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实训基地:传承大学文化 助力高校发展——基于西南交通大学现代工业技术培训中心历史回顾

2015-02-20滕晓春郭志宏崔可庆田静眉袁思辉

关键词:文化传承

滕晓春,郭志宏,崔可庆,田静眉,袁思辉

(西南交通大学 现代工业技术培训中心,成都 610031)



高校实训基地:传承大学文化 助力高校发展——基于西南交通大学现代工业技术培训中心历史回顾

滕晓春,郭志宏,崔可庆,田静眉,袁思辉

(西南交通大学现代工业技术培训中心,成都610031)

摘要:一部高校发展史就是一部高校文化的发展史,高校发展的历史轨迹都打上了文化的烙印,并以文化的形式呈现出来。现代工业技术培训中心,作为西南交通大学的实训基地,在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处处反映了西南交通大学这所百年老校所经历的岁月沧桑,构成了西南交通大学特有的实践文化内涵。细细梳理西南交通大学现代工业技术培训中心的发展史,不仅有利于凝练和发掘西南交通大学的文化内涵,也有利于激励新一代中心人为西南交通大学的跨世纪腾飞续写新的篇章。

关键词:高校实训基地;西南交通大学;现代工业技术培训中心;文化传承

一、引言

一部高校的发展史就是一部高校文化的发展史,高校发展的每一阶段、每一部分都会以文化的方式反映和体现,即高校发展的历史轨迹都打上了文化的烙印。高校文化不仅是高校发展的文化呈现,也是大学精神、办学理念等的提炼和升华,反过来又助力和推动高校向深层次发展。

高校实践育人是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不仅是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方向,也是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国民教育全过程、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1]。为此,教育部、中宣部、财政部等七部门联合下发了《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并对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要意义、组织领导和统筹实施作了明确[2]。为了有效实施这项工作,《意见》中还特别强调要加强实践育人基地建设,因为实践育人基地是开展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要载体,也是培养现代工业技术人才的核心平台。

高校实训基地不仅承载着高校实践育人的重要任务,推动高校工作的全面发展;同时,它也承载着高校文化建设的重任。而且,高校实训基地自身发展就是高校发展的重要内容。高校实训基地建设与高校的发展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它的发展,见证着高校发展的辉煌,也积淀着高校历代建设者的教训和经验,书写了高校发展的文化篇章。它传承着大学文化,推动着高校发展。梳理高校实训基地建设的历史,能够凝练和总结大学核心文化,凝聚大学发展的核心共识,并引领学校未来发展。基于此,本文通过对西南交通大学实训基地——现代工业技术培训中心发展历史的梳理,进一步揭示高校实训基地对西南交通大学这所百年老校的发展辉煌的见证和对西南交通大学“果毅力行,精勤求学,忠恕任事,敦笃励志”[3]核心文化的传承。

二、西南交通大学实训基地历史发展回顾

西南交通大学初创于山海关,辉煌于唐山,蓄势于峨嵋,发展壮大于成都[4~7]。伴随着学校一百一十九年的发展历程,西南交通大学现代工业技术培训中心,作为西南交通大学的实训基地,也历经了多个建设发展阶段。现代工业技术培训中心的前身是学校实习工厂,作为学校大学生工程实践教育基地,既见证了学校百年发展的历史,又成为了学校教育教学、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对外交流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中心与学校的发展荣辱与共,为百年老校的发展书写了工程实践教育厚重的历史篇章。

(一)山海关初创时期:实习工厂的雏形

西南交通大学始建于1896年,取名为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参见图1)。学校从创立的早期开始,就特别重视实践教学,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培养目标与欧美工科大学相类似,教学方式比较灵活,既注重基础理论,又重视联系实际。在山海关建校初期,学校的办学条件十分艰苦,虽然学堂的建筑面积不大,房舍也不算多,但还是把正堂外的西小院用来放置发动机、抽水机、车床、钻床和一些电工、钳工、木工工具以及一些收发电报的设备等,作为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实践场所,那时学堂里已经具备了实习工厂的雏形。

图1 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

(二)唐山时期:历经动荡并颇具规模的校办工厂

1905年,学校迁址唐山。1910年,学校正式建立了实习工厂(参见图2)。期间,学校为工厂先后添置了许多当时较为先进的仪器设备。据英国《工程师报》调查员报道,1911年前后,学校教学实验设备之精良,图书资料之丰富,不仅排名于全国高等学校之前列,而且也不逊于当时的香港大学。学校从而被誉为当时全国四大实业学府之一。

图2 唐山时期交大实习工厂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学校被日军占领,被迫多次迁徙,万里流亡,到抗日战争结束时,学校原有的教学实验仪器设备几乎损失殆尽,期间学生的金工实习中断。

