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凝治疗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治疗中的影响

2015-02-19王文荣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5年13期
关键词:抗凝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

王文荣,杜 娟

抗凝治疗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治疗中的影响

王文荣,杜娟

摘要:目的探讨抗凝治疗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10月—2014年12月诊治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23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117例患者未行抗凝治疗为对照组,117例患者行抗凝治疗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抗因子Xa(Anti-Xa)、抗因子Ⅱa(Anti-Ⅱa)、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活性均显著增加,vWF均显著降低,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均显著减少。观察组患者APTT、PT、TT、FIB、Anti-Xa活性、Anti-Ⅱa活性均明显高于对照组,vWF明显低于对照组,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99.1%)明显高于对照组(9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凝治疗可影响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血小板活化,抑制vWF释放,有助于改善临床病症和心电图,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关键词:不稳定型心绞痛;抗凝治疗;血小板活化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临床常见病症,高发于中老年人,其主要发病机制为斑块破裂诱发不全堵塞性血栓[1]。不稳定型心绞痛是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组成部分之一,具有病情重、进展快、预后差等特点[2]。临床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常用方法为抗栓、他汀等治疗,可有效降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逐渐加重所致斑块破裂、血栓形成而造成的急性心肌梗死和心源性猝死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3]。为了探讨抗凝治疗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影响,本研究选取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23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实施不同的治疗方案进行对比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234例,2011年10月—2014年12月到本院就诊,临床诊断符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制定《不稳定性心绞痛诊断和治疗建议》[4]。患者排除患有器质性疾病、精神疾病、药物过敏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117例患者未行抗凝治疗为对照组,年龄46岁~72岁(57.9±8.3岁),男性78例,女性39例。117例患者行抗凝治疗为观察组,年龄45岁~73岁(58.1岁±7.9岁),男性76例,女性41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年龄、性别具有可比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结果

2.1两组血凝指标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APTT、PT、TT、FIB均显著增加。观察组APTT、PT、TT、FIB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指标比较(±s)

2.2两组治疗前后血凝因子比较治疗后,两组vWF均显著降低,Anti-Xa活性、Anti-Ⅱa活性均显著增加。观察组患者vWF明显低于对照组,Anti-Xa活性、Anti-Ⅱa活性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TFPI活性有所降低。观察组患者TFPI活性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凝因子比较(±s)

2.3两组心绞痛病情治疗后,两组患者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均显著减少。观察组患者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心绞痛病情

2.4两组治疗效果比较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9.1%)明显高于对照组(9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例(%)

2.5两组不良反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 例(%)

3讨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较为常见的一种冠心病,属于急性心脏事件,不同于稳定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中间临床综合征[6,7]。其临床表现形式多样,主要分为三种,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三者的病情不同,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病情变化较为复杂且多变,可发展为稳定型心绞痛,这会危及到患者的预后状况,严重时可直接危及患者的生命。如何给予患者有效的治疗是目前的研究重点。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和老年人身体机能的减弱,老年人成为了不稳定型心绞痛的高发人群[8,9],且发病率呈现出明显的增加态势[10,11],严重影响着公众的身体健康。如何给予患者及时有效的治疗,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由于不稳定心绞痛具有较高的危险性,因而诊断和治疗要格外谨慎,要考虑到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影像学检测资料,例如心电图检查、心肌酶谱检测。目前临床诊断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病史依据如下:①患者从前患有劳累相关性心绞痛,一直处于稳定阶段,而最近出现了病情加重,发作次数增加,持续时间延长。②患者以前没有发生过心绞痛,在最近1个月内,从事轻微活动时,机体就会出现心绞痛病症。③患者处于静息状态时,也可出现心绞痛病症,但部分患者发生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是缺血性不稳定型心绞痛,其发作与诸多诱发因素有关,例如感染、贫血、心律失常、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临床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方案中,抗血小板、抗凝、他汀治疗较为常用[12,13]。为了探讨抗凝治疗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影响,开展了此次研究,现将结果分析如下:治疗后,两组患者APTT、PT、TT、FIB均显著增加。观察组患者APTT、PT、TT、FIB均明显大于对照组,说明抗凝治疗对血凝指标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同时两组患者vWF均显著降低,Anti-Xa活性、Anti-Ⅱa活性均显著增加。观察组患者vWF明显低于对照组,Anti-Xa活性、Anti-Ⅱa活性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抗凝治疗对血凝因子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原因在于:低分子肝素不同于其他抗凝药物,它是由普通肝素解聚制备而成的,于普通肝素相比,分子量更小,是目前临床常见的抗凝血药和溶血栓药[14,15],具有独特的药理作用途径,分析如下:低分子肝素具有因子Ⅹa活性,能对凝血酶及相关凝血因子产生影响,但效果不显著,而抗凝血因于Ⅹa活性/抗凝血酶活则不同,是由普通肝素解聚而成的,具有选择性抗凝血性,其效果明显强于普通肝素,因而分子量越低,抗凝血因子Ⅹa活性就会越强,可以让抗血栓作用与出血作用发生分离,有助于提高肝素使用的安全性,降低出血风险。血栓形成时,机体内皮细胞会脱落,使得vWF与胶原能够接触并结合,而vWF是血小板和胶原黏附的纽带,患者体内冠状动脉腔较为狭窄,会产生高切压力,使得存在于内皮细胞中的vWF释放,vWF在血液中的浓度大幅提升后,会造成血小板聚集和黏附,增加了患者病理性血栓形成的风险。而肝素可以有效抑制vWF的释放,有助于降低血栓的发生风险。

