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践的社会特征及对虚拟实践的唯物主义价值

2015-02-22周学政

关键词:虚拟空间唯物主义主观

周学政

(北京体育大学,北京 100084)

实践的社会特征及对虚拟实践的唯物主义价值

周学政

(北京体育大学,北京 100084)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观点,与亚里斯多德和实用主义的实践观不同,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进行的有目的地改造自然和社会的活动。实践应该是不负载任何价值的社会活动,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结合。虚拟实践作为一种新的实践方式,虽然带来了很多问题,但是仍然可以从主观性与客观性两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马克思主义关于实践的社会特征的分析为解构虚拟实践提供了价值导向。虚拟实践的唯物主义价值在于其是改造世界观的重要途径,也是改造社会的重要方式之一,对当前虚拟空间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实践;价值;主观性与客观性;虚拟实践;唯物主义

一、引言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实践是人类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自然的活动。在这种活动中人类按照自己的意愿展开对自然的斗争,并使得社会、自然符合人的愿望。实践是与社会活动紧密相连的,没有社会活动就没有实践。社会的主体是人,人的活动必然是社会性质的活动。但是如果我们仔细分析又可以看到,实践与社会活动还是有着一定的差别的。实践所表现的内容和性质与社会活动是不一样的,长期以来人们对二者的关系没有进行一个比较明确的区分,认为所有的社会活动都可以归到实践中。但是是否真的如此呢?我们认为,实践只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活动的一种,它是人类特有的,具有主观性与客观性相结合的特征,即便是虚拟实践也是如此。

二、三种实践观的比较分析

什么是实践?《现代汉语词典》的定义为,“实践:人们改造自然和社会的有意识的活动,实践出真知。”[1]这是一个典型的马克思主义的定义,在这个定义中,实践被赋予了人类认识世界之源的意义。一切知识和一切认识都来源于实践,不是从实践中得到的东西就不是真实的,不经过实践检验的东西就不是“真理”。只有那些和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才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源头。实践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无论是自然和社会都是被改造的对象。

亚里斯多德认为,实践活动指的是专门的一种理论生活方式,既不是生物学或宇宙学意义上的创造活动,也不是单一的行为或活动,更不是生物的本能活动,而是一个正确的行为即一个完全圆满自足的自身构成目的的活动[2]。他认为实践是人为了自身目的而进行的思考活动,这种活动的形式是人的一种思想行为,人如果不是为了使自己有良好的德行而进行的活动就不是实践。只有那些为了改正自己的缺点获得良好的德行的思维活动才称得上是实践。与其相似,康德也是从思想的角度出发,来论证实践是一种以思维的形式存在的活动。

从自然主义的人性观出发,功利主义的实践观认为,实践是人们为了追求外在的物资利益和感官刺激而进行的活动。在这里人和自然界的其他动物一样,都是为了用最小的代价实现最大的收获,完全不会顾及社会道德和伦理的约束。他们把人的一切活动都归结为为满足个人的私欲,一切以追求个人利益和幸福为原则的外在的物资活动[2]。这种观点完全抛弃了人的社会性本质,把人的活动等同于动物的生存本能,没有把握住人的任何活动其实都是社会性的活动,不可能存在绝对的无意义的活动,人虽然为了生存而与自然和他人斗争,但是这种斗争并不是你死我活的斗争,作为社会存在物的人不可能不考虑与其一起构成社会的同为社会存在物的其他人的存在价值。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实践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途径,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得到人们对于世界的真实认识。人在实践中相互发生关系,从而完成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也通过这种方式使人组织起来成为社会。实践是和人的社会组织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人们通过各种方式组织起来,进行实践活动并取得预期的效果。这里并没有涉及到任何价值的判断,不附加任何的价值。但是根据亚里斯多德的认识实践是附加了价值因素在里面的,它体现着人们对善的追求,只有那些能够使人有良好德行的思考活动才是实践。即便是自然主义的看法,也是从人与自然的相和谐及其同一性上看实践,没有完全抛弃价值判断——至少内部隐含着人作为自然存在物为了生存而做出的价值判断。那么,“实践”到底是什么呢?是一种对善的追求?还是利益最大化的努力?亦或改造自然的活动?