1949年新中国成立,学校步入了建设新唐院时期。随着学校恢复和重建步伐的开始,实习工厂也进入恢复和重建期。学校十分重视实验室建设,安排机械系筹建者之一的机械工程专家刘钟华教授负责组建实习工厂(图3),并将当时教育部调拨的美国制造的CINCINNATI万能卧式铣床、LANDIS外圆磨床、W.B.KNIGHT坐标镗床、14″重型工具车床和发电机各一台,还有一台日本战后赔偿的WAKAYAMA卧式铣床划给实习工厂(5台不同的设备可以组建一个自供电的小型加工车间)。1950年,铁道部拨款支持学校的建设发展,实习工厂落成。1954年至1958年期间,学校每年都拨款实习工厂添置实习设备。至此,金工实习已初具规模,实习科目有车、铣、刨、磨、钳、铸、锻、焊等,实习师傅由最初的3人增加到38人,实习车间有机工、钳工、铸造、锻造、焊接5个。那时学校一年级的学生有6周教学实习,铸、锻、焊、车、钳、机各一周,课程教学与实践环节紧密结合,保证了教学质量,推动了学科发展(图4)。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实习工厂逐步发展成为能容纳数百名学生实习、能自制机床和机械设备的颇具规模的校办工厂。

图3 建国后实习工厂第一任主任刘钟华教授[7]

图4 唐山时期学生在进行车床实习

(三)峨眉时期:曲折中发展的学校机械厂

1971年,实习工厂随学校惜别唐山,千里搬迁,来到峨眉,并更名为“西南交通大学机械厂”(图5),当时所有的仪器设备全部装箱托运,并有22名职工来到峨眉,开始了新一轮的创业。搬运来的设备重新安装调试,指导教师很快投入实习。

图5 峨眉时期西南交通大学机械厂外貌

1975年至1987年间,为了不断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学校几乎每年都拨款给机械厂购置实习设备(如SKJX-2-3箱式电阻炉、SKJX-2-3箱式电阻炉、C630普通车床、G72弓锯床、Y3180H滚齿机、T68镗床、Y54A插齿机、单臂刨床等一大批设备)。期间,机械厂高度重视教职工的理论知识和生产技能的提高,并多次开展技工技术等级应知应会的考核,制定技工技术考核实施细则及各项规定,多篇论文在西南金工研究会年会上交流,受到同行们的高度重视和较高评价,机械厂在技工技术考核方面走在了全国高校工厂的前列。1985年,机械厂在铁路高校“金工实习示范表演”和“车工技术比赛”活动中,荣获“车工比赛”第一名,示范表演获得各院校专家代表的一致好评。

(四)成都时期:成就辉煌的现代工业技术培训中心

1995年,机械厂随迁到成都,更名为西南交通大学现代工业技术培训中心(简称“工业中心”)(图6),工业中心按照集教学、科研、产品开发和生产经营为一体的模式,高起点、高档次、高水平地建设,成为大学生进行综合工程实践训练、创新设计与制作的校内基础实践教学基地。工业中心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设备投入一千余万元。

图6 成都时期的现代工业技术培训中心

工业中心作为西南交通大学整个工程实践教学体系的第一层次,承担着基础制造工程实践教学的全部任务,中心的成立,真正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较为真实的现代制造企业氛围,也让学生在实践教学中了解现代制造工程的产品开发、设计、制造、市场营销等基本工作环节,了解了现代制造企业的组织结构及管理模式。通过这些真实的工程背景教育和培训,真正培养了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创新能力,并激发了他们对后续课程的求知感和认同感。另外,工业中心还通过产品开发和生产经营,为教学和科研提供资金保障。

2000年,本科教学评估,学校投入工业中心700万元用于硬件建设。当时工业中心拥有一批供学生进行机械制造工程实践、创新设计和制作的专业设施与设备。各种型号的车床、铣床、刨床、钻床、镗床、磨床、制齿机床等在内的近百台各种普通机床全部用于学生的基本金属材料切削加工工艺实习;橡胶硫化压力机和电脑注塑机用于学生进行基本非金属材料成型工艺实习;二十余台先进的数控车床、数控铣床、数控线切割机床、数控电火花成形机床及立式加工中心等机床用于学生进行数控与特种加工工艺的实习(或演示);数十台完善配套的熔炼炉、型砂制造设备、压铸机、空气锤、各种焊割机及热处理炉用于学生进行金属材料成形及热处理工艺实习;数十台高档微机、绘图仪,配套的初级CAD软件及高档CAD/CAE/CAM软件及与CPS系列快速成型机和数控机床联成的局域网,则不仅让学生认识了机-电-信息集成型的现代制造技术,而且可以综合训练学生创新设计与制作的能力,学生可以运用CAD在局域网上进行创新设计,运用CAM进行制作;C6134、台钻及一些产品专供学生进行拆装实验,让学生对机械产品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2007年,本科教学评估,学校投入工业中心600万元用于硬件及环境建设。工业中心进一步对工程训练教学体系进行深化改革,大力推进新一轮教学体系建设,针对学生的不同层次、不同能力和不同兴趣,将教学课程体系层次化、模块化。

