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推进西藏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

2015-02-21胡敏

西藏民族大学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西藏心理健康民族

胡敏

(西藏民族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陕西咸阳 712082)

对推进西藏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

胡敏

(西藏民族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陕西咸阳 712082)

本文探索了西藏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开展西藏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在于了解和把握民族大学生心理的特殊性,正确诠释民族文化,确立心理健康教育的多元化理念;借鉴内地高校成熟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构建具有西藏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西藏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现状;对策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全国高校得到深入开展,在组织领导、队伍建设、教育科研和形式途径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形成了相应的较为完整的模式。从西藏情况来看,西藏高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中有着不同于其他院校的特点,由于教育的特殊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以及受教育观念和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得很不平衡,与内地大学的差距还很大。本文分析西藏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索开展西藏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为开展好西藏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一探索。

一、当前西藏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现状分析

(一)西藏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的成绩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就呈现蓬勃发展的趋势,党中央和全社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高度重视。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方针政策,《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1]近些年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全国各高校受到普遍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呈现出蓬勃发展局面。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从工作机制、机构设置、场地设施,资金投入等方面都有了很好的改善和保障。工作开展也日趋成熟,师资队伍不断壮大。北京、上海等地的高校基本上已经和国际接轨,具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正在形成。与内地高校蓬勃开展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比,西藏高校与内地高校虽然有着许多共同性,但由于民族教育与多元文化氛围的特殊性,心理健康教育也表现了自身的独特性与特殊性。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少数民族高级专

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传承与弘扬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团结与和谐发展方面,也发挥着自身独特的作用,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首先,建立和健全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机构体系。目前,在全区六所高校中,基本都建立了从学校到学院(系)、到班级的学生工作三级管理体系。通常由校领导牵头,由分管学生工作的校领导、学生工作部(处)负责,学院系科由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副主任)、辅导员负责,班级由班主任、班级心理委员协助校、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的学校还成立了大学生心理咨询与辅导中心,为在校学生提供心理咨询与辅导服务,同时在大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调研工作。一些大学还设立了专门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中心,对民族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

其次,针对在校学生,开设了各具特色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加强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区内高校都做好相关课程的开设,为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和实践帮助。通过选修课、必修课等形式,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大学生心理卫生教育、社会心理学,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通过开展心理咨询工作,举办心理学沙龙、心理学知识讲座,成立大学生心理协会,进行大学生健康心理知识宣传等形式,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引导,使区内高校大学生能够全面、正确的了解自我身心发展变化的规律,掌握心理学知识,为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打下基础。

第三,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在校园文化中培养民族大学生的健全人格。校园文化是大学生在校生活存在方式的体现,包括智能文化、物质文化、规范文化、精神文化。一方面,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使得民族大学生在思想、行为、心理、价值观等方面协调发展,提高了他们在人际交往,组织沟通等方面的素质,也为他们提供了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另一方面,和谐、友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能够提供给民族大学生适应校园生活的良好条件,满足其交往需要和归属需要,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孤独、失落等不良情绪或心理问题,完善心理素质,调节其心理状况。

(二)西藏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与内地高校相比,西藏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整体发展缓慢,有的高校甚至处于起步阶段,不能适应国家对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方面的要求,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西藏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缺乏整体发展方向,教育体系发展不健全。与全国高校相比,西藏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从思路上缺乏整体发展方向,尤其是针对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心理发展缺乏相关研究,难以形成系统的机制,在理论依据、教育目标、教育策略、操作方法及评价体系等方面缺乏有效形式和实现路径,各高校单兵独战,难以形成指导性强、目标明确、结构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2、多元化的文化教育没有完全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在民族院校,始终存在着民族文化与主流文化之间碰撞与融合问题,多元的文化教育没有完全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一方面,自觉接受本民族文化的熏陶和感染;另一方面,在大学中接受统一的主体文化的影响。使得他们本身就有了双重特质——主体文化与民族文化互相交融的“多元一体”文化特征。在此过程中引发文化冲突,使得个体难以依据现有认知能力处理好自己在文化认同方面的问题,不少学生经历着同一性混乱的心理状态。自我同一性的混乱会造成在生活中没有重心,在心理内部和外部不能整合,使得价值观和自我认同发生矛盾,这也是民族院校每个民族大学生都会面临的心理矛盾。虽然在教育中教育者意识到这个问题,但并没有将其体现在工作中,如何培养民族学生的跨文化适应能力,使他们能够以正确的文化观来理解本民族文化与其他文化之间的差异,学会理解与尊重,选择与认同不同文化对自身价值观念与行为模式的影响,培养正确的自我观念,适应社会的发展,是民族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2](P60-63)

3、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缺乏专业意识,对危机干预重视不够。西藏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缺乏专业意识,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有的高校并未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到议事日程,领导机制与工作机制不健全,观念上存在一些误区,如将心理健

康教育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认为学生的心理问题其实质就是思想问题的表现。近年来,发生在西藏高校中的一些恶性事件,如自杀、至伤、至死他人的案件,未能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对危机的预防与干预没能从心理健康的角度给予学生良好的心理疏导和咨询,而是通过政治教育、形势教育、开大会等形式取代心理咨询,使得学生在发生类似危机事件时,没有得到良好的心理宣泄,对他们的人格发展极为不利。

