存的科技哲学更多地只是其中的一个门类——自然科技哲学,马克思的“全面发展”理论是“全面科技哲学”取代“自然科技哲学”的理论基础。全面科学技术哲学的研究对象、学科实质、门类构成和研究内容等方面,与传统的自然科技哲学均有较大的区别。根据马克思的“全面发展”理论,科技观可概括为三个方面,即横向活动中的自然科技、人文科技、社会科技“三者同时存在”与同时变化;纵向过程中的“全面科学、技术、技术创新、生产生活、社会变革和人的发展”由“人通过人的劳动”形成一个反馈圆环,以及科学整体发展的“动—静—动”的无限序列,也由此而提出“全面科技哲学纵横向发展平台”。自然科技哲学是工业社会的产物,而“全面科技哲学”是新世纪、新时代的必然要求。“全面科技哲学”取代自然科技哲学对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与中国风格的科技哲学亦将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全面发展”理论;全面科技哲学;自然科技哲学;自然辩证法
受访者:陈文化(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技术哲学专业委员会主任,湖南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简称“陈”)
访谈者:易显飞(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在站博士后,长沙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简称“易”)
易:陈老师,您好。说到科学技术哲学在中国的发展,让我们先从其中的技术哲学发展谈起。关于技术哲学在中国的发展阶段,陈凡等[1]认为可划分为建国后30年和改革开放后30年这两个阶段。赵建军[2]认为可划分为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前的翻译介绍起步、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研究热潮、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技术哲学研究中心形成三个阶段。王续琨等[3]依据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检索结果,将1980年至2009年期间技术哲学元研究划分为缓慢起步期、蓄势待发期和加速发展期三个阶段。您如何看待他们对技术哲学在中国发展轨迹的划分?
陈:关于我国技术哲学发展阶段的三种划分确有重要的借鉴和参考价值。我于2005年7月在一次全国技术哲学的学术研讨会上提出“全面技术哲学”,并将新中国技术哲学研究的发展轨迹划分为“自然技术哲学研究阶段(20世纪50年代—2000年)”和“全面技术哲学研究的初创阶段(2000年以后)”[4](P355-363)。显然,上述的三种划分,基本上是对我国自然技术哲学发展轨迹的研究结果。其实,国际上的技术哲学研究也大致如此。1877年德国学者E·卡普《技术哲学纲要》的出版,开创了现代西方自然技术哲学时代,一直到今天,西方的科学技术哲学仍然局限于自然领域。美国技术哲学家C·米切姆曾经提出过“工程学的技术哲学”“人文主义技术哲学”“社会科学的技术哲学”三个“分支”或三个“传统”,但它只是研究自然技术的三个视角。国外有学者认为科学哲学“具有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科交叉的性质”,我国的《自然辩证法概论》将自然辩证法定位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学科”,这显然只是就学科性质而言的。
我们顺应时代发展趋势,于2004—2008年间多次提出并阐述“全面科技哲学”的主张,并就全面科学技术哲学的研究对象、学科实质、门类构成和研究内容等重大问题,展开了具体、深入的探讨。我们认为这一努力有望引起科学技术哲学研究领域的一场革命,并开创“全面科技哲学”的新时代。
易:您在国内首次提出“全面科学技术哲学”这一概念并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您认为其有望开启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的新时代,并可望引领一场科学技术哲学研究领域的新革命。那么,您可否谈一谈提出“全面科学技术哲学”的客观依据和理论基础问题。
陈:我是根据马克思的“全面发展”理论提出“全面科技哲学”的。这个理论是建立在“三个世界”“同时存在着”这一论点的基础之上的。我们知道,马克思在《雇佣劳动与资本》《费尔巴哈》《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等论著中指出:“人们在生产中不仅仅同自然界发生关系。他们如果不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共同活动和互相交换其活动,便不能进行生产。为了进行生产,人们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关系,才会有生产。”[5](P362)“从历史的最初时期起,从第一批人出现时,三者就同时存在着,而且就是现在也还在历史上起着作用。”[5](P34)“在社会主义的人看来,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的生成过程,所以,关于它自身的诞生、关于它的产生过程,它有直观的、无可辩驳的证明。”[6]因此,“整个世界”是自然界、人文界、社会界由“人通过人的劳动”发生交互作用形成为一个整体的。这就是马克思的“三个世界”论。而且,“从第一批人出现时”的社会活动就是“三者同时存在”和同时变化的过程和结果。因此,“这些个人产生的观念,是关于他们同自然界的关系,或者是关于他们之间的关系,或者是关于他们自己的肉体组织的观念。”[5](P30)即自然科学技术、社会科学技术、人文科学技术或“关于人本身的科学”技术。这就是马克思按照“三个世界”进行科学技术分类的客观原则。
