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富兰克林自传》中本杰明·富兰克林的自我意识
2015-02-20游航
游 航
(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 四川成都 610064)
博学多才的本杰明·富兰克林出生于波士顿的一个清教家庭,幼年时上过两年学,后因家境困难便辍学在家。由于受到父母及社会背景的影响,富兰克林的著作中常常流露出浓厚的清教思想。然而,早年的工作经历与自我教育让他的文字与另一位清教作家乔纳森·爱德华兹的作品大相径庭。自幼热爱阅读与思考的富兰克林通过不断的自我教育、自我审视与自我完善使自己渐渐摆脱了欧洲传统世界的清规戒律,靠自己的努力取得了科技、哲学、文学和政治等多个领域的成功,以“天助自助者”般的乐观与自立精神向世人证明命运是可以改变的,从而重新诠释了清教徒的宿命论思想。从1776年被选为第二次大陆会议的成员到参加五人委员会协助托马斯·杰斐逊起草《独立宣言》,从说服英法两国承认美国独立并签订《法美同盟条约》(1778)和《巴黎和约》(1783)到劝说反对派为维护国家统一而签字通过《美国宪法》,我们不仅看到了富兰克林为美国独立以及建立新的“伊甸园”所付出的努力,也看到了他自我意识里从英国人到美国人的转变过程。人们只知道富兰克林是美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建国元勋,殊不知他不仅帮助美国走向政治上的独立,而且为摆脱英国传统束缚的美国文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正如杨仁敬教授所说:“他在自传中塑造的‘自我’成了现代美国人的榜样。他的《自传》①成为美国文学史上的不朽名著。”[1]209的确,富兰克林的《自传》不仅向人们讲述了他从一个无名小卒走向成功的心路历程和他恪守的道德观念,为后人称道、学习,而且揭示了富兰克林自我意识的构建与转变过程,以及随着自我意识与客体意识相互补充、相互渗透而产生的民族意识。这种民族意识有悖于欧洲传统的宗教理想和清教思想。这种意识形态造就了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的国家,让那些有着多元文化背景的移民找到了归属,也促成了独特的美国文明。
一、从清教主义到宗教多元主义
富兰克林出生于波士顿的一个清教家庭,从小就接受了长老会的教育。[2]78他的父亲乔赛亚·富兰克林原本打算把他培养成一位牧师,但是由于家里无法负担他上大学的费用,他上文法学校还不到一年就被迫退学,而后转到一所专教写作和算术的学校学习,在那里学习了一年之后就辍学在家帮父亲干活。年幼的富兰克林热爱阅读,他通过自我教育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知识体系,并以自己的方式信仰上帝、认识神示。在《自传》中,他说:“我从来没有对上帝的存在产生过怀疑;上帝创造了世界,按照他的旨意统治世界,上帝最乐于与人为善;我们的灵魂是不朽的;罪恶必将受到惩罚,善行必将得到回报。”[2]78可见,富兰克林虽然很少参加教堂的礼拜活动,也不参与任何有关宗教的讨论,但却从没放弃过宗教原则。他虽然对教会的部分教义感到枯燥乏味也不愿意严格遵守,但他对上帝的虔诚与信仰从未改变,且一直以自己的方式祈祷、自律和行善。他曾自己编写了一本名叫“宗教信条和行为准则”的祈祷书,用于自己在住处祈祷从而代替去教堂做礼拜。为了在道德上达到至善至美,他自己列出“十三条美德”用于克服自身的缺点并培养这些美德。为此,他还做了一本小册子帮助自己每天反省和自查。他的这个方法虽然并非完全排斥宗教,但是其中却没有任何一个教派的特殊信条,他确实有意地避开了这些宗教信条,因为他确信自己的方法极为实用,而且具有优越性。[2]87他认同清教教义中自律、内省、勤奋、节俭的观念,却又不盲目地相信《圣经》中的箴言,他认为他做或不做一件事是因为这件事对他自己本身有益或有害,而不是因为《圣经》要求或禁止人们做这件事。他摆脱了传统宗教的枷锁,突破了清规戒律的羁绊,形成了自己的思想意识和道德体系,并且总是结合实际情况,做出独立而理性的判断。正如他在《自传》中所说:“因为我了解,或是自以为知道何为对、何为错,那为什么我要受戒律的支配,不允许我做这件事而非要我做那件事呢。”[2]80此外,富兰克林也不认同清教主义原罪说和宿命论的思想,他认为人性本善而不是因原罪而堕落的,而行善则是崇拜上帝最好的方法;他相信“天助自助者”,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并获得成功。