2014年,学校在犀浦校区建立了新的工业中心,其建筑面积达12204平方米(图7)。工业中心全体教职工以犀浦校区工业中心建设为契机,加大实践教学设备更新力度,推动实践教学改革,积极探索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本科毕业生毕业设计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 培养、全员实训等工作,逐步形成西南交通大学工业中心的特色,力争在国内高校领先,无愧于西南交通大学在国内的发展地位,创造更加辉煌的明天。

图7 犀浦校区的工业中心外览

三、现代工业技术培训中心对西南交通大学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大学文化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一般而言,它分为四个层面:一是物质层面,主要是指校园的自然人文环境;二是行为层面,主要指师生的生活方式和各种类型的活动;三是制度层面,主要是指校纪校规、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四是精神层面,主要是指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取向等。而在这四个层面中,物质层面和行为层面是基础,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是我们通过文化建设所要实现的目标,是当前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和核心内涵[8]。

一部高校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高校文化发展史。高校历史发展的每一阶段、每一部分都会打上文化的烙印。实训基地作为高校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发展融入到高校整体发展当中。从物质层面和行为层面,它不仅构成了高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以自身发展特色不断重构并丰富整个高校文化的内涵。

从文化的物质层面看,现代工业技术培训中心经历了岁月的沧桑。从山海关时期北洋铁路官学堂的实习工厂雏形,到唐山时期的校办工厂——工程实践教学基地,再到峨嵋时期的校办机械厂,最后到成都时期的现代工业技术培训中心;从仅有的几台机电设备和草舍,到包括机、钳、锻、铸、焊等工种的实习基地,再到集教学、科研、产品开发和生产经营为一体的高起点、高档次、高水平的建设,成为大学生进行综合工程实践训练、创新设计与制作的校内基础实践教学基地,诉说了西南交通大学所经历的沧桑和辉煌,反映了西南交通大学办学物质环境的变迁,造就了西南交通大学特有的物质文化特色与内涵。

从行为和制度层面看,从刘钟华教授[9]、陈应星教授,到方金满书记、费从荣主任,再到张永奎技师、李国华高工等众多的实习师傅及指导教师,他们构成了西南交通大学实训基地人的优秀群体,实训基地虽历经沧桑和磨难,但他们矢志不渝,前赴后继,一代代传承着西南交通大学的创业精神。在百年的发展历程中,西南交通大学实训基地人严格遵循学校“严谨治学,刻苦钻研,艰苦朴素,实事求是,开拓创新”二十字教风和学风,坚持“工程基础实训,科研实践创新”的教学定位,牢固树立了“树立制度意识、培养团队精神;实现人人动手、追求过程细节;强化自我管理、鼓励自主创新”的教学理念,成就了“加强工程素质教育,突出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意识,促进个性发展”的金工实习特色,形成了四大类八模块的现代工业技术培养实践教学体系[10](参见图8),也形成了西南交通大学独特的实践教育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

图8 四大类八模块的现代工业技术培训实践教学体系

从精神层面看,西南交通大学实训基地的发展,完全融于西南交通大学的历史发展之中,处处体现着西南交通大学“精勤求学,敦笃励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的大学理念和“竢实扬华,自强不息”的大学奋斗精神(“竢”就是等待的意思;“实”则有三层意思,即果实、坚实、诚实和实事求是;“扬”有飞扬,传播之意;“华”有中华简称、华丽、美丽等意。四个字组合在一起,有等待果实成熟,即寓意培养出人才,同时使人才更加务实、诚实,从而扬我中华,振兴中华,复兴中华。“扬华”也有扬弃浮华、追求一种务实的、不尚虚华之意。 )。“自强不息”是学校在长期的颠沛流离的办学经历中总结出来的,该词语出自《周易》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原意为,天上的日月星辰是不分昼夜、永恒运动的,所以“天”是“刚健”的,人应效法天,积极进取,永不停息。对交大来说,其中有四层意思:永不停息、知难而上、完善自我和艰苦奋斗。“竢实扬华,自强不息”的交大精神包含有四种内涵:首先是“爱国至上、振兴中华”;其次是“严谨严格、求真务实”;再次是“爱校如家、敬业奉献”;最后是“开拓创新、艰苦奋斗”。这一大学精神在学校实训基地——现代工业技术培训中心的百年巨变中得到最完美的体现。而贯彻这一精神,不仅是当今中心人的理想追求,也是西南交通大学全体师生的跨世纪腾飞的理想追求。而踏上现代发展之路的现代工业技术培训中心,也必将续写百年老校新的文化篇章[11]。