关于“全面发展”理论,根据马克思的阐述,我概括为同时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整合效应[4](P309-321)。
首先,横向活动中的“三者同时存在”与同时变化发展。
在人所从事的每一个现实活动中,人同自然的关系即自然科技(做事)、人同自身的关系即人文科技(做人)、人同人的关系即社会科技(处世)“三者同时存在”并同时变化,其结果是“三者”相互作用的整合效应(见图1)。
如图1所示,活动中的“做事”“做人”“处世”三者是不可分割的,如同自然科技、人文科技、社会科技“三者同时存在”一样。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批评圣麦克斯“关于唯一的自然科学的狂言是多么荒诞的胡说”,“因为在他那里……世界立刻就变成了自然。”马克思又重申了“三个世界”是科学技术分为三大门类的客观依据。所以,所谓“唯一的”自然科技哲学也是“荒诞的胡说”。
图1 现实活动中“三者”融为一体的示意图
其次,纵向过程中“不同环节”形成一个反馈圆环并协调发展。
马克思指出,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构成一个总体的各个环节、一个统一体内部的差别。生产既支配着生产的对立规定上的自身,也支配着其他要素……一定的生产决定一定的消费、分配、交换和这些不同要素相互间的一定关系……最后,消费的需要决定着生产。不同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每一个有机体都是这样。”[7](P102)关于科学、技术、技术创新、生产生活、社会变革之间的一体化问题,马克思、恩格斯亦有详细论述(见图2)[4](P331-335)。
马克思指出,一切发展,不管其内容如何,都可以看作一系列不同的发展阶段,它们以一个否定另一个的方式彼此联系着[5](P169)。如图2所示,科学技术在纵向发展中的“各个环节”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反馈圆环。正如复杂性理论也指出,反馈圆环“与直线性因果性原则决裂:原因作用于结果,结果也作用于原因,如同在一个供暖系统里恒温调节锅炉的工作。”“这是一个生生不息的圆环,在其中产物和结果本身又产生和引起产生它们的东西。”[8]其实,恩格斯早在1890年就指出,缺少对辩证法认识的“他们总是只在这里看到原因,在那里看到结果。他们从来看不到:这是一种空洞的抽象,这种形而上学的两级对立在现实世界中只是在危机时期时才有,整个伟大的发展过程是在相互作用的形式中进行的。”[9]
图2 全面科学的发展平台示意图
再次,“世代更替”中的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在《费尔巴哈》一文中指出:“历史不外是各个世代的依次更替。每一代都利用以前各代遗留下来的材料、资金和生产力,由于这个缘故,每一代一方面在完全改变了的条件下继续从事先辈的活动,另一方面又通过完全改变了的活动来改变旧的条件。”[5](P51)这些重要的思想突出了人的主体性,这与联合国环发员会于1987年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基本上是一致的。显然,科学技术的发展就是在承继基础上的创造与创造指导下的继承相统一的“世代更替”的历史过程。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科学的发展是同前一代遗留下来的知识量成比例,因此,在最普通的情况下,科学也是按几何级数发展的。”因此,从“持续发展”到“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发展观的一次根本性变革。
最后,马克思的“全面发展”就是指全时空、全方位的发展。
马克思的“全面发展”理论,内容极其丰富,我将其概括为“三维立体网络结构”的整合效应,如图3所示。横向活动与纵向过程由“人通过人的劳动”发生交互作用形成为一个发展平台。“世代更替”实际上是不同世代的发展平台的“依次更替”,从而形成三维立体网络结构的整合效应。我基于“全面发展”理论提出的“全面科技哲学”,亦是三维立体网络结构的整合效应。这样就直接涉及到科技哲学的研究对象、学科内涵或本质、门类构成和研究内容等重大问题。
图3 “全面发展”的三维立体网络结构图
易:您关于“全面科学技术哲学”的三维图式涉及到了科学技术哲学的研究对象、学科内涵等重大问题。实际上,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那么您所提出的“全面科学技术哲学”的研究对象与以往科技哲学的研究对象有何不同呢?
