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毛泽东社会发展精神动力思想研究

2015-02-20谢霄男王让新

关键词:社会发展

谢霄男,王让新

(电子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成都 611731)



毛泽东社会发展精神动力思想研究

谢霄男,王让新

(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成都611731)

摘要:毛泽东虽然没有明确提出精神动力的概念,但却非常重视人的精神因素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在他的一生中,提出过很多论述精神动力的经典语句。例如,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思想等等是主观的东西,做或行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毛泽东的精神动力思想,是在实践中总结和提炼出来的,对改造人类社会有着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毛泽东;社会发展;精神动力

精神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具有属人性。精神动力是与物质动力相区别而提出来的,指的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思维、意识以及一般心理状态等的精神方面的动力因素。毛泽东社会发展精神动力思想是人类社会的无形资产。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研究毛泽东有关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思想为基础,以指导社会实践为目的,以期对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有所裨益。

一、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在毛泽东同志看来,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物质力量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是起到根本作用的决定性力量,而精神力量在一定的条件下,也可以能动地转化为物质力量。正确的思想意识,会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而错误的思想意识,会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正是因为精神力量具有能动作用,是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重要力量,所以人们要去关注它、研究它。

(一)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毛泽东同志清醒地认识到精神力量和物质力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而推动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是物质生产在起决定性的作用。与此同时,他也格外重视人类精神力量的作用。精神力量在一定的条件下,也是可以能动地转化为物质力量的。他指出:“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1]思想若能够发挥作用,就要以客观存在的物质为基础。也即精神动力的发挥,是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的。毛泽东同志的这一思想,是唯物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在社会生活中的具体表现。然而,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也具有一定的反作用。毛泽东同志说:“指导一个伟大的革命运动的政党,如果没有革命理论,没有历史知识,没有对于实际运动的深刻的了解,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2]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的谈话》中毛泽东同志又指出:“我们党是连续打了20多年仗的党……一直都很努力,打仗都很勇敢,完全不是靠什么物质刺激,而是靠革命精神的鼓励。”[3]这里所说的“物质刺激”的“物质”,不是我们前面所谈及的、哲学意义上的“物质”,而是指诸如金钱等方面的物品。在毛泽东同志看来,我们的革命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其关键就在于我们对实际运动有充分的了解,能够将革命理论、历史知识以及革命精神等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这种由精神转化而来的力量是无穷的,是任何“物质”刺激都“刺激”不出来的。这其中蕴含的道理就是:精神力量是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的,并且这种力量是不可小觑的。“在人类社会中只有物质没有精神,什么东西也造不出来,人们要使物质从一种状态进到另一种状态,总是要通过精神力量才能创造出来。”精神与物质的关系是缺一不可的,精神动力可以转化为物质动力。物质力量的发挥,需要借助人的精神力量。他说:“天上的空气,地上的森林,地下的宝藏,都是建设社会主义所需要的重要因素,而一切物质因素只有通过人的因素,才能加以开发利用。”[4]人是万物之长,能够利用世间一切可以利用的东西,可以将自然状态的世界转变为人化世界。而在利用和转化过程中,精神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动力作用。

(二)物质力量的发挥需要借助人的精神力量

毛泽东同志说:“生产力有两项,一项是人,一项是工具。工具是人创造的。工具要革命,它会通过人来讲话,通过劳动者来讲话。”人是客观世界的主体,工具是客观世界的客体,人和工具都能够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然而,工具是人化了的工具,工具要通过人起作用,反映的是劳动者的意志。毛泽东同志明确指出:“提高劳动生产率,一靠物质技术,二靠文化教育,三靠政治思想工作。”[1]文化教育和政治思想工作都是精神力量,这二者与物质技术一样,都是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人类的需求有两种,一种是物质方面的需求,一种是精神方面的需求。而动物只有物质方面的需求,没有精神方面的需求。因而人类可以成为万物之长。人类除了有物质方面的需求外,还有文化和思想方面的需求。文化教育就是要以文化人,让文化力量内化为人的精神动力,指导人的社会活动。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任务是告诉群众什么是人、怎么做人、如何做好人。人们通过对这三个问题的反思与追问,能够提升自己的思想觉悟,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就能够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行,减少以至避免犯错。

