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群”的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研究
2015-02-20司建平
司建平
(河南中医学院,郑州 450046)
基于“群”的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研究
司建平
(河南中医学院,郑州 450046)
目前中医药重点学科研究方向存在同质化现象突出、学科发展不平衡、产学研结合和成果转化能力不强、高层次人才培养有待加强等问题。建议采取厘清内涵和外延、明确学科群定位,整合学科优势资源、突出中医临床服务功能,培育中医药领军人才、推进中医药团队建设,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学科科研水平,构建学科群数据库、以适应大数据时代需要等措施探索中医药学科群建设的方法。
中医药;重点学科群;学科建设;人才培养
加强中医药学科群建设是整合中医药重点学科优势资源,进一步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培养中医药领军人才、骨干师资和骨干人才的有效途径[1]。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作为中医药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性系统工程,是统领中医药各项业务建设的基础和平台,作为整个中医药学科群建设的龙头,具有较强的辐射、带动和示范作用[2]。
1 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现状
自1989年北京中医药大学等6所高等中医药院校的6个中医药学科被批准为原国家教委重点学科点以来,截至目前,共有覆盖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794个学科建设点被确定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中央财政共投入4.179 6亿元建设经费,主要用于“十一五”期间非中央直属单位临床类学科建设。其中东部地区共有384个学科建设点,中央财政投入经费1.994 7亿元;中部地区217个学科建设点,中央财政投入学科建设经费1.458 4亿元;西部地区193个学科建设点,中央财政投入学科建设经费1.266 5亿元。
2 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学科研究方向同质化现象较突出 通过对794个中医药重点学科研究方向的整理汇总,共形成2 779个研究方向,最多的为6个研究方向/学科建设点,最少的为3个研究方向/学科建设点。名称相同、建设单位不同的学科点在研究方向上存在雷同现象,导致不同专家就同一个问题重复研究,造成教学资源、科研资源和医疗资源的极大浪费,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医药学科建设进程,特别是教育教学改革、科研发展和创新人才培养[3]。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各个学科建设点各自为政、自成体系,缺少同一名称学科的顶层设计和交流与合作机会,不利于学科资源的科学配置。
2.2 学科发展不平衡问题有待改善 学科发展不平衡问题主要体现在区域间不平衡、区域内不平衡和单位内不平衡。区域间不平衡导致东、中、西部学科发展不协调,区域内不平衡导致同地区不同单位间发展不协调,单位内不平衡导致基础、中药、临床发展不协调。优者更优,劣者更劣,使中医药重点学科在区域间、区域内、单位内的发展出现“马太效应”[4]。
2.3 产学研结合和成果转化能力不强 中医药重点学科在我国高等中医院校、科研院所、中医医疗机构建设中已经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在学科建设机制创新以及成果总结和转化方面仍待进一步加强;在团队、平台等资源整合,以及运行和目标管理等方面仍需加大改革力度;对阶段性成果需进一步系统整理提炼总结形成新学说;需进一步完善创新管理协调机制,加强政策引导和激励,推动产学研结合,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加大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力度[5]。
2.4 高层次人才培养有待加强 高层次人才是提升中医药临床疗效和服务能力,推动中医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高层次人才培养是学科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6]。然而,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遴选确定的794个中医药重点学科中,仅有“十一五”期间的170个中医临床重点学科中央给予了经费支持,其余的624个重点学科到目前为止均无中央经费支持。经费的不足导致中医药重点学科人才培养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无法有效落实[7]。
3 基于“群”的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研究
学科群是知识经济时代产业发展和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科技创新中攻克医疗难题的基本手段,是建设国家中医药创新体系、大力提升中医药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的有效途径[8]。随着疾病谱的变化和医疗模式的转变,以攻克和掌控某一疾病为导向,融临床、基础、中药,汇东、中、西部地区中医药重点学科为一体的中医药学科群建设显得日益重要。
3.1 厘清内涵和外延,明确学科群定位 内涵和外延是对学科群的阐述和定位[8]。内涵是学科知识体系中最本质的内容,即反映学科群的本质属性;外延则是内涵的拓展,即学科群建设的范围。不同的层面和环境,学科群的内涵和外延又有其特殊的规定性[9]。目前,我国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的内容主要包括学术水平、学科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条件建设和管理水平等6个方面。基于某一疾病或研究而形成的中医药学科群,其内涵在于整合优势资源、创新知识、促进学术发展、提升临床疗效,围绕学科群内涵建设而开展的学科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基地条件建设、管理的改革与完善及社会服务等则构成了学科群建设的外延[10]。
3.2 整合学科优势资源,突出中医临床服务功能中医药重点学科作为整个学科群的龙头,其总体目标是推动以临床疗效为核心的中医药学术水平的提高,最终目标是为了提高学术水平,而衡量学术水平的核心是临床疗效,因此,重点学科建设必须紧紧围绕提高临床疗效进行。中医药学科群的建设,有利于学科资源的合理配置,减少重复建设和浪费,使有限的人力物力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11]。同时,各类资源的互补共享,促使各学科间以强扶弱、以老促新、以快带慢,缩短学科间的差距,进一步体现学科群的特色与优势,使学科逐步呈现均衡发展的态势,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作攻关”的方式组织起来,以创造更高的临床和科研价值[12]。
3.3 培育中医药领军人才,推进中医药团队建设人才是学科群建设的核心和关键,学科团队主要由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后备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四类人才构成。学术带头人是本学科学术造诣较高的老中医药专家或担任领导职务的原学科带头人,主要对学科建设进行学术指导。学科带头人是一个学科的核心和领导者,肩负着引导和带领学科发展的重任。加强对中医药重点学科带头人、后备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的持续培养,使其早日成为符合国家战略需求的中医药领军人才、中医药骨干师资和中医药骨干人才[13]。同时,通过中医药领军人才建设,形成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和相对稳定的学科团队,从而推动中医药学科群建设。