陈:这个问题,可先从科技哲学中的技术哲学说起。关于技术哲学的研究对象问题,国外几位知名的技术哲学家如德绍尔、芒福德、奥特伽等曾提出过“是人类技术活动”“是人和技术的关系”。但这些主张并没有引起人们太多的关注。而目前的科技哲学,仍然是“科学的哲学”“技术的哲学”“科学技术的哲学”。如国外学者认为“科学哲学是理解、研究科学的哲学学科”,即“philosophy of science”或“philosophy of sciences understanding”。国内亦称“科技哲学为科学技术的哲学”“关于科学技术的哲学反思”,或者认为“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和自然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的哲学学科”,并将它不恰当地视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关于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早在1877年就明确定为一本“关于自然哲学的著作”,而且,国外有学者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自然辩证法,而是历史实践的辩证法”,怎么能将自然辩证法视为科技哲学学科呢?
科学技术哲学的研究对象不是科学技术本身,既不是所谓的“科学技术的哲学”,特别是将自然界、自然科学技术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等外在于人的客观存在当作科技哲学的研究对象,这一观点直接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即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和对对象要“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不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等重要思想。关于哲学的研究对象问题,我国的哲学改革已经做出了表率。我们知道,我国的哲学长期以来被定义为“关于整个世界(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基本观点的体系”,直到世纪之交才变革为“关于世界观的理论”,即将其研究对象变革为“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即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正如知名哲学家孙正聿指出的,“作为哲学的‘世界观理论’,它不是直接地断言‘世界’的理论,而是‘揭示’和‘反思’思维把握和解释世界的‘矛盾’的理论,是推进人对自己与世界的相互关系的理解和协调的理论。”[10]然而,时至今日的科技哲学还被定义为“科学技术的哲学”或者将“科学技术哲学(自然辩证法)”定义为“关于自然和自然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哲学学科,显然这是落后于时代发展的。
全面科学技术哲学是关于人与全面科学技术之关系即全面科技观的理论。长期以来,我国很少提及马克思主义的全面科技观问题。自然辩证法界有学者认为:“马克思关于科学的思想只是一种萌芽状态的原生态,尚未展现出抽象统一的理论基础和清晰的体系结构轮廓”“用人文观点来看待科学在马克思著作中只是有所提及。”甚至还提出:“马克思是否有科学思想?”我认为这些观点并不符合马克思学说的实际。其实,马克思主义的全面科技观非常丰富、深刻和系统化。我根据马克思的“全面发展”理论将其科技观概括为三个方面,即横向活动中的自然科技、人文科技、社会科技“三者同时存在”与同时变化;纵向过程中的“全面科学、技术、技术创新、生产生活、社会变革和人的发展”由“人通过人的劳动”形成一个反馈圆环,以及科学整体发展的“动—静—动”的无限序列。正基于此,我提出“全面科技哲学纵横向发展平台”[4](P342-348)。如图4所示,科学技术哲学在纵向发展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由“人通过人的劳动”形成的反馈圆环,就是科学创新、技术创新驱动“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而科学创新、技术创新就是科技哲学的研究内容——科学技术认识论。
易:以上您通过“全面科技哲学纵横向结构示意图”展示了“全面科学技术哲学”的研究对象。如何理解、认识与把握这些研究对象则涉及到了科技哲学的认识论问题。那么,您认为如何构建“全面科学技术哲学”的认识论呢?