人类精神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可以将精神需求能动地转化为物质力量。在革命战争年代,人类可以将这种精神力量能动地转化为强大的战斗力。而在和平建设时期,人类则可以将这种精神力量能动地转化为生产力。毛泽东同志在抗日战争时期,曾指出:“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5]毛泽东这一豪言壮语振奋了华夏儿女抗击日军的精神,不管日本帝国主义如何强大,无论我国的社会基础多么的薄弱,只要有着崇高的精神,我们就一定可以将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在一穷二白的中华大地上建造一个崭新的国家。历史证明,毛泽东同志这一豪迈的宣言,将劳动人民的精神活动转变为了巨大的物质力量,建立社会主义国家由理想化为了现实。毛泽东在新中国建立后,满怀深情地说:“社会的财富是工人、农民和劳动知识分子自己创造的。只要这些人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又有一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路线,不是回避问题,而是用积极的态度去解决问题,任何人间的困难总是可以解决的。”[6]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我国面临着人口多、底子薄、国际环境复杂等诸多的不利因素,如果没有积极的态度去面对这些问题,我国是无法顺利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敢于面对困难、不惧怕问题,是创造物质财富、发展社会经济进而解决困难和问题的基础和前提。

(三)错误的思想意识,会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到阻碍作用

“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1]同样的,先进阶级的某些错误思想,一旦被人民群众所接受,也将会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阻碍作用。毛泽东同志在晚年时期,夸大了主观意志的能动作用,忽视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这种“左”的错误对广大人民群众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由于一味的求大、求快、求全,很多人片面地将精神视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甚至是唯一动力,而忽视了精神动力向物质动力的转化。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物质动力是起到根本性、决定性的作用的。单纯地强调精神动力,而忽视精神动力向物质动力的转化,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迟滞。妄图用超经济的精神动力,来化解经济生活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是不切实际的空想。我们不得不承认,毛泽东同志想带领人民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的初衷是好的,这种精神是值得肯定的。然而,要将这种精神转变为现实,必须结合本国的具体国情,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的心理和主观主义的工作作风都是有害的,反映在我国社会实践中,就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那些主张大力发展生产力的人被当作“修正主义”来批判,支持全力搞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人被视为“唯生产力论”,而持“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7]等观点的人却受到了褒扬,这些严重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思想长期作用于人们的头脑,其结果是不仅阻碍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良性发展,也极大地影响了人民精神动力的发挥。

二、思想等等是主观的东西,做或行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

“思想等等是主观的东西,做或行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说明要充分重视人的精神力量,自觉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在毛泽东同志看来,自觉的能动性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是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关键,它的发挥需要有科学的理论作指导。

(一)自觉的能动性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

毛泽东同志认为人与物相区别的主要原因在于人具有自觉能动性。他指出:“自觉的能动性,说的是自觉的活动和努力,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2]人区别于物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人具有精神动力,可以自觉地发挥主观能动性。物分为非生命物质和生物两大类。非生命物质是没有生命活动的,不会存在自觉的能动性。生物又可以分为动物和植物等。动物(尤其是一些高级哺乳动物),已经有了意识的萌芽,但它们的这种意识是消极的、被动的,不会自觉地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作用。植物只有刺激感应性,是没有意识的,当然也就无法自觉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还指出:“一切事情是要人做的,做就必须先有人根据客观事实,引出思想、道理、意见,提出计划、方针、政策、战略、战术、方能做得好。思想等等是主观的东西,做或行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都是人类特殊的能动性。这种能动性,我们名之曰‘自觉的能动性’,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一切根据和符合于客观事实的思想是正确的思想,一切根据于正确思想的做或行动是正确的行动。我们必须发扬这样的思想和行动,必须发扬这种自觉的能动性。”[2]毛泽东在这里除了强调自觉能动性是人猿相揖别的特点外,还指出它也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关键。

(二)自觉能动性是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关键

自觉能动性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一个核心观点,是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关键。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自觉能动性强调了人的精神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能动反映,揭示了精神动力的来源。与此同时,自觉能动性还强调了人的精神对推动事物发展具有重要的能动作用。毛泽东同志的自觉能动性理论是唯物辩证法在现实中的具体运用。他认为,精神动力的来源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能动的反映,精神动力的实质是人的精神在改造主观世界及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发挥作用。自觉能动性的发挥可划分为两个部分和两个阶段。两个部分具体指的是“思想”以及“做和行动”(“做和行动”也就是实践)。人们是通过“思想”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思想”一定要符合客观实际。人们在“思想”的过程中,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这是人类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事物的第一个阶段。当人类对某事物有了一定的理性认识之后,就会运用理性认识来指导实践,也就是要“做和行动”,这是“思想”物化的过程,实现了人类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事物的第二个阶段。不管是在什么历史条件下,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都与客观实际密切相关。人们的思想越能够符合客观实际,就越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作用,精神力量就越容易转化为物质力量,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越强。反之,人们的思想越是与客观实际相分离,就越不容易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作用,精神力量在向物质力量的转化过程中就会受到阻碍,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越弱。