三、实践的社会特征

通过对上面三种实践观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问题的焦点在于实践是否附加有价值的因素?实践是属于物质的社会活动还是属于(人内部的)思想活动?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无论是对善的追求还是利益最大化的努力都是一种为了自身的生存而做的活动。它们的出发点都是以活动者本身为出发点,不考虑人与自然的关系,不考虑人与人的关系。

根据亚里斯多德的观点,实践是一种心理的活动,体现的是人对真、善、美的追求,是一种内向型的思考在起作用,在这里必然会有价值的因素在里面。人对自己所做事情在自己内心深处进行自我评判,凡是认为对的都是可以使自己获得良好的德行的,反之则不是。这种评判的标准就是通过自我思考能否获得德行的提高。而根据自然主义的观点,人们对世界上的一切的追求都是超越了价值的,只有对利益的追求才是其中最重要的东西,这样导致的结果必然是忽略了价值因素的作用,但是在其内部却不能不隐含着一个对价值的判断,即如什么是我应该作的,什么是我不应该作的,如何才能得到最大的利益等这样的问题。在取得利益的过程中对于方式的选择其实内在地包含了一个隐含的价值判断在里面。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则完全抛弃了价值判断,认为实践就是人对自然、社会的改造,其中不涉及任何的价值因素。人们所做的对自然和社会的改造工作只要人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完全没有必要去顾及价值判断的因素。当然我们也看到在其他地方,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还是对价值判断做了一定的研究,认为人和自然的关系是需要协调的,人不能对自然无限制的索取,而应该追求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在这里,人的行为的价值判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只有和人类的存在能够相互和谐的那些行为才是人类应该选择的,而那些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行为则绝对不应该成为人类的选择。但是从细节上来看,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对于实践的观点是排除了价值因素的。这是因为:根据“实践是人类进行的有目的的改造自然和社会的活动”的定义,人类的“目的”是为了使得自然与社会适应人类的生存,为人类的发展创造一个好的条件,只要能够完成这个目标的活动就是人类应该可以采用的活动方式,而完全不用顾及自然和社会的承受能力。虽然后来有人在这方面针对此问题做了论述,认为恩格斯一直在强调自然和社会的发展一定要和人类社会的发展相适应,但是在这个定义中我们仍然没有看到那一点。

我们认为,实践作为一种人类特有的活动,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实践首先是人的活动。实践本质上是属于人的活动。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结合起来,没有这种结合也就不成其为社会。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过程中通过各种方式相互结合,来实现对自然的斗争,并在这种结合中实现人类自己的意愿。如果单个的人或者很少数的人,是很难完成对大自然的改造,更不用说要实现整个人类的理想。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类活动都是实践。人类除了对自然、社会的改造之外还有其自身不同于一般的动物的行为,尤其是人的感情行为,这种行为我们很难把它归结到实践里面去,因为它并不是人类直接为了改造自然或者社会而进行的活动,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追求。但是根据亚里斯多德的观点的推广,我们可以看到只要是对真、善、美的追求,都是一种实践活动。我们认为,如果把类似情感之类的活动也归为实践,多少有些牵强,内心的沉思并不能带来对自然的改造,也就无从谈实现人的理想,所以还是不要把这些东西作为实践,而仅仅作为一种人类所特有的不同于动物的活动就足够了。但是实践却一定是一种属于人所特有的活动。

第二,实践是主观与客观的结合。虽然我们说感情活动不是一种实践活动,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实践中不能没有主观的因素在里面。在这里我们把情感和主观分开来看,就能够很清楚地看出其中的区别。情感的活动里面包含的更多的是人对其自身之外的主体的一种思想感受,没有感受无从谈感情,这种思想感受体现着人对这个对象进行思考而产生的非理性的东西,很难把它理性化的进行分析判断。而主观的因素中则更多的是人在处理事务中所体现的由人在社会中受其影响而带来的那些部分。人的实践活动不可避免要受到其自身观念、背景等因素的影响,并且很大程度上是这些因素决定了人的行为。如果说完全排除感情因素是不可能的,但是感情只是主观的一个部分,还不是全部,作为人与外界的接触而产生的感受就是一种主观。这种主观只有付诸到客观中去才能成为一种客观存在的活动。另一方面,实践是一种客观存在,它体现的是人和自然、社会的关系,是人对需要发生作用的对象所做的行为、活动。它是一种客观的实在,而不仅仅是一个过程。体现在主观付诸客观的整个过程中。所以实践体现着主观与客观的两方面的结合,既有主观的因素在里面又有客观的因素在里面。它不只是一个客观的人对自然和社会的改造,还包含了人在活动的过程中的主观因素。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作为社会组成个体的人,并不是所有的活动都是实践,只有那些不包含价值判断,能够把主观外在的表现成客观而来的社会性的活动才是实践,对自身存在的沉思不能算做实践,因为它只是内在的思维,包含了太多的价值判断,却没有把这种沉思的结果转变成改变自身存在的一种现实活动。对利益最大化的追求也不能算为实践,因为它内含的价值判断里面没有考虑人作为一种社会存在物的属性,没有标明人与动物的区别。我们认为,实践不单纯是一种活动,首要的它是一种人所特有的活动,还是一种把主观的东西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四、虚拟实践的唯物主义价值

