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战记忆的框架构建
——基于《人民日报》“抗日战争”的报道议题分析

2015-02-21张正昕

新闻研究导刊 2015年18期
关键词:国耻人民日报抗日战争

张正昕

(中央民族大学,北京 100081)

抗战记忆的框架构建
——基于《人民日报》“抗日战争”的报道议题分析

张正昕

(中央民族大学,北京 100081)

本文试图通过分析2009~2014年《人民日报》“抗日战争”报道文本,探讨其中呈现的抗战记忆、报道框架以及背后的意识形态。研究后表明,《人民日报》所构建的抗战记忆,涵盖在整个以“屈辱—复兴”为核心的近代史叙事中,由此引申出来的认同框架、国耻框架、和平框架,保持高度统一的意识形态,强调共产党政权的合法性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主题。

《人民日报》;抗战记忆;框架

集体记忆作为一种社会行为,是社会认同塑造的重要力量,也是代际传承的重要中介。其中“历史记忆”更是建构国族认同,增强社会凝聚力的重要资源。而抗日战争作为一段重要的中华民族集体记忆,如何被媒体构建与塑造,是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本文就试图研究:一是抗战记忆在我国主流话语空间中呈现怎样的基本面貌。二是媒体构建了怎样的报道框架,隐藏了怎样的意识形态?

本文以《人民日报》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框架分析法,研究抗日战争在国内主流话语空间里的呈现图景。为保证一定样本量和时新性,抽取2009~2014年内奇数月(1月、3月……11月)当月所有关于抗日战争的报道,筛选后得到合格样本共150篇。

研究表明,《人民日报》的抗战议题主要为:一是苦难与牺牲:强调国民遭受侵略的苦痛以及为抗战所做的巨大牺牲。二是光荣与胜利:强调战胜国的地位、战争胜利的事实及意义。三是复兴与梦想:强调抗日战争及其精神的现实激励意义。四是正视历史:抗议日本对侵略行为的美化和否认。五是其他。具体情况如下:

由图可知,《人民日报》的报道议题依次是“苦难与牺牲”(51%)、“光荣与胜利”(21%)、“复兴与梦想”(19%)。其中,“苦难与奋斗”属于悲情叙事,即将中国构建为一个“战争受害者”,即“我们的抗战记忆充满国难与耻辱,缺失了最为重要的胜利者元素”,从而弥漫一种悲情氛围。而从报道议题里,可总结出以下几种框架:

第一,历史:认同政党权威。历史主题的报道可分为追忆英雄先烈和回忆历史事件,主体多是共产党,借助英雄主义认同来构建政党权威。

追忆英雄先烈的报道基本遵循某位将军、士兵艰难作战、英勇杀敌,壮烈牺牲的套路,塑造标签化的英雄人物。例如,《马立训(人民英模)》写道:他不断革新爆破技术,采用偷爆、飞爆、空爆、连环爆等爆破方式,炸死日伪军500余人,被誉为“爆破大王”。此处的英雄更多被当作一个“歼敌”符号,忽略其真实丰富的人性。

回忆历史事件的报道常遵循“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民族危在旦夕——共产党率先举起抗日旗帜、建立民族统一战线——最终引导全民族抗战胜利”的套路。共产党被塑造为危难中救国救民的英雄,强调其“领导地位”、“中流砥柱”,以凸显伟大贡献及获得执政地位的合法与必然,进而构建政党权威,加强认同。

第二,现实:不忘国耻、民族复兴;警惕右翼、追求和平。现实主题的报道通常是借召开的抗日战争相关的会议、纪念活动,延伸出“勿忘国耻、共襄复兴”、“警惕右翼、珍爱和平”两条叙事线索。

国耻框架常在“山河沦陷”的悲剧背景下,把日本侵略者树为明确怨恨对象,后将战事大力褒扬的“为国捐躯”行为,转为和平时期“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道德情感。同时将抗日战争与整个以“屈辱—复兴”为核心的官方近代史叙事对接,变成后者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例如,《勿忘国耻、共襄复兴》里:“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可能导致一个国家在悲惨沉沦中亡国灭种……历经列强蹂躏”。《愿“国耻日”激发奋进的力量》最后呼吁“过去,中华民族因颓废涣散而遭列强蹂躏,现在则需要以民族自强来洗刷民族耻辱。”

《人民日报》构建的以9.18事变为代表的“国耻”记忆,总结出“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和“以民族复兴洗刷历史耻辱”的结论。这虽然能激发爱国情感和民族复兴热情,但同时似乎暗示日军发动战争的某种“必然”,恃强凌弱的合理性,而非反思战争爆发的深层原因,如制度问题等。

和平框架往往是以日军战败投降为背景,然后将日本战时暴行与现实中否认行为做出鲜明对比,以此呼吁要联合国际和平力量。例如,《日本,侵略历史翻不了案》里“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一些政客和右翼势力公然否认那段侵略历史,肆无忌惮地美化军国主义……”传达对日本军国主义过去发动战争的控诉与当下可能复辟的担忧。《铭记历史珍视和平》最后指出:“捍卫历史公平正义、维护和平稳定更为必要……中国要同世界各国爱好和平的力量一起维护二战胜利果实”。

综上所述,《人民日报》作为党的耳目喉舌,具有“宣传性重于新闻性”的属性,因此要发挥舆论宣传和引导的功能,把抗日战争这一历史事件政治化。战争记忆的意义重构最终将作用于民族国家内部的道德教化。因此,以上三种框架都保持高度统一的意识形态,最终隶属于“官方史学”的宏大叙事,强调共产党的政权合法性以及中华民族复兴、发展这一政治主题。但这样就忽略掉历史的细节及复杂性,同时也弱化了抗战记忆的独特性,大大局限了其意义空间。

[1] 李红涛,黄顺铭.“耻化”叙事与文化创伤的建构:《人民日报》南京大屠杀纪念文章(1949~2012)的内容分析[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4(1).

[2] 徐星星.框架选择中的民族记忆——基于“甲午战争120周年”媒介议题分析[J].青年记者,2015(2).

G212

A

1674-8883(2015)18-0251-01

猜你喜欢

国耻人民日报抗日战争
СТО ЛЕТ КИТАЙСКОГО ВУЗА
铭记国耻
勿忘国耻,听奶奶讲
孩子们的抗日战争
孩子们的抗日战争
抗日战争(第一卷)
勿忘国耻——纪念甲午战争100周年
略论抗日战争时期的精兵简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