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中国艾青研究学术峰会暨“艾青与二十世纪中国新诗”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
2015-02-20谢应光曾虹佳
谢应光 曾虹佳
(西华大学人文学院 四川成都 610039)
·学术动态·
第二届中国艾青研究学术峰会暨“艾青与二十世纪中国新诗”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
谢应光 曾虹佳
(西华大学人文学院 四川成都 610039)
2014 年11月15日,第二届中国艾青研究学术峰会暨“艾青与二十世纪中国新诗”学术研讨会在成都召开。30 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论坛。与会学者围绕艾青诗歌研究、艾青诗歌理论研究、艾青研究展望三个议题进行了研讨,分析了艾青研究已取得的成绩,探讨了艾青研究的发展方向和重点。
艾青;诗歌;理论;展望
第二届中国艾青研究学术峰会暨“艾青与二十世纪中国新诗”学术研讨会于2014年11月15日在成都西华大学校本部隆重召开,本次会议由西华大学和浙江金华艾青研究会联合主办。来自京、沪、浙、闽、苏、皖、川等地的16家科研机构与高等院校的3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共收到论文16篇,先后有21位专家、学者在大会及小组讨论中发言交流。
论坛首先举行了简短的开幕式。开幕式由西华大学人文学院院长谢应光教授主持,西华大学副校长王政书教授代表主办方致辞,浙江省金华市艾青研究会副会长、浙江金华市金义都市新区管委会副主任金辉先生代表到会嘉宾致辞,东西方艺术家协会主席娄德平向晓雪、叶锦颁发艾青研究贡献奖,娄德平先生向主办单位西华大学人文学院赠送墨宝。大会还通过了增补谢应光教授为中国艾青研究学术峰会副主席的表决。
开幕式后,杨四平首先介绍了艾青研究现状,他指出目前学界对艾青的研究多集中在六个方面:一是现当代文学史视野下的艾青研究,重点集中在延安整风、抗战时期以及解放后等背景下的艾青研究;二是对艾青写作历程的研究;三是艾青创作思想研究,特别是关于艾青对人生哲理、生与死、自我主体意识、生命意识等的综合思考;四是艾青诗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艾青诗歌的意象、色彩、格律化,叙事诗,城市诗,完整诗观、《诗论》等研究上;五是对艾青诗歌文本阐释的研究,特别是《大堰河——我的保姆》、《我爱这土地》等名篇;六是用比较诗学的眼光研究艾青,一方面是艾青同中国诗人郭沫若、闻一多、冯至、何其芳、冯雪峰等的比较,另一方面是与欧美诗人如波德莱尔、哈代、惠特曼等的比较。同时他也指出当前学界对艾青的研究存在概念混淆的状况,如对艾青诗歌的散文美追求与艾青诗歌本身呈现出的散文美、艾青叙事诗写作与艾青叙事诗理论、艾青的完整诗观与艾青诗歌写作的整体美感、艾青的译诗与艾青诗的翻译等两者间概念混淆,这些都需要学者进一步辨析。最后他提出艾青诗歌在新世纪的研究有很多值得进一步推动的地方,如:艾青研究史料的挖掘,从文化角度对艾青的研究,跨文化研究,跨文体研究,对艾青诗歌本体的研究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挖掘空间。
会议先后举行了两场主题发言和一场小组讨论。围绕艾青诗歌研究、艾青诗歌理论研究、艾青研究展望等三个议题,会议进行了深入研讨。张继红在《都市/乡村的价值分裂与政治化的单一解读——艾青诗歌的复杂性阐释的两种视角》中提出关闭社会学的视角,而重新进入一个新的艾青。他指出在二、三十年代,艾青价值观已经开始寻找他分裂价值的统一,在都市与乡村的选择上他形成两种价值选择,他既要逃离又要回归。另一方面他也认为对艾青诗歌不能简单地解释为政治化的单一视角,应该看到其诗歌的独特性和复杂性。彭建华在《艾青诗歌中的悲哀土地》中指出,艾青诗歌受到比利时法语作家维尔哈伦的影响,并以“土地”意象为例谈了艾青诗歌对维尔哈伦诗歌的接受和创新。马丽在《论艾青诗歌新的母题意象“路”与“桥”》中提出,相比“太阳”与“土地”两个众所周知的中心意象,她认为“路”与“桥”更是其诗歌意象和精神的核心。“路”与“桥”从早期时隐时现地夹杂在诗人以“土地”与“太阳”为意象的诗歌之间,到后期直接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存在于艾青诗歌中,它将艾青所有诗歌意象统摄一体,实现了更为崇高的生命拯救与永恒。对于建国后艾青的诗歌创作,刘江指出,相较学界一般认为艾青诗歌的突出成就主要在建国前的观点,他认为建国后艾青诗歌更具有创造精神:建国后艾青诗歌创作符合毛主席《讲话》精神,同时又在遵循工农兵方向下表达自己的感情,为工农兵服务开拓一种新的途径,增加一条“为人民服务”的新道路。