(三)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需要有科学的理论作指导

毛泽东同志认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需要有科学的理论作指导。他指出,“多次奋斗,包括辛亥革命那样全国规模的运动,都失败了。国家的情况一天一天坏,环境迫使人们活不下去。而在十月革命以后,当中国人民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中国的面目就起了变化了”[8]。中国在十月革命前革命屡遭挫败的原因就在于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而一旦我们找到了这个科学理论,中国自此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了能够更好地说明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需要有科学的理论做指导[9],进而更好地论证精神力量对人类社会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性作用,毛泽东同志将人的自觉能动性细化为两类。第一类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建立在客观条件许可的范围内,这是符合客观实际的、正确的思想和行动;另一类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建立在超出了客观条件许可的范围内,这是不切实际的、错误的思想和行动。第一类是顺应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活动,是应该高扬的;而第二类则是违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活动,是应该避免以至杜绝的。毛泽东同志是一位卓越的战略家,他就以战争为例,进行了很好的说明。他指出:“指导战争的人们不能超越客观条件许可的限度期求战争的胜利。战争指挥员活动的舞台,必须建筑在客观条件的许可之上,然而他们凭借这个舞台,却可以导演出很多有声有色、威武雄壮的戏剧来。”[2]当客观条件不允许的时候,我们就不能草率地做出行动,而要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靠谋略取胜。我党在“大革命”失败后所走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就是在毛泽东同志指导下,结合我国和我党的客观实际,所选择的一条正确的道路。我党前四次“反围剿”之所以能够化险为夷,以至于最终能够夺取全国的胜利,就在于我们采取了毛泽东同志提出的这一正确决策。而第五次“反围剿”之所以会溃败,就在于我们党内部分领导人坚持“左”的路线,不顾客观实际,盲目攻打大城市。“反围剿”失败后又分散兵力全面突围,将红军的优势变为了劣势,给我党带来了严重的损失。故此,毛泽东同志说,“一切根据和符合于客观事实的思想是正确的思想,一切根据于正确思想的做或行动是正确的行动。我们必须发扬这样的思想和行动,必须发扬这种自觉的能动性”[2]。

三、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这句话是毛泽东在解放战争时期提出来的。人的精神是革命、建设以及社会发展的动力。那么,在革命、建设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应该以什么样的精神为动力纵观毛泽东同志的一生,可以总结出至少要有以下三种精神。

(一)要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也称为“珍宝岛精神”,是毛泽东同志于1969年在我国赢得了“珍宝岛自卫反击战”举行庆祝大会时提出来的。不怕艰难、不畏牺牲的精神,让我们赢得了“珍宝岛自卫反击战”,捍卫了我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此后,毛泽东在多种场合表达了这一思想。在中共七大上,毛泽东指出,我们要“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这句话自毛泽东同志提出后,就成为了一句家喻户晓的动员口号。毛泽东同志认为,“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是无所畏惧的,我们希望一切同我们共同奋斗的人能够勇敢地负起责任,克服困难,不要怕挫折,不要怕有人议论讥笑,也不要怕向我们共产党人提批评建议。‘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我们在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而斗争的时候,必须有这种大无畏的精神。”如此朴实无华的语言,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一名共产党员勇于接受批评意见,并敢于提出批评意见的优良作风。不管对方的地位有多高、权势有多大,只要其存在不足,共产党员就可以讲出来。支撑共产党员的精神动力,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勇于担当、不怕困难、不怕嘲讽的优良品质。这种优良品质,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不竭的精神动力。在我国军队建设上,毛泽东也主张“我们要保持过去革命战争时期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拼命精神。把革命工作做到底。什么叫拼命?《水浒传》上有那么一位,叫拼命三郎石秀,就是那个‘拼命’。”我们从前干革命,就是有一种拼命精神。革命战争时期的这股劲,就是吃苦耐劳的劲,这股劲连同高昂的革命热情和拼命精神,成为了我国广大军事人员在和平建设时期,保持优良传统作风的座右铭。毛泽东在生命弥留之际,仍将“不怕艰难、不畏牺牲”的精神奉为圭臬。他指出,“我赞成这样的口号:叫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毛泽东用自己的一生,证明了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所具有的强大精神动力,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都与保持这一精神直接联系在一起。