4、专业师资力量匮乏,缺乏心理健康教育专业队伍。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门科学,专业性很强,对工作者的要求很高。从事本专业的教师都应该具备相关专业背景和一定的从业资格,至少也要经过专业部门的培训和指导。目前,西藏高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师资远远不能满足这项工作的实际需要,大多数学校对从业教师并没有严格的入门条件,人员组成由少量专业人员和对心理健康教育感兴趣的兼职教师构成。对教师的业务培训也跟不上工作的需要,使得这支队伍不能很好地适应大学生的需要。

在心理咨询机构建设方面,学校在整体发展规划中也缺少对这一部分的规划目标,资金投入缺乏,场所设备、实验设备的建设等方面跟不上发展的需求,影响了教师的积极性,对团队的建设非常不利,也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二、西藏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对策

(一)在正确诠释和选择民族文化中确立多元文化教育的理念

多元文化教育的目的旨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的适应能力,使得他们能够站在本民族文化之外来分析与体验本民族的文化,从而加深对本民族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增加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度,而不致使他们在主流文化面前感到迷茫,也避免被动的文化移入;使得他们能站在不同文化的角度分析与体验其他文化,特别是主流文化,从而增加对其他文化的理解与尊重,不会排斥其他文化;使得学生获得文化选择的能力,这点在文化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尤为重要。学生在文化分析中分析自我,选择自我认同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模式,从心理上真正认同接纳,这样就不会造成自我观念的混乱,使得自我价值观念得到整合。[3](P29)

在西藏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教育者要从文化的多元性入手,充分认识到民族大学生心理的特殊性,重视文化认同对心理的影响。具体来说,将藏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的价值原则如和平主义、人性主义、利他主义和慈悲关怀等思想,[4]与心理健康教育中培养健全的人格理念相结合,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在团体心理咨询技术中融入优秀民族文化的指导,对藏族大学生加强正确的自我意识教育,为学生创造开放的学习生活空间,提供良好的人际互动环节,为他们提供多层次,多角度的评价体系,对自我做出正确的评价。

(二)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塑造健全人格

应对西藏高校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关键是要在培养和加强心理素质教育方面做文章。心理素质的提高有赖于加强大学生认知、情绪、意志、个性等心理要素的培养,只有心理成长和发展了,心理素质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教会学生如何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心理适应,学会承受挫折、自我调节,这是衡量心理教育工作成功与否的标志。针对西藏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需要我们做的是:第一,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提供给学生调适心理状态的方法和增强心理承受能力的技能;第二,学校要建立一些心理协助渠道,让学生在有心理困扰和问题时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帮助,多一个解决心理问题的支持系统对学生来说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第三,汲取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理念,使人格教育与民族文化相结合,造就学生完整人格。[5]以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点,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使学生接受既定道德规范、行为方式、环境信息、价值观念、社会期望等来逐渐完善自身的人格结构,对自身的行为进行认识评价、把握自我,达到心理优化,健全人格的状态。

(三)学习、借鉴内地高校成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索适应西藏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体系

所谓模式,是指某种规范化的符合客观规律的

行为方式。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心理健康教育从经验层次向科学层次发展的标志,是体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思想、目标、走向,促进其教育功能发挥的操作思路。目前,内地高校已经构建了科学完整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体系。西藏高校应该结合西藏教育自身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借鉴国内知名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有效机制和做法,建构具有西藏特色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具体从以下方面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第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从西藏高等教育整体发展的大格局出发,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民族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纳入到整体规划,从物质上给予保证,从政策上给予支持。第二,完善各级组织机构,构建落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校、院系、学生三级工作体制;第三,确定完善的心理素质教育目标体系,从心理学的角度,系统地分析研究民族大学生成长的规律和特点,积极探索有效的措施和方法,帮助大学生解决成长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第四,建立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多层次多方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体系;第五,充分发挥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功能,建立大学生心理问题筛查、干预、跟踪、控制一体化的工作机制,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心理问题及障碍的辅导,预防心理危机的发生;第六,加强科研,形成一系列具有适应西藏区情的,享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支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第七,加强队伍建设,加强相关人员的培训和辅导,构建一支以专业咨询人员为主,专兼职为辅的心理咨询队伍。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发展,在人的发展中,心理素质的发展又占据主导位置。西藏高校在培养少数民族人才的过程中要结合自身特点,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践,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为西藏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输送更多心理素质过硬,心理健康的综合性人才,为民族教育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R].2004.

[2]徐建军.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3]田晓红.民族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4]美郎宗贞.西藏高校德育工作研究新视角[J].西藏大学学报,2004(3).

[5]邵二辉.藏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12).

[责任编辑 雷永生]

[校 对 夏 阳]

G441

A

1003-8388(2015)01-0149-04

2014-11-10

胡敏(1969-),女,江苏句容人,现为西藏民族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猜你喜欢

西藏心理健康民族
都是西藏的“错”
我们的民族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多元民族
神奇瑰丽的西藏
一个人的西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