他不归属于任何教派,但却尊重一切宗教派别,从而成为后期宗教多元主义的先驱,也对美利坚人民后来建立多宗教的美国产生了积极影响。由于富兰克林的思想不偏向任何教派,他在当地人民心中留下了正直、虔诚、公正的印象。这样的形象也使意见相左的人们愿意请他主持公道并听取他的意见,早年的教派纷争如此,后期的党派之争亦然。在富兰克林的影响和调和下,费城人民越来越接受不同教派的宗教思想和多元文化。1739年由费城各教派人士共同募捐为爱尔兰牧师怀特菲尔德修建的教堂便是最好的例证,教堂建成之时便明文规定任何宗教派别的传教士都可以使用该教堂对本地人民布道,因为该教堂的修建不是为了某一教派的便利,而是为了全体民众的需要。[2]102教堂的房屋和地皮归理事会管理,理事会由长老会、浸礼会、英国国教和摩拉维亚教派各推选一名理事组成。人们在了解多元教派思想的同时看到了这些教派共同的精髓,即信仰上帝、与人为善;人们在接受多元文化的同时也彰显了他们共同构建的民族意识——自由民主、和谐包容——从而具有前瞻性地回答了赫克托·克雷夫科尔“何为美国人?”的经典问题。克雷夫科尔在《一个美国农夫的来信》中写道:
究竟什么是美国人这种新人?他既不是欧洲人,也不是欧洲人的后裔,因此他血缘混合之离奇,你无法在其他任何国家找到。我可以告诉你一个家庭,他的爷爷是英国人,奶奶是荷兰人,他们的儿子娶了一个法国妻子,而她又生了四个儿子,分别娶了四个不同国家的妻子。他是一个美国人,抛弃了祖先所有的偏见与习惯,从他所拥有的新的生活方式、新的法律和新的社会制度中找到了新的替代。他被美国伟大的母亲所接纳,因此成了美国人。在这里,所有来自不同国家的人相互融合成一个新的种族,他们的劳动以及财富总有一天将改造世界。[3]54-55
由此可见,富兰克林引导民众从信仰单一的清教主义向接受多元宗教文化转变,不仅揭示了他自我意识的转变和民众宗教信仰的变化,而且对美洲人民后来构建“自由、民主、开放、包容”的民族意识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从理想到理性的转变
传统的清教徒不仅相信原罪说和宿命论的观点,还希望正本清源,一扫英国国教中腐败与专制的不正之风,在美洲新大陆建立虔诚、纯洁的教派。他们怀揣着建立新的“伊甸园”的理想来到北美大陆,却发现这里与人们传说中的富饶之地相差甚远,而这片人迹罕至的荒地也绝非他们最初预想的上帝的“应允之地”。“五月花号”在科德角的举步维艰,约翰·温斯罗普建立“山巅之城”梦想的破灭,乔纳森·爱德华兹复兴宗教的徒劳无功,如此种种都反映了宗教理想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强烈冲突。这让人们发现在这里建立完美的文明社会是不可能的。②加之,传统的清教教义受到自然科学理性思想的冲击,人们渐渐放弃最初的宗教理想,转身投入务实的生产建设行列。作为富兰克林家族在北美的第一代定居者,富兰克林的父亲乔赛亚本想继续自己在英国的职业开一家染坊,可是等他到达新英格兰后却发现染匠的生意清淡,几乎无法维持生计,于是便改行从事皂蜡业。而他本想把儿子本杰明·富兰克林培养成牧师的愿望也因经济拮据落了空。富兰克林及其父亲的职业抉择都反映了早期殖民地人民所面临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强烈冲突,正是这种冲突使得富兰克林的思想从儿时纯粹的清教主义渐渐向启蒙运动时期的理性思想过渡,成为一位自然神论者。富兰克林自我意识的转变似乎也成了他日后走向成功而不是像爱德华兹一样销声匿迹的原因。他与爱德华兹虽然都受到清教思想的影响,都承认上帝的存在、敬仰上帝的神圣,但是“前者代表传统的理想主义,沉迷于静态的赎罪;而后者却注重动态的弥补,追求自我实现与物质的成功。”[4]120前者认为《圣经》中字字句句皆真理,而后者更相信科学真理与人的力量。前者是相信绝对神权的理想主义者,后者是相信天赋人权的理性主义者。富兰克林认为他“一生的快乐幸福全都靠上帝那仁慈的旨意。上帝的旨意引导我运用了我的谋生之术并且保佑它们得以成功。”[5]2这是清教思想的延续。同时,他也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造福社会与人类,他发明了北美第一台凹版印刷机和宾夕法尼亚火炉,他组建了联合消防队和战争期间的自卫队,他创建了哲学学会和会员制图书,他筹建了费城第一所高等学校和美国第一家医院……他用理性之光指引着人们开展了一系列的社会改革,这是他的自我意识从理想到理性的转变,既标志着启蒙思想在美国的盛行,也标志着他摆脱了欧洲旧世界的传统观念而用新的原则、新的思想和新的观点构建新的自我意识。
三、从依附英国到美国独立
