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新媒体语境下民族文化传播的规律性

2015-02-21崔建雪

新闻研究导刊 2015年18期
关键词:语境少数民族云南

崔建雪

(云南师范大学,云南 昆明 650500)

试析新媒体语境下民族文化传播的规律性

崔建雪

(云南师范大学,云南 昆明 650500)

新媒体为民族文化传播带来了新的契机。本文尝试结合新媒体语境与民族文化传播,并以云南少数民族地区调研数据为基础,从而梳理出民族文化传播技术、传播过程、传播目的中的规律,以期促进民族文化传播的可持续发展和良性传承。

新媒体;文化传播;规律性

一、借力新媒体,传播技术尽显“现代性”

民族文化传播的载体从简单的结绳记事、口语传播到鸿雁飞鸽传书再到如今的信息高速公路,从具体、实在的、可触可摸的传播载体到抽象、虚拟的、不可触摸的载体,无不体现着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当今社会,特别是新媒体的出现,使得民族文化传播涌现出一种“现代性”,表现为:

(1)传播渠道更加多元化。新媒体并不局限于某种特有的媒体形式,而是建立在数字技术基础上并通过互联网等技术来传播,不仅包括数字电视、车载电视,还包括楼宇电梯手机短信、手机电视等。相对于传统媒体中的报刊等的单一性,新媒体语境下的民族文化扩散的渠道更加多元,在更为广阔的空间内被传播、为更多人所认知。

(2)传播空间更加开阔。新媒体的便利性、及时性及跨时空的特点使得新媒体应用所覆盖的区域都可以随时随地的实现民族文化的传播。因此,传播空间变得更加开阔。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的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6月,我国的手机网民规模已经达到5.94亿,较2014年12月增加了3679万人。[1]手机、互联网的大量普及和应用为民族文化的传播扩散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在新媒体语境下,民族文化的传播空间得到了无限制的扩大。

(3)传播主体更加广泛。新媒体语境下信息传播主体由传统媒体时代下的屈指可数向海量草根群体发生转变,民族文化的传播与扩散主体数量借助新媒体的技术优势大幅度增加。受众对信息具有了选择权和控制权,可通过新媒体平台来选择信息、定制信息。只要拥有了移动终端,即可成为自己民族文化的传播者,传播本民族优秀文化,这就使得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主体变得更加广泛。

(4)传播形式更加多样。新媒体中虚拟信息元素的加入不仅使少数民族文化本身更加生动化、多彩化,还体现出与时俱进的特点。通过新媒体技术,可以将少数民族文化制作成微电影、民歌等流媒体形式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上发布,传播形式将更加多样。

(5) 传播内容更加丰富。新媒体为公众开放了话语权,公众可以通过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表达自己的想法。只要在电子信号覆盖的区域内借助简单的设备即可对各种民族文化的影像、文字等内容进行发布、传播,人人都是文化传播者,因而传播内容会更加丰富。

二、新媒体导致传播过程的“不对称性”

跨文化传播的“不对称性”(Asymmetry)现象,一般是指文化强国与文化弱国之间在文化交流中极度不平衡的状况。[2]笔者认为,在新媒体的大背景下,民族文化传播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对称性”,表现为:

(1)获取信息不对称。众所周知,我国的少数民族人口虽然很少,但分布却很广,除了主要聚居在内蒙古、新疆、西藏、云南等省(区)外,大概还有1000万人口散居在全国的各个角落。从分布地区上可以看到,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地集中在边疆地区抑或是靠近边疆地区,受到地理环境因素的限制和影响,交通不发达、信息比较闭塞,经济发展也相对滞后一些;另一方面,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众受教育程度普遍要低一些,在信息的获取上与发达地区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一直都处于一种弱势的地位。

(2)传播内容不对称。当前,媒体主要集中在对高端的、精英的文化等展现城市生活的报道,虽说这些能给民众带来了新鲜感,但对居住在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民众来说,会产生距离感。然而,那些可以展现少数民族地区生活和文化的节目相对较少,久而久之,外界人们会对少数民族形成了一些“刻板印象”,认为他们是野蛮人、落后人。

三、新媒体影响传播目的,略显“功利性”

当前,我国民族文化以“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方式来繁荣文化,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文化选择与商业“携手”,并借助新媒体手段来传播和传承自己的民族文化。正是因为有了经济利益的刺激,使新媒体语境下的民族文化传播略显一种功利性。笔者在给翁丁村村民的问卷中问到:“你认为佤族文化中最有保护传承价值是哪些?”这个问题时,受访者认为占据前三位的分别为民族服饰(17.8%)、民族歌舞(17.6%)和特色饮食(12.3%)。①如图1:

图1

村民认为佤族文化中服饰、民居等物质方面的要大于宗教信仰等精神层面的,在村民看来民间工艺等物质文化可以为他们吸引游客,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而信仰等的精神文化则不能转为直接的经济效益。因此,村民认为物质文化比起精神文化更有保护和传承价值,这也是新媒体语境下民族文化传播目的功利性的体现。

注释:①该调查系国家科技部重大项目“佤族文化保护与传承技术研究与示范”;数据来源于云南师范大学课题组的田野调查,地点为云南省临沧市沧源县翁丁村。

[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

[2] 庄晓东.文化传播:历史、理论与现实[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183.

[3] 庄晓东.文化与传播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4] 刘宽亮.关于文化传播规律的思考[J].运城学院学报,2003(02):9-12.

[5] 阎敏.新媒介环境下少数民族文化传播新路径[J].青年记者,2012(7).

G206.2

A

1674-8883(2015)18-0243-01

崔建雪,云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新闻学专业。

猜你喜欢

语境少数民族云南
创作与做梦:精神分析语境下的“植田调”解读
云南茶,1200年的发现
云南邀您来“吸氧”
云南是你避暑的最佳选择
主题语境八:语言学习(1)
一图读懂云南两新党建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跟踪导练(三)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