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园区研究综述
2015-02-18张立国
张立国
(1.桂林航天工业学院 科技处,广西 桂林 541004;2.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6)
1 引言
伴随着国家对物流业发展园区化经济形式的重视,全国各地出现了新一轮的物流园区投资建设热潮,各地的物流园区投资金额总计达到了上千亿元。截止2012年底,我国主要经济区域各类物流园区共754 个,其中348 个已建成运营,在建和规划中的园区分别为241个和165个。但是,投资热潮并未带来物流业的快速发展,物流园区的闲置率很高。根据上海博科资讯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物流园区的闲置率达到了60%。随着我国物流园区建设速度加快与园区空置率居高不下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物流园区研究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成为当前的一个研究热点。本文将对现有的文献进行一个梳理,为广大研究者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便利。
2 国内外物流园区研究概况
近年来对物流园区的研究呈现出了快速上升的趋势,笔者使用ELSEVIER公司的Science Direct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对2000年以来(2000-2014年)公开发表的文献进行了检索和统计。现将统计的结果总结如下:
利用Science Direct 数据库,使用“Logistics Park”、“Freight Village”、“Logistics Center”和“Distribution Center”四个检索词,检索选择项分别选择“Title”和“Keyboards”,具体检索情况见表1。
表1 Science Direct数据库检索结果统计表
利用万方数据库,使用“物流园区”和“物流基地”两个检索词,检索项选择“题目或关键词”,其检索情况见表2。
表2 万方数据库检索结果统计表
由表1和表2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国内物流园区的研究要多于国外,这与当前国内的“物流热”和“物流园区建设热”是分不开的。国内对物流园区的研究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内容,形成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践成果。从国内外现有文献的研究内容分析,大致可以分为物流园区的功能定位和发展研究、物流园区的选址和规模确定研究、物流园区建设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以及物流园区绩效评价研究四个方面。
3 物流园区的功能定位与发展研究
在物流园区的建设过程中,园区的功能定位是首要任务,是物流园区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决定了园区以后建设的成败。而物流园区的发展路径是一个方向性的课题,如果发展路径选的好,则园区发展会相应比较顺利,否则会走很多弯路,同时会导致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
国外现有有关的文献主要有:Becky P.Y.Loo[1]以我国香港为例,分析了铁路货运站发展成为货运中心所具备的条件及其相应的发展思路;Pernica等[2]分析了捷克物流园区的发展现状及原因,并结合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和物流业发展基础,提出了物流园区的进一步发展策略;Charles[3]以美国Westmoreland物流园区为例,探讨了在物流园区的建设过程中,政府、企业以及社会组织之间应该如何合作制定和实施园区的开发和建设策略。由于物流园区的功能定位和发展路径与该园区所处经济区域的实际情况有着很大的关系,一般很难用理论来进行分析和论述,所以国外该方面的研究成果并不多见。
国内对物流园区定位方面的研究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是物流园区功能定位理论方面的研究,如胡钊涵[4]探讨了物流园区功能定位的实证研究方法,叶菁[5]研究了如何通过需求预测确定物流园区的功能定位。第二是对某类物流园区的功能定位进行研究,如蒋长兵等[6]对航空物流园区的功能定位进行了研究,李志文等[7]对港口物流园区的功能定位进行了研究。第三是对某地物流园区的功能定位进行研究,如和炳金等[8]运用模糊SWOT 分析方法分析了昭通市物流园区的功能定位问题。
国内对物流园区发展方面有代表性的研究主要有:黄世证等[9]运用赛局理论中的Hotelling 模型分析了物流园区的形成原因,并用博弈论中的“囚徒困境”理论分析了物流园区中的物流企业行为策略,从而为物流园区的发展提供了思路;王之泰[10]研究了以物流园区功能为基础的园区发展创新问题;黎继子等[11]研究了产业集聚与物流园区发展之间的耦合机理,并以苏州IT 产业集群为例,分析了产业集群对物流园区发展的影响。
从当前该角度的文献来看,呈现如下特点:(1)结合物流园区所在地区实际进行研究的文献较多,纯理论性的研究相对较少;(2)研究物流园区发展动力和发展路径方面的研究较少。
4 物流园区的选址规划与规模确定研究
从本视角对物流园区进行研究,理论建模和仿真较为容易,是当前国内外物流园区建设方面的研究热点。
首先,在物流园区选址方面。Chen[12]提出了基于多目标优选决策的物流中心选址模糊评价方法,并运用该方法进行了算例研究。Hwang[13]提出了一种基于服务水平差异化的物流中心节点选址模型。Yurimoto 等[14]研究了公共物流配送中心的选址和数量问题,并提出和求解了其构建的算法模型。Andrcas 等[15]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对物流配送网络的物流节点研究进行了归纳,并指出了其可能的研究方向。
国内对物流园区选址方面的研究可以分为如下三个视角。第一是物流园区选址理论方法、模型构建方面的研究。如陶经辉[16]运用非线性规划模型,以物流园区总成本为目标,构建了园区数量确定和选址规划的约束非线性模型,并在不同的前提条件下对模型进行了算法研究。第二个视角是区域物流园区选址方面的研究。如商娟[17]以复杂系统理论为基础,研究了中小区域内物流园区的选址问题。第三个视角是专业物流园区的选址问题。如薄美云等[18]运用两级模糊综合评价法研究了乌兰察布盟煤炭综合物流园区的选址问题,李晶晶等[19]运用两阶段法研究了钢铁物流园区的选址方法。