随着虚拟技术的发展,虚拟现实技术日益变的重要起来。通过这种技术可以实现的功能越来越多。虚拟实践的概念也被人们提了出来。有人认为虚拟实践虽然也在一定程度上给人们带来了很多的新东西,但是毕竟也带来了许多新问题,比如作为主体的人对客体的依赖性得到加强,人的主体地位受到更多的威胁,而人却不能尽快消除这些威胁[3]。在实践的层面上应该保持虚拟实践与现实实践之间必要的张力。既不能无视虚拟实践对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也不能过分沉溺于虚拟的世界之中。我们认为,虚拟社会同现实社会具有相类似的特征,完全可以用看待现实社会的某些观点来看待虚拟社会,虚拟的前提是信息化,而“世界的信息化展现的前提就是用客观的可观察量描述我们所生活的世界”[4]。当然由于其表现形式和内容的特殊性,在看待虚拟世界的时候在某些方法论方面要进行适当的改造来适应。

对于虚拟实践也可以从主观与客观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从主观上讲,虚拟实践的与境仍然是人,只不过这里的人已经退居到了世界幕布的后面,通过形式化的符号或者其他的媒介来与其他客体进行交流,不像现实世界一样在一个很明显的位置来进行种种活动。但是任何活动都是人的活动,无论其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背后进行这种活动的主体都是人,只要人进行这些活动就有主观的因素在里面起作用。

从客观的角度看,很多的虚拟实践一方面需要客观器物层面的支持。任何技术的实现都需要把它转变为可以为人们像在现实世界一样能够看的见摸的着的东西才能被人所体会,不能给人的感官带来确实感受的虚拟技术都不是真正的虚拟。而要实现这个功能在现在的技术水平下还都需要有客观的存在物来对它进行支持。另一方面无论虚拟如何先进它都是在一个客观的环境下进行的活动。作为虚拟空间活动的主体还是人,虽然有人也在技术上做出了虚拟主体,但是这种主体毕竟没有其社会性在里面,还不能算是社会存在物。每个参与虚拟空间的人都是生活在自己的现实世界里面的,这个环境是现实的客观存在,它可以通过一系列的途径影响人的实践活动。

当然很多现在无法实现的虚拟设想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还很难实现,但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科技的力量是无穷的,只要它在适当的时候把自身所具有的能量发挥出来,在现在看来是不可能实现的虚拟环境,在不远的未来能够实现也未必可知。但是,无论如何,参与这种实践的主体始终是人——具有社会性的人!根据唯物主义的观点,这种虚拟的世界仍然需要现实的物质基础来支持其存在。所以还是一种客观。因此虚拟实践还是具有主观与客观的双重特征,本质上也是人所特有的活动。

五、虚拟实践唯物主义价值的意义

虚拟实践作为一种实践方式,在当代社会中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从传统的观点来看,实践与社会应该是紧密相关的,而且实践的价值在于其改造社会的价值。虚拟实践作为改造社会的一种方式,其对于唯物主义和社会改造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首先,虚拟实践是改造世界观的重要途径。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的看法和认识,对人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世界观的正确与否决定了人们对外部世界的基本看法和态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需要树立唯物主义的观点。从本源上看,能否正确认识客观世界特别是社会环境,需要以唯物主义的观点为基础。虚拟世界虽然不是现实可以看到的世界,但其仍然是客观世界,具有唯物主义的客观性[5]。世界观随着人们的环境的改变而发生改变,但唯物主义的本质不会变。通过世界观使人们能够改造世界,也是虚拟实践的重要价值所在。