四、结语

一个大学的发展史,就是一个大学的文化史。大学发展的每一阶段、每一部分都打上了文化的烙印,并以文化的形式来呈现。高校文化不仅是高校发展的文化呈现,也是大学精神、办学理念等的提炼和升华,反过来又引领和推动高校向深层次发展。

作为西南交通大学的一个组成部分,现代工业技术培训中心逾百年的发展历程,印证和反映了西南交通大学这所百年老校所经历的岁月沧桑。从物质层面来看,现代工业技术培训中心从建校之初简单的实习设备和茅草陋舍,发展到今天各种实习设施齐备、实习环境优雅、实习条件优越的现代化工业技术培训中心,构成了西南交通大学特有的物质文化内涵;而中心人一代代虽历经沧桑而矢志不渝的创业精神,以及特有的实践教学定位、实践教学理念、教学体系,包括所铸就的独特金工实习特点等都形成了西南交通大学特有的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内涵;而基地人多年所遵循的“精勤求学,敦笃励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的大学理念和“竢实扬华,自强不息”的大学奋斗精神正是西南交通大学精神文化的提炼。由此,西南交通大学现代工业技术培训中心的发展史,就是一部西南交通大学的实践教育史,也是一部西南交通大学的文化发展史。细细梳理西南交通大学现代工业技术培训中心的发展史,不仅有利于凝练和发掘西南交通大学的文化内涵,也有利于激励新一代中心人为西南交通大学的跨世纪腾飞续写新的篇章,也为实现《西南交通大学文化建设规划纲要(2013—2020)》中所提的奋斗目标而谱写新的文化辉煌。

参考文献:

[1] 吴湘锋,陈娜,鲁云花. 高校实践教育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4,(7):44-45.

[2] 教育部,中宣部,财政部,等. 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EB/OL]. (2012-01-10)[2015-01-29].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6870/201209/xxgk_142870.html.

[3]西南交通大学校史馆.精神传统[DB/OL].[2015-01-29]. http://xsg.swjtu.edu.cn/ShowInfo-44-2-1.shtml.

[4] 张永奎.工业中心[Z].西南交通大学校史馆,工业中心元老张永奎口述历史录音,2013.

[5]西南交通大学校史馆.唐院春秋[EB/OL].[2015-01-29]. http://tangyuanchunqiu.blog.163.com/.

[6]搜狐百科.西南交通大学·历史沿革[DB/OL].[2015-01-29]. http://baike.soso.com/h106696.htm?sp=l38464178.

[7]王元良. 回顾历史,再谈西南交大的机械[DB/OL].http://bbs.netbig.com/thread-2544038-1-1.html.

[8]刘剑利.新时期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内容与意义[EB/OL].[2015-01-29]. http://wenku.baidu.com/view/81989469a45177232f60a2b1.html.

[9] 百度百科. 刘钟华[EB/OL].[2015-01-29].http://baike.baidu.com/view/3154386.htm.

[10]西南交通大学现代工业技术培训中心.2000年及2007年本科教学评估资料[Z]. 成都:西南交通大学现代工业技术培训中心,2007.

[11]李万青.竢实扬华 自强不息(上卷)[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刘玉邦

College Training Base Heritanging University Culture and Leading

School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History of Development

of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Training Base

TENG Xiaochun,GUO Zhihong,CUI Keqing,TIAN Jingmei,YUAN Sihui

(Modern Industrial Technology Training Center,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Chengdu Sichuan610031,China)

Abstract:A history of university development is the story of a college culture. Historical trajectory of university development which is presented in the form of culture are marked cultural imprint. Modern Industrial Technology Training Center, as a training base in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which reflects the vicissitudes Bainianlaoxiao and constitute uniqu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in a hundred years of development history. It not only helps to conducive concise and taps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but also to conducive to encouraging a new generation of artificial Center of the next century to take off writing a new glory to carefully combin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Modern Industrial Technology Training Center in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Key words:college training base;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Modern Industrial Technology Training Center;cultural heritage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0539(2015)03-0113-06

作者简介:滕晓春(1960-),女,广西玉林人,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机械设计与制造,E-mail:xiaochunteng@sina.com;郭志宏(1968-),女,山东兖州人,大学本科,主要研究方向:物流管理。

基金项目:西南交通大学文化建设研究专项 (XNJDWH-X-2013029)

收稿日期:2015-01-28

猜你喜欢

文化传承
论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与民间舞蹈的教学
浅谈中国民间舞蹈的文化传承
高校音乐教学在地方音乐文化传承中的作用研究
浅谈楚文化中漆器图形纹样
谈微纪录片《了不起的匠人》的几点启示
试论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关于传统戏剧文化传承的思考
浅谈大学校园设计中的文化传承意义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