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抗凝治疗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治疗中的影响效果
2016-08-11王晋华
王晋华
【摘要】 目的 探究抗凝治疗在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治疗中的影响效果。方法 100例UAP患者, 依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参照组(55例)和观察组(45例)。参照组给予常规治疗, 观察组在参照组基础上给予抗凝治疗, 比较两组疗效、心绞痛发作等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56%, 明显高于参照组的83.6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观察组心绞痛日均发作次数为(0.39±0.08)次, 发作持续时间为(2.65±0.08)min, 硝酸甘油含片为(0.17±0.06)mg/d, 优于参照组的(5.69±0.46)次、(9.68±1.34)min、(3.52±0.19)mg/d,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将抗凝治疗应用在UAP患者治疗过程中, 可提高疗效, 减少心绞痛发作次数, 可将其作为UAP可靠的治疗方法, 具有较高推广价值。
【关键词】 抗凝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效果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20.130
UAP通常处于急性心肌梗死(AMI)、稳定型心绞痛间, 包括初发心绞痛、静息心绞痛等[1]。倘若患者得不到及时治疗, 则可发展为AMI, 危及生命, 难以治愈。可见, 探究UAP的有效治疗方法具有现实意义。为此, 本次研究选择2015年3月~2016年3月本院收治的100例UAP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详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3月~2016年3月本院收治的100例UAP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符合美国心脏病学会(ACC)/美国心脏协会(AHA)诊断标准。将患者依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参照组(55例)和观察组(45例)。参照组男29例(52.73%), 女26例(47.27%);年龄最小51岁, 最大71岁, 平均年龄(62.58±2.81)岁;自发性心绞痛16例(29.09%), 初发型劳累性心绞痛24例(43.64%), 恶化型劳累性心绞痛15例(27.27%)。观察组男30例(66.67%), 女15例(33.33%);年龄最小53岁, 最大72岁, 平均年龄(62.62±3.13)岁;
自发性心绞痛17例(37.78%), 初发型劳累性心绞痛25例(55.56%), 恶化型劳累性心绞痛3例(6.67%)。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参照组行常规治疗, 入院后叮嘱患者卧床休息, 给予β受体阻滞剂、硝酸酯类药物、钙拮抗剂等治疗。此外, 入院第1天嚼服阿司匹林肠溶片(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J20080078)300 mg, 然后指导患者空腹顿服该种药物100 mg;睡前顿服辛伐他汀片(山东罗欣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65119)20 mg/d[2]。倘若患者发作, 则医护人员给予心电图复查, 给予硝酸甘油软膏(协和药业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100195)舌下含服。观察组在参照组组基础上给予低分子肝素钠凝胶(齐鲁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40409)皮下注射, 4.1 kU/d, 2次/d, 每个疗程为1周,
共计4周。
1. 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3] 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心绞痛发作时间、发作次数及硝酸甘油含片时间等情况。①显效:心绞痛症状已经基本消失, 于此同时发作次数、持续时间明显改善, 心电图检查无异常;②有效:心绞痛症状有所好转, 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幅度范围为50%~80%, 心电图检查结果明显改善;③无效:病情未出现上述好转, 甚至恶化[3]。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显效32例(71.11%), 有效11例(24.44%), 无效2例(4.44%), 总有效率为95.56%(43/45), 参照组显效20例(36.36%), 有效26例(47.27%), 无效9例(16.36%), 总有效率为83.63%(46/5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2 治疗后心绞痛发作情况比较 观察组心绞痛日均发作次数为(0.39±0.08)次, 发作持续时间为(2.65±0.08)min, 硝酸甘油含片为(0.17±0.06)mg/d, 优于参照组的(5.69±0.46)次、
(9.68±1.34)min、(3.52±0.19)mg/d,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UAP发病机制在于, 患者冠脉粥样硬化后, 发生纤维斑块破裂的情况, 于此同时引起血小板集聚, 并且形成血栓。由于冠脉血栓主要构成是血小板血栓, 混合新旧血栓后给予纤溶药物无法进行充分溶解, 其凝血酶与血小板存在促凝血作用, 因此致使患者形成新型血栓, 同时引起完全闭塞情况, 从而血流阻断, 导致病情恶化。由此可见, UAP治疗过程中, 医护人员应当重视抗凝, 而且注重抑制血小板聚集。该种疾病临床通常给予硝酸盐制剂、钙拮抗剂等常规治疗, 此类药物均通过减少心肌耗氧量或促使心肌氧供增加等方式发挥出来, 因此难以产生显著效果。近几年, 临床逐渐应用抗凝药物, 肝素制剂虽然难以溶栓。然而, 研究表明, 形成血栓初期红细胞、纤维蛋白、血小板等过程具有可逆性的特点, 因此倘若外界干预因素不存在, 则同时出现有形成分溶解与聚集。低分子肝素可对患者血液于此同时, 低分子肝素中存在抗凝血酶III, 进而患者管内皮具有保护层, 改善血小板聚集情况。
综上所述, 对UAP进行抗凝治疗, 可明显缩短发作时间, 提高治疗效果, 具有较高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褚福永, 王阶, 刘红旭, 等. 不稳定型心绞痛冠脉介入期间中医证候动态演变规律研究.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3, 28(3):627-630.
[2] 李淑玲, 朱成朔, 刘国安.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病机制及药物治疗进展.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3, 8(2):210-212.
[3] 赵明明, 王海蓉, 熊峰, 等. 尼可地尔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14, 6(2):131-135.
[收稿日期:2016-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