(二)要有爱国主义的精神

毛泽东同志出生的年代,是泱泱中华遭到帝国主义蹂躏的时代,他自幼就目睹了华夏儿女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生存状况。在他幼小的心灵中,深深地埋下了一颗救国救民的种子。一介书生的毛泽东,为了挽救民族危亡,毅然投身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大潮中。他怀着满腔的爱国心,带领人民经过28年的艰苦奋斗,结束了百年战乱,建立了伟大、统一的新中国。毛泽东同志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我国实现社会发展的推动力,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要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山河破碎的结果是民不聊生,要想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就必须保证国家主权和领土的完整性。对外来侵略者要坚决地予以还击。毛泽东同志有着高超的军事谋略,他指引人民赶走了日本帝国主义、震慑住了从未打过败仗的美帝国主义、让觊觎我华夏领土的苏修不敢越雷池半步。而在这些胜利背后,支撑毛泽东同志的,是拳拳的爱国心。第二,是要鞠躬尽瘁、造福于民。家国天下,是我国传统的文化理念。国家就好似一个大家庭,人民就像家庭中的亲人。热爱家庭,就要善待亲人;热爱国家,就要善待人民。毛泽东同志带领下的人民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民的政策、措施。如,打土豪、斗地主,将土地分给广大劳动人民,实现“耕者有其田”;在城市实行公费医疗,在农村实行合作医疗,等等。第三,是要独立自主、勇于争先。建国初期,我国在帝国主义国家长期的经济封锁下,可谓是“一穷二白”。然而,我国的经济并没有崩溃,反而比经济起点相近的国家经济发展速度更快,建立了门类齐全的现代化工业体系,靠的就是一种独立自主、勇于争先的精神。中苏断交后,我国凭借自己的顽强拼搏精神研制出了原子弹,打破了美苏的核垄断。这背后都是“独立自主、勇于争先”的爱国主义精神在起作用。

(三)要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毛泽东同志在领导我们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始终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奉为瑰宝。他于1934年所著的《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1944年所著的《为人民服务》,于1944年发表的《坚持为人民服务》的讲话、1945年在中共七大发表的《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都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主旨进行阐述。毛泽东同志所理解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具体而微的,譬如他讲道,“我们的每一个指战员以至每一个炊事员、饲养员,都是为人民服务的”。毛泽东同志所理解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至死不渝的,譬如他曾感言:“一哭尔琢,二哭尔琢,尔琢今已矣!留却重任谁承受?生为阶级,死为阶级,阶级念如何?得到胜利方始休!”毛泽东同志所理解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方法是现实可行的,譬如他曾言:“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我们党是人民的政党,就应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应该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在毛泽东同志全心全意为人民精神的感召下,我国政府的廉洁指数常年保持在6以上,基尼系数长期保持在3以下。毛泽东同志主张大家要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在他执政期间,树立了张思德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等楷模,号召大家向这些英雄模范学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如今已经被作为我党的宗旨,被写入党的章程中。通观我党的奋斗历程,就是一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奋斗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成就了我们今天的党,成就了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新中国,是推动我国乃至人类社会发展不竭的精神力量。

四、结语

精神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无形资产,是帮助人类探索社会发展规律的不竭动力。人类实践活动愈深入,当代社会愈发展,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愈是向前推进,就愈离不开精神活动的推动作用。探究毛泽东同志有关社会发展精神动力的思想,从中挖掘有价值的理论,借以指导社会实践,对我国当前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20,124,320.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3,487,477,478,477.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5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111.

[4]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20.

[5]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61.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7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201.

[7]谢觉哉.谢觉哉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1101.

[8]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70.

[9]孙翠萍,李芬,魏先法.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观[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27.

编辑:黄航

Study of Mao Zedong Thought Spiritual Power and Social Development

XIE Xiaonan,WANG Rangxin

(Marxism Education of School,UESTC,Chengdu Sichuan611731, China)

Abstract:Although there is no clear concept of Mao Zedong put forward the spirit of power, but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human spirit factor role in promoting social development. In his lifetime, made a lot of discussion over the spiritual power of the classic statement. Such as: the advanced class on behalf of correct ideas, once grasped by the masses, it will become thetransformation of society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material force of the world; thought, and so is a subjective thing, do or action is found in the objective and subjective thing; who is to a little spirit. On Mao Zedong Thought spiritual power,is summed up in practice and promotion,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human society has grea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Key words:Mao Zedong;social development;spiritual power

中图分类号:A8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0539(2015)03-0001-06

作者简介:谢霄男(1987-),男,内蒙古赤峰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应用与社会发展,E-mail:xiexiaonan1987@163.com;王让新(1958-),男,河南灵宝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收稿日期:2014-08-16

DOI:10.3969/j.issn.1672-0539.2015.03.001 10.3969/j.issn.1672-0539.2015.03.002

猜你喜欢

社会发展
探析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环境因素及对策研究
促进公正是当代中国发展的应有之义
论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意义
论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意义
浅析统计数据质量
浅议公文与社会的发展
教育回归育人才能减负
浅析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代价问题
基础测绘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中西方经济学的研讨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