其次,虚拟实践是改造社会的重要方式之一。如前所述,改造世界既是世界观的重要价值所,同时对社会实践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在虚拟世界里面,虚拟世界同样作为客观存在的世界,也是需要以新的思路给予改造,并使其更加符合人类发展的规律和自然发展的规律。改造社会的途径虽然很多,但是虚拟世界的改造只有通过虚拟空间内的社会存在体来实现。在虚拟空间中的存在体从唯物主义的本质上看,与现实世界并没有不同。因此,虚拟实践对社会的改造同样重要。

第三,虚拟实践对当前虚拟空间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当前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不论是我国还是国外,虚拟空间的治理已经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6]。特别是虚拟空间内的各种反社会现象的存在。众多虚拟空间的存在体认为虚拟空间是超越于现实社会的[7]。但从唯物主义的角度看,虚拟空间并非是独立于现实社会的存在,而是作为现实社会存在的一部分而存在的。因此,对其治理同样适用于其物理实体所在的社会环境。从这个意义上说,虚拟实践的唯物主义特征决定了其依然对虚拟空间的治理具有指导作用。

六、结语

实践根据不同的理解有不同的解释,但是无论是从其是内部的因素在起作用还是它是由外部因素所决定的观点都失之偏颇。对自身存在的沉思由于没有转变为外在的客观改变世界的行动,不能算做实践;而为了生存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努力由于把人等同于动物,忽略了人存在的社会性,也不能算做一种实践的形式。只有从社会活动的客观性与主观性两个方面来分析实践的特征才能够正确理解什么是实践。

实践既然是人的活动,就应该有人的主观因素在里面,有主观性的内容。另一方面,实践也是一种客观的实在的活动,是由人们所进行的客观存在的活动,即便是虚拟实践也是有其客观性的一面的。虚拟实践的主客观二分体现了唯物主义在虚拟空间的存在,从这个意义上看,虚拟空间的实践也具有社会性。

虚拟实践的唯物主义价值在于其是改造世界观的重要途径,也是改造社会的重要方式之一。虚拟实践对当前虚拟空间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1145.

[2]穆艳杰.论三种人性观与三种实践观[J].长白学刊, 2002(3):46-50.

[3]赵建军,代峰,邬晓燕.虚拟实践中的主体性境遇[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2(5):44-47.

[4]曾国屏,李正风,段伟文,等.赛博空间的哲学探索[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24.

[5]何睿.虚拟生存中人的异化和主体性丧失[J].传播与版权,2015(1):133-135.

[6]何明升.虚拟社会治理的概念定位与核心议题[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6):5-12.

[7]白淑英.网络自由及其限制[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12-17.

Practice's Social Characteristics and Its Materialism Value to Virtual Practice

ZHOU Xue-zheng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Beijing 10084,China)

The practice view is one of Marx's crucial views,and it is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Aristotle and pragmatism. From the perspective view of Marxism,practice is man's purposeful activities to remake nature and society,which should be the social integrated activities between subjectivity and objectivity without any additional value.Though as a newly-emerged means virtual practice can be analyzed from both subjectivity and objectivity sides.Marxism's analysis concerning practice's social characteristics guides the deconstruction towards virtual practice,whose materialism value lies in remaking the world as well as the society as a crucial way,and which plays a guiding function for its management.

practice;value;subjectivity and objectivity;virtual practice;materialism

B0-0

A

1672-934X(2015)05-0057-05

10.16573/j.cnki.1672-934x.2015.05.009

2015-08-19

周学政(1976—),男,山东泰安人,副教授,哲学博士,经济学博士后,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体育产业、科技与社会、文化创意产业等研究。

猜你喜欢

虚拟空间唯物主义主观
唯物主义何以言“否定之否定”?——“否定之否定”的“前世”“今生”与“再生”
“美好生活”从主观愿望到执政理念的历史性提升
虚拟空间设计中的关键技术分析
加一点儿主观感受的调料
实践唯物主义不是方法
哲学唯物主义不必拥抱量子力学的多世界解释
“新唯物主义”与马克思哲学
主观评述构式“很+x”认知研究
网络经济对企业的影响分析
奇闻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