陈: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不仅我国的科技哲学,而且我国的哲学认识论、自然认识论、社会认识论都只有科学认识论,将技术认识论排斥在外。如《自然辩证法概论》及其2014年出版的《教学大纲》认为:“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是人类通过实践认识世界,技术是改造世界”“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科学是人对自然的认识与解释……技术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科学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技术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自然辩证法界普遍地认为“科学哲学是科学认识论,而技术哲学则是自然改造论”。我们知道,马克思曾经认为自然“科学是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自然“技术是人对自然界的能动关系”或“活动关系”,而工业或物质生产“是人对自然界的实践关系”,但他从未提出什么科学、技术“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更没有什么“技术是改造世界”。而且“能动关系”或“活动方式”不同于“实践关系”或者“活动”本身。这一说法。其实,西方科学技术哲学家,如加拿大的M·邦格和美国的J·皮特都强调技术认识论,并将其视为“技术哲学的研究重点”或“技术哲学的基础”。然而,我国学界大都将技术定格为“改造世界”,将技术哲学定位于“自然改造论”。
图4 全面科技哲学纵横向结构示意图
根据马克思提出的“全部认识论”即一个思维的逻辑运动包括两条方向相反的“道路”:“在第一条道路上,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在第二条道路上,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7](P103)关于“具体的再现”,马克思接着指出:“后一种显然是科学上正确的方法。具体之所以具体,因为它是许多规定的综合,因而是多样性的统一。因此它在思维中表现为综合的过程,表现为结果,而不是表现为起点,虽然它是现实中的起点,因而也是直观和表现的起点。”“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式,只是思维用来掌握具体并把它当作一个精神上的具体再现出来的方式。但绝不是具体本身的产生过程。”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文中对“具体的再现”明确注释道:“当有机化学开始把它们(指‘动植物体内所产生的化学物质’—引者注)制造出来时,‘自在之物’就变成‘为我之物’,从而证明我们对这一过程的理解是正确的。”列宁在《哲学笔记》中指出:“‘自在之物’向‘为我之物’的……这种转化也就是认识。”他还在《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中摘引黑格尔“人在自己的实践中、在技术中检验这些反映的正确性并运用它们,从而就接近客观真理”的话旁边加注“人从主观的观念,经过实践(和技术),走向客观真理。”这就表明列宁同意“技术实践检验技术认识的正确性”的论断,也就是通过技术实践来检验“具体再现”即“变成‘为我之物’”的正确性。因此,马克思主义的“全部认识论”包括科学认识和技术认识“两条方向相反的道路”,而且,通过技术实践,检验技术认识的正确性我认为这就是现在称谓的技术创新。因为国内外许多学者认为:技术创新指科技成果的首次应用或首次转化,亦即“为我之物”开始制造出来(具体再现)又“绝不是具体本身的产生过程”(即批量生产的产品)。显然,“开始制造出来”或“首次转化”在马克思主义“全部认识论”中既是“思维中的结果”,又是“现实中的起点”。“思维中的结果”表明科技创新是科学技术认识的完成环节,而“现实中的起点”表明创新成果的广泛推广应用(见图5)。
图5 马克思主义的“全部认识论”与改造世界的关系示意图
在图5所示的具体认识过程中,我将马克思的“完整的表象”—“抽象的规定”—“思维中的具体再现”三段式改为四段式,即加了一个“观念模型”指将“抽象的规定”(“观念存在”,如科学发现或科学理论)转换为具体模型(如技术发明或方针、政策、计划、方案等),更加形象地表述认识过程的“两条思维逻辑运动方向相反的道路”。图5中的“反馈”表明“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易:以上您不仅谈到了“全面科学技术哲学”研究对象的不同特质,还谈到了其认识论问题。接下来,您可否谈一谈“全面科学技术哲学”的研究内容和其研究门类的划分问题。
陈:如前所述,根据马克思的“三个世界”论,我将科学技术分为三大门类,科学技术哲学也就相应地分为自然科技哲学、人文科技哲学、社会科技哲学,并且由“人通过人的劳动”融为一体。然而,目前的科技哲学更多地只是其中的一个门类——自然科技哲学,显然是“世界即自然”世界观的产物。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哲学)要研究自然科学辩证法或自然科学认识论(因为列宁在《哲学笔记》中认为,“逻辑、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同一个东西”),而我国目前部分《自然辩证法概论》教材及其“教学大纲”只有“科学技术方法论”,摒弃了自然科学技术认识论,这样的“自然辩证法”还不能称之为自然科学技术哲学。
因此,我国的科技哲学的改革任重而道远,除了前述的之外,还要从与科技认识论有关的研究内容入手(见图6)[4](P379-383)。
图6 科学技术哲学的研究内容构成示意图
如图6所示,科学技术哲学是关于科技观的理论,犹如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一样。然而,目前的自然辩证法界却有人主张用“科学技术学”取代科学技术哲学。如《科学技术学导论(自然辩证法概论)》一文中认为:自然“科学技术学是对自然科学技术本身的可靠性、可行性和进步标准以及科学技术对政治、经济、军事、哲学、宗教、法律、文化等各种社会生活影响的研究。”此观点看到了目前存在的所谓“科学哲学是科学的哲学”“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自然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的哲学学科”的问题,但是用自然科学技术学来取代现在的“科学技术哲学”又犯了同样的错误。因为,研究“科学技术本身的可靠性、可行性”等等问题与“科学的哲学”都不是本来意义上的科技哲学,因为后者是研究人与科学技术之间的关系问题,而不是科学技术本身。
易:陈老师,您系统地谈了关于科学技术哲学研究及其改革中的个人观点,您认为您所提出的“全面科学技术哲学”将会对学界甚至社会产生何种影响?