3.4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学科科研水平 学科群跨越了一级学科甚至学科门类的限制,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具有相关学科各种背景的人才形成合力,发挥资源共享和群体攻关的优势,做到人才、资源、技术和信息的集中优化,为协同创新奠了良好的基础,协同创新促进了科研工作的深入和拓展,提高了承担综合性重大科研项目的能力,并有目的、有计划地产生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使整个学科群的科研水平实现较大的跨越[14]。
3.5 构建学科群数据库,以适应大数据时代需要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中医药学科群建设带来了契机,伴随着健康服务业发展的不断深入,应充分发挥社会资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794个中医药重点学科为基础、以服务大众为根本、以利益共享为导向构建中医药网络服务平台,该平台可分为3个入口,分别为管理人员入口、医生入口、患者入口。坚持自愿原则,中医药网络服务平台可对794个中医药重点学科预留接口,通过网络平台,可实现学科与学科之间的互通,诸如探讨疑难杂症、召开网络学术会议、经验交流等。同时中医药网络服务平台对患者开放,可实现网上问诊、预约挂号等功能。通过学科群数据库的建设,能够极大的提高不同地区、不同大夫解决疑难杂症的效率,进一步提高中医药学科的服务能力、服务水平和服务效率[15]。
由此可见,中医药学科群是中医药学科发展的必然产物和内在要求,建设学科群是学科间建立有机联系,大幅度提升中医药学科整体实力的有效途径。
:
[1]孙建中.关于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的思考[J].时珍国医国药,2013,24(9):2209-2210.
[2]郑晓红,黄成惠,段金廒,等.中医药学科发展建设的价值取向和战略选择[J].中医杂志,2015,56(3):181-185.
[3]洪净,周杰,周景玉,等.扎实推进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努力提升中医药学术水平[J].中医教育,2014,33(1):10-14.
[4]张昊旻,王中男.中医药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中国社区医师,2014,30(24):182.
[5]倪菲菲,洪骏,王昀,等.蓝海战略在中医药学科建设中的应用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2014(15):61-62.
[6]施杞,王拥军,莫文.传承中医流派特色,促进学科建设发展[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4,20(2):175-214.
[7]刘建平,张骞,杨学信,等.加强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的思考与认识[J].光明中医,2013,28(12):2670-2671.
[8]孙雯燕,吴韬,徐卫国.试论医院学科群的建设[J].中国医院,2013,17(1):55-57.
[9]王建.成都中医药大学临床中药学的学科建设历程回顾与思考[J].中药与临床,2014,5(3):30-32.
[10]张冰,吴嘉瑞,林志健.高等教育临床中药学科建设体会与思考[J].中国医药导报,2014,11(8):141-143,146.
[11]包利荣,李昌煜,胡洁.高等中医药院校学科建设的现状与思考[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7(6):793-795.
[12]张昊旻.高等中医药院校优势特色重点学科建设模式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2014,30(15):165-166.
[13]毛军.基于中医药学科服务的图书资源建设策略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4,24(17):13.
[14]郭冠华,胡安霞,李瑞风,等.中医药院校管理学科教师职业能力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18):51-52.
[15]刘彩云,郑敏.以转化医学为核心,加强医院中医药学科建设的思考[J].新中医,2013,45(3):18-20.
Key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ased on“Group”
SI Jianping(Hen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Zhengzhou 450046,China)
Currently,the key subjec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search directions homogeneity phenomenon existence prominent,subject development imbalance,combining study and achievements transformation ability is not strong,high-level talent training need to be strengthen.Put forward relevant policy suggestions to explore the ways of discipline groups construction of TCM,such as clarify the connotation and denotation,clear discipline groups orientation;integrate advantages resources of discipline,prominent clinical medicine services of TCM;cultivation leading talent of TCM,promote team building of it;improv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pability,enhance research level of discipline;establishing database of discipline groups,in order to meet the era of big data need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key discipline group;discipline construction;cultivation of talents
R197.3
A
2095-6258(2015)04-0663-03
10.13463/j.cnki.cczyy.2015.04.002
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4-gh-087);河南省卫生计生委2014年度卫生政策研究课题计划(YWZY201447);河南省中医药科研专项课题(2013ZY02022,2014ZY03006);中医药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项目(JD-2014-12);河南中医学院国家社科基金培育项目(MP2013-62)。
司建平(1980-),男,硕士,讲师,主要从事卫生事业管理。
2015-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