治疗后,两组患者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均显著减少。观察组患者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说明抗凝治疗后,患者的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和改善,从心绞痛的发作频率、持续时间上具有所体现。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抗凝治疗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有效治疗方法。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抗凝治疗在不稳定型心绞痛中的应用是安全有效的,不会引发过多的不良反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抗凝治疗可影响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血小板活化,抑制vWF释放,有助于改善临床病症和心电图,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但此次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弊端,样本量较少,仍需要进一步扩大,观察时间较短,仍需要进一步延长。

参考文献:

[1]Christopher LS,John WN,Joseph S,et al.Differences in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by CT angiography between patients developing unstable angina pectoris vs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J].Eur J Radiology,2014,83(7): 1113-1119.

[2]Joshua PL,Lakshmana KP,Hironori K,et al.Comparison of outcomes after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among different coronary subsets (stable and unstable angina pectoris and ST-segment and Non-ST-segment myocardial infarction)[J].Am J Cardiology,2014,113(11): 1794-1801.

[3]徐小晶.小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48例临床观察和护理[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4,15(1):114-116.

[4]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不稳定性心绞痛诊断和治疗建议[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2,28(6):409.

[5]鄢萍,米日古丽,黄中清,等.丹红注射液联合三联抗凝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7):229-231.

[6]Kousuke F,Yasuyuki K,Michihiko K,et al.Serum deoxyribonuclease I activity can be a useful diagnostic marker for the early diagnosis of unstable angina pectoris or non-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J].Cardiology,2012,59(3): 258-265.

[7]Emily CO,DaJuanicia NS,Matthew TR,et al.Statin treatment by 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levels in patients with non-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unstable angina pectoris (from the CRUSADE Registry)[J].Am J Cardiology,2015,115(12): 1655-1660.

[8]徐蓉,邱凌,汪思阳,等.丹参多酚酸盐治疗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疗效评价[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23): 4672-4673.

[9]钱海燕,黄觊,杨跃进,等.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预测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预后的价值[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3,27(6): 533-535.

[10]白春颖,周亚滨.近10年来中医药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近况[J].中医药信息,2010,27(2): 104-106.

[11]杨士伟,周玉杰.2011年美国不稳定型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治疗指南——解读与实践[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1,3(5):100-107.

[12]李林北.不稳定型心绞痛溶栓治疗的临床观察[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11,28(1): 86-86.

[13]熊会玲.抗凝治疗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影响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1,19(8): 1299-1300.

[14]何才通,李文.纤溶酶与低分子肝素钙治疗3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观察[J].广西医学,2013,35(1):81-83.

[15]沈俊,孟冠南,陈小林,等.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5,13(2):234-235.

(本文编辑王雅洁)·理论探索·

收稿日期:(2015-06-09)

中图分类号:R541R256

文献标识码:Bdoi:10.3969/j.issn.1672-1349.2015.13.028

文章编号:1672-1349(2015)13-1544-04

作者单位:山西省晋中市第一人民医院(山西晋中 030600),E-mail:ctjsx20@163.com

1.2方法对照组仅行常规治疗,未行抗凝治疗,常规治疗的内容包括吸氧疗法、β受体阻滞剂、单硝酸异山梨酯等硝酸酯类药物、钙离子拮抗剂、调血脂药物等。观察组行常规加抗凝治疗,选用低分子肝素作为抗凝剂,于脐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5 000 IU/次,2次/日,疗程7 d。

1.3观察指标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抗因子Xa(Anti-Xa),抗因子Ⅱa(Anti-Ⅱa),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心绞痛病情(发作频率、持续时间)、治疗效果、不良反应情况。

1.4评定标准[5]显效,心绞痛病症消失或发作次数减少80%以上,静息心电图ST-T复常,回升0.1 mV以上,T波由低平、倒置变为直立。有效,心绞痛病症改善或发作次数减少50%~80%,静息心电图ST段回升0.05 mV以上,T波由倒置变浅达50%以上或T波由低平变为直立。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者。

1.5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6.0软件理,运用t检验和χ2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猜你喜欢

抗凝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
平均血小板体积与冠心病相关性分析
麝香保心丸治疗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合并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前后抗凝策略探讨
拜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观察
小剂量尿激酶溶栓联合抗凝治疗中危肺栓塞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近期疗效探讨
HbA1c与冠心病不同临床表现的相关性研究
浅析抗凝治疗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治疗中的影响效果
加强宣教对提高房颤患者抗凝治疗依从性的影响
心脏瓣膜置换患者术后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