富兰克林所生活的时代正是“美国人”这一新民族形成并独立的时代。富兰克林不仅参加了美国革命,而且是革命时期的一位核心人物。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富兰克林最初并没有想过让美国脱离英国的管辖而独立,而是希望继续维护英国的权威,建立一个依附英国的殖民联邦政府。1754年,热衷公益事业、关心政治活动的富兰克林代表宾夕法尼亚参加了奥尔巴尼会议。会上,他率先提出北美殖民地“不联合就灭亡”的口号,并拟定了著名的奥尔巴尼联盟计划,主张各殖民地组成联盟以利于国防和其他共同事业的开展。③结果,这一提案遭到了英国政府和议会双方的反对,英国政府认为这样的联邦政府太过民主,同时也担心殖民地结成联邦后会变得更加强大而难以控制,而议会却认为联邦政府的特权太大。就这样,原本可以通过英美双方协商和平解决的问题也随着英国对殖民地的控制加强、征税增多而演变成惨痛的流血斗争。④而殖民地与宗主国之间矛盾加深、关系恶化的过程也影响着富兰克林对外在客观世界的客体意识的构建。这种客体意识渗透到主体的自我意识中并与自我意识相互补充,从而使富兰克林的自我意识发生了从英国人到美国人的身份转变。1760年1月,富兰克林曾为英军将领乌尔夫在亚伯拉罕平原击败法军欢呼,他骄傲地宣称“我是一个英国人”。但在1776年7月,富兰克林在《独立宣言》上签名,抛弃了他的英国国民身份。这几年之间,富兰克林使自己从英国人变成了美国人。[6]82在英法战争期间,富兰克林起初还帮助英国军队筹集资金、马匹及其它军需品。当时,富兰克林的自我意识依然是一个效忠英王的英国臣民。可是,当他看到战事失利的英国士兵一路仓皇撤退,丝毫不考虑沿途居民请他们驻军并保护居民安全的请求时,他开始怀疑英国正规军是否如他们想象的那样骁勇善战,这样的军队是否能够保护殖民地人民的安全,而他们又是否需要缴税供养并拥护这样一群“保护者”。此后,富兰克林便开始在费城号召大家建立民兵组织和自卫队,此时的他心里已经明白只有依靠自己来保卫自己的家园。他的自我意识里“British”的身份在渐渐褪色,“American”的身份在慢慢加强。那么,“American”这个新人到底是什么人?这个新兴的民族又有什么特性呢?塞缪尔·亨廷顿认为人们是通过区分别人和否定敌人来给自己界定身份的,与敌人的冲突能加强群体的凝聚力和认同感。[6]19在1757 ~1762 和 1764 ~1775年间,富兰克林曾两次出使英国,调解英国政府与殖民地的争端。随着殖民地人民与英国政府矛盾加剧,他发现自己与传统保守的英国的关系越来越疏远,而与倡导自由、平等和个人权利的美洲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英国政府的苛刻法令与军事镇压更是让他愤慨不已。在与英国的冲突与对立中,“American”这个字眼愈发能激起他内心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而他也逐渐成为殖民地人民的主要代言人。然而,让富兰克林的自我意识最终确立“American”这一身份的应该是1776年《独立宣言》的发表:
我们认为下述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若干不可让与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人们才在他们中间建立政府,而政府的正当权利,则是经被统治者同意授予的。任何形式的政府一旦对这些目标的实现起破坏作用时,人民便有权予以更换或废除,以建立一个新的政府[7]53。
这里的“我们”既体现了在自我意识与客体意识相互影响下,富兰克林彻底摆脱英国传统思想的束缚而成为一个真正的美国人的过程,也体现了在这种“美国化”过程中,富兰克林与托马斯·杰斐逊、约翰·亚当斯等开国元勋想要摆脱英国殖民统治而建立一个独立、自由、平等、民主的国家这一群体意识的构建,更反映出他们的群体意识与人民大众的愿望相契合并构建共同的民族意识的过程。
四、自我意识与民族意识的构建