在艾青诗歌理论研究方面,与会学者提交了诸多相关成果。游友基在《艾青对中国新诗艺术发展的贡献》中指出,艾青对中国新诗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对诗的真善美统一的追求,对诗歌意象美、形象美、意境美的追求,将诗与小说、绘画、戏剧、哲学元素的融合以及对“诗的散文美”的追求都丰富、充实了他的诗歌美学体系。艾青以他的诗歌创作和诗歌理论建立了新诗的美学体系,同时也注意到了对现代诗学偏弊的修正。潘颂德在《论艾青新诗语言美学观》中进一步指出,艾青诗歌呈现出新诗的美学风貌,艾青提倡新诗语言纯朴、自然、和谐、简约与明确是吸取了新诗史上新月派、象征派、现代派诗歌的经验教训后提出来的。就“艾青研究”中社会和学界提出的问题,谢应光在《关于“艾青研究”的几个问题》中给予了回应。他对关于建立“艾青学”的问题,是否可以研究艾青个人情感生活的问题,“艾青形象”的整体评价问题以及艾青诗歌解放前后质量落差的问题谈了自己的理解和看法。首先,他认为目前 “艾青研究”的成果并没有形成完整的能够自洽的知识体系,艾青作为研究对象给研究者提供的研究空间不够,所以“艾青学”的建立还需要历史积淀和历史检验;其次,对“艾青个人情感生活”的研究态度应该是学术的、科学而严谨的,要明确研究这些材料的目的是为更加深入地了解艾青的文学创作和作者内心的真实,对“艾青个人情感生活”的研究不仅仅关乎艾青个人,更是中国诗坛和20世纪世界诗坛关于诗人研究的共同话题;再次,对某些学者用一些“私性材料”就想改变整个“艾青形象”的做法,他认为应该把艾青放在20世纪的中国以及20世纪的中国诗坛来宏观考察,坚持历史的态度,从总体上站在一个认识的高度来评价艾青,应该看到艾青的历史性贡献和进步性;最后他谈到艾青解放前后的诗歌创作总体质量上是存在一定落差的,但这与艾青所处的时代和环境的变化、艾青年龄增长、情感变化以及对社会认知逐步深入有关,我们应该同情和理解艾青的这种变化,在此基础上更应该辩证地看待解放前后艾青诗歌的写作优缺点。曹万生在《艾青与中国现代诗学几个节点的关系》中提出,以现代诗学流变史作为观照,可以见出艾青诗学理论在诗学史上的坐标。他将艾青诗学归结为情感(情绪)、意象(形象)、散文美三个关键词,并指出它们在20年代至30年代中同郭沫若的诗歌情绪说、现代意象抒情诗、冯文炳的散文美等的回应以及区别。王学东在《艾青与<星星>诗刊》中提出,建国后艾青与以《星星》诗刊为中心的四川诗坛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新时期以来的《星星》诗刊发表了艾青一定数量的诗歌作品以及艾青相关研究论文,塑造出与现代文学中不同的“艾青形象”;另一方面,作为老一辈诗人的艾青,他的精神又滋养了《星星》诗刊的编辑兼诗人,如白航、流沙河、杨牧等,催生了当代诗歌发展的新力量。李赋先生赞同艾青与《星星》诗坛的关系,但更进一步指出艾青与《绿风》诗刊的关系更为密切,不过目前相关史料缺乏,这也是今后学界可以努力的方向之一。
就艾青研究的展望问题,高永年、刘江、冯晏、魏文文、张建锋、李点、晏红、王涛、李赋、魏正山、叶锦、潇元等在主题发言和小组讨论上都作了精彩发言。高永年提出对当前学术生态的担忧,认为非学术问题对学术起着决定性作用;非学术因素对学术是起着作用的,艾青研究这片肥沃土地不应被污染,并提出研究艾青不应仅从艾青本身出发,更应贴近作者所处的时代、个人成长、心灵等方面研究。李赋等人提出今后的艾青研究可以在艾青史料上进行挖掘,要扩大研究视野。张建锋等人提出应该站在世界诗歌史上研究艾青的国际地位和影响以及艾青对全人类的贡献,研究他诗歌中体现的普世性价值和文学的终极关怀。冯晏女士等人更进一步提出艾青研究不能仅从艾青这个点来研究,艾青研究的意义是在全球语境和视野上回顾、观照我们的历史,让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写诗,并负担起文人的责任意识。晏红认为在现代语言学视野下,艾青研究可能存在另一种风景。
最后,峰会主席叶锦先生对本次论坛进行了总结。他指出: 这次会议办得非常成功,出现了许多新观点和独特的见解。从1957年艾青研究的第一部专著出版至今,这58年来有关艾青研究的专著和论文有了重大的成就和突破,今天的会议更是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对艾青诗歌创作和诗歌理论研究的深入、对整个艾青研究的发展必将产生重大的影响并起到积极的作用。
[责任编辑 李秀燕]
The Second Academic Summit Meeting of Ai Qing Research & the Seminar Review of “Ai Qing & China’s 20th Century New Poems”
XIE Ying-guang ZENG Hong-jia
(SchoolofHumanities,XihuaUniversity,Chengdu,Sichuan, 610039,China)
The Second Academic Summit Meeting of Ai Qing Research & the Seminar “Ai Qing & China’s 20th Century New Poems”was held in Chengdu on November 15, 2014. Over thirty experts and scholars participated in the summit. They mainly discussed about the research on Ai Qing’s poems and poetic theories and the research prospect for Ai Qing, analyzed the achievement Ai Qing had made and probed into the direction and focus of Ai Qing research.
Ai Qing; poems; theory; prospect
2014-12-03
谢应光(1964—),男,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西华大学人文学院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现代文学与文化。
G127.71
A
1672-8505(2015)02-01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