陈:我认为,作为一个学者,公开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引起争论或讨论是正常的、必要的。“全面科技哲学”取代自然科技哲学或自然辩证法学科将会引起一场革命,并且这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哲学将会引领全球的科技哲学迈向全面科技哲学的新时代,犹如德国的E·卡普开创自然技术哲学时代一样。因为在我国和世界范围内需要厘清一些重大问题,诸如何谓科技哲学、科学技术的本质、科技哲学的研究对象及其研究内容等等,而其中的每一个问题的研究和解决都直接涉及到“活动中的世界”(即自然界、人文界、社会界由“人通过人的劳动”形成的“整个世界”),决不是有人主张的“世界即自然”“自然科技独自能够解决人类面临的所有难题”。其实,自然科技哲学是工业社会的产物,而“全面科技哲学”是新世纪、新时代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中国已经迈向“全面发展”新时期,我国的科技哲学工作者应该顺势开创“全面科技哲学”时代,这是伟大的中国人民为世界再创辉煌应尽的历史责任。这是一次极好的机遇,希望学者们好好地把握,我们共同努力,为人类作出贡献。
谢谢您的访谈。如有不妥,请您和学界同仁批评指正。
[1]陈凡,陈佳.中国当代技术哲学的回顾与展望[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9(10):56-62.
[2]赵建军.技术哲学的历史演进及其在中国的发展[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2):11-17.
[3]王续琨,常东旭,冯茹.技术哲学元研究在中国的展开径迹——基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统计描述[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82-86,100.
[4]陈文化.陈文化全面科技哲学文集[C].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12.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6]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88.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8][法]埃德加·莫兰.复杂性理论与教育问题[M].陈一壮,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80-181.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486-487.
[10]孙正聿.怎样理解作为世界观理论的哲学[J].哲学研究,2001(1):3-9.
New Age's Call for the Replacement of Philosophy of Comprehensiv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ver Philosophy of Na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 Academic Interview with Professor Chen Wenhua
CHEN Wen-hua1,YI Xian-fei2
(1.Central South University,Changsha,Hunan 410000,China; 2.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Changsha,Hunan 410114,China)
The extant philosoph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s more simply one category of it:philosophy of na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PNST).Marx's Integrated Development theory is the theoretical base for the replacement of philosophy of comprehensive science and technology(PCST)over PNST.The former is comparatively quite different from the latter in research target,discipline essence,category constitution and research content,etc..According to Marx's Integrated Development theory,the view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an be generalized into three aspects:transversely the co-existence and co-change of na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humanist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and soci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longitudinally the development of comprehensive science,technology,technological in-novation,production and living,social reform and human has formed a feedback circle through labor practice;and the unlimited sequence of"move-tranquilness-move"of the overall scientific development in human society.Thus he put forward the concept of development platform of PCST in transverse and longitudinal direction.PNST is the byproduct of industrial society.Nevertheless,PCST is the inevitable result of the new era.The replacement of PCST over PNST would also promote the formation of philosoph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Chinese styles.
Integrated Development theory;philosophy of comprehensive science and technology(PCST);philosophy of na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PNST);dialectics of nature
N031
A
1672-934X(2015)05-0005-08
10.16573/j.cnki.1672-934x.2015.05.001
2015-05-09
陈文化(1938—),男,湖北鹤峰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技术哲学研究;
易显飞(1974—),男,湖南醴陵人,教授,博士后,主要从事技术哲学、马克思主义与科技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