王启康在其论文中指出:“人的意识具有对象性……意识的对象的另一部分则是对主体的人的自身的意识,其中包括主体人的一切方面,从物质的到精神的,以及从社会的到自然的属性和特点。这就是人的自我意识。”[8]125由此可知,自我意识是指主体对自身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及文化属性等特征的意识,包括物质和精神的许多方面。当我们探讨富兰克林的自我意识时,我们更加侧重的是这一主体对其社会属性和文化属性的意识。从1776年参加第二次大陆会议到协助托马斯·杰斐逊起草《独立宣言》,从说服英法两国承认美国独立并签订《法美同盟条约》和《巴黎和约》到制宪会议上为维护国家统一而妥协并调解代表之间的分歧,富兰克林的自我意识已经发生了从英国人到美洲人再到美国人的转变。在自然环境、宗教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多重影响下,富兰克林对客观世界的客体意识与自我意识相互补充、相互作用,使他经历了从延续欧洲传统观念到探索美洲世界新秩序,再到构建新的自我意识的转变,他的《自传》也为后来的美国文学逐渐脱离欧洲传统思想束缚提供了范本,以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开启了美国文学的新篇章。“自传是自我意识的结果,是自传者实现自我认同和自我解释的方式。”[9]156“《自传》建构的并不仅仅是个体自我的身份,也代表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身份。”[10]108因而,富兰克林的自传不仅讲述了他自身从英国人到美国人的意识转变过程,也反映了美国人民勇于革新、追求自由民主的民族特性。“他们来到这里,这里的一切使他们获得了重生,新的法律、新的生活方式、新的社会制度。”[3]52他们崇尚自由与民主,他们追求平等与公正,他们相信个人权力不可侵犯,他们力求建立一个“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并希望它永世长存。富兰克林的《自传》通过对他自身自我意识的构建不仅展现了他的“美国化”过程,也揭示了“美国人”这种新人的民族意识的构建过程。
注释:
① Benjamin Franklin,The Autobiography,译为《富兰克林自传》,文中简称《自传》。
② 据记载,首批移民詹姆斯敦的105人中,有29人被称作绅士,6人为地方委员会成员,另有木匠4人,牧师1人,劳工12人,医生1人,铁匠1人,海员1人,理发师1人,泥水匠2人,石匠1人,裁缝1人,商贩1人。值得注意的是,他们中农业劳动者较少,这表明他们起初并不想在北美建立一个农业社会。(参见刘绪贻、杨茂生主编,《美国通史》(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97页)
③ 按照富兰克林的方案,各殖民地组成联盟,这一联邦政府由总统一人管辖,总统由英王委任并受英王管束,内阁成员从各殖民地议会人民代表中选举产生。富兰克林认为如果殖民地按此计划联合起来,就会有足够的自卫能力,便不再需要从英国派遣军队,那么英国也就没有必要因军队开支巨大而向美洲殖民地征税,而由此引起的美国独立战争就可以避免。
④ 指1775~1783年间的美国独立战争。
[1]杨仁敬.独领风骚的美国传记文学[J].译林,2002(1):208-212.
[2]Franklin Benjamin.The Autobiography[M].Ed.Daniel Aaron.New York:Library of America,2011.
[3]Crevecoeur,Hector St.John de..Letters from an AmericanFarmer[M].New York:Fox,Duffield& Company,1904.
[4]王玉明.绝对神权与天赋人权——爱德华兹与富兰克林的清教思想比较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119-121.
[5][美]本杰明·富兰克林.富兰克林自传[M].叶英,译.北京:燕山出版社,2011.
[6][美]塞缪尔·亨廷顿.谁是美国人?——美国国民特性面临的挑战[M].程克雄,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
[7]Jefferson,Thomas,etc.The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M].New York:Random House,Inc.,1998.
[8]王启康.论自我意识及其与自我之关系[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124-133.
[9]梁庆标.自我意识与身份:自传研究的新视角[J].宁夏社会科学,2010(1):156-159.
[10]袁雪生,傅淑琴.自我书写与身份建构——论《富兰克林自传》的主题[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5):104-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