其次,在物流园区规模确定方面。Burt[20]分析了物流园区在缓解交通拥堵、节约能源消耗、降低劳动力成本和环保方面的作用,借助排队论和非线性理论研究了物流园区的规模问题;Eiichi等[21]以日本的东京—大阪地区为例,同样也利用排队论和非线性规划方法,建立了基于区位交通地理位置的物流园区最佳规模模型;Lazaros[22]总结了多种用于单个物流设施连续选址的设施数量模型,以及基于费用最小化的设施规模问题。
国内对物流园区规模确定方面的研究可以分为如下三个视角。第一个视角是物流园区用地规模的确定,该视角是研究物流园区规模确定的主要领域。如程东全等[23]根据集装箱物流的特点,结合物流园区规模估计的相关算法,对集装箱港口物流园区的用地规模进行了测算。岳意定等[24]利用模糊集理论和多属性群决策理论,构建了物流园区用地规模的确定模型。第二个视角是物流园区的投资规模方面。如陶经辉[25]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从多投入和多产出的视角,对物流园区的投资效益进行了测算,并对其最优投资规模进行了分析。第三个视角是物流园区的产业规模确定方面。如王伟[26]以郑州国际物流园区为例,利用层次分析法,分析了园区内主导产业的发展规模,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进行了预测。
当前本视角的研究主要存在如下问题:(1)单点选址的研究较多,研究多点的较少,但是在一个城市或地区往往需要建设多个物流园区,而且这些园区之间存在着分工合作关系;(2)结合地方经济实力确定物流园区规模的文献较少。物流园区的建设规模取决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趋势,只有结合地方经济研究物流园区的规模水平,建成后物流园区的运营才能够更加成功。
5 物流园区建设与区域协调发展研究
物流是一个服务型产业,物流业的发展需要紧密结合地方经济,服务于区域经济的发展。物流园区的建设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是分不开的,能否与地方经济结合以及如何结合是物流园区建设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
国外现有文献主要有:Tae[27]研究了跨国公司的区域物流配送中心构建问题,并结合东北亚地区的中国、日本和韩国三个国家,论述了区域经济对物流中心构建的影响;Palaitis 等[28]对物流园区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Jarzemskis 和Andrious[29]分析了物流园区建设对于区域交通运输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国内物流园区建设与区域协调发展的研究可以分为物流园区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物流园区与区域产业协调发展以及物流园区与区域空间结构协调发展等三个方面。(1)物流园区建设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方面。如董明伟[30]以珠三角地区为例,利用系统动力学理论构建了珠三角物流园区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SD 模型,并以平湖物流基地为例,进行了仿真模拟。(2)物流园区建设与区域产业协调发展方面。如曾路[31]以民营产业集群为例,研究了民营产业集群的各发展阶段与物流园区建设之间的关系,指出了两者互动发展的策略。(3)物流园区建设与区域空间结构协调发展方面。如刘文静[32]从建筑学的角度,研究了现代物流园区的建设与城市空间结构的协调问题。
本领域的研究有如下的不足:(1)物流园区促进物流业转型升级方法和路径方面的研究较为少见。当前我国物流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作为物流业发展重要形式的物流园区应当在转型升级当中发挥应有的作用。(2)结合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研究物流园区与地方经济协调发展方面的文献较为少见。目前我国的物流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小微企业占了很大的比例,所以物流园区与区域经济的协调问题更多的应当是与小微企业发展的协同问题。
6 物流园区建设的绩效评价研究
物流园区的建设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园区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各级政府和企业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然而,对于物流园区的建设效果如何,目前尚未有一个很好的绩效评价标准。
现有的国外文献主要有:Kuo等[33]构建了配送中心绩效评价模型,并运用该模型对西北太平洋地区的五个配送中心进行了分析评价,从而对所构建的模型进行了很好的验证。Lee等[34]构建了模糊SWOT环境分析评价模型,并运用该模型对亚太地区的某转运型物流配送中心进行了环境评价。
对于物流园区的建设绩效,国内现有的研究主要分为物流园区建设项目风险评价、运营评价和环境评价三个方面。
(1)物流园区建设项目风险评价。如刘志强等[35]构建了基于熵权-未确知测度的物流园区投资风险评价模型,用以评价物流园区的投资风险。
(2)物流园区建设的环境绩效评价。如冯淑贞等[36]构建了物流园区建设的绿色物流评价体系,用以评价园区的低碳化发展水平;
(3)物流园区的运营绩效评价。如刘俊华等[37]利用双变量DEA 模型对内蒙古地区的47 个物流园区进行了运营效率测定,并提出了相应的效率改进方法。
本视角的研究主要有以下不足:(1)物流园区的绩效评价指标尚未形成一个有效的评价体系,将物流园区效益和发展潜力作为评价指标的文献还不多见。(2)针对分类型物流园区进行绩效评价的研究较少。目前物流园区有多种类型,而当前的研究尚未结合具体类型进行绩效评价。
7 国内外物流园区研究展望
通过以上对国内外物流园区相关文献的综述可以看出,物流园区的研究将园区的前期建设论证和后期建设、园区本身和区域经济等层面结合起来,既有理论、方法和模型的构建,也有结合具体地区或产业的思考,呈现出了多元化的研究态势。本文认为,物流园区的研究可以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展开:
(1)结合我国物流产业转型升级的现实需求,将物流园区的建设与物流产业的转型升级相结合,研究物流园区在产业转型升级中的措施和做法。
(2)从区域物流园区建设的角度,研究区域经济视角下各物流园区之间的分工协作、错位发展和协同发展。
(3)结合物流企业普遍规模较小的特点,研究基于小微企业视角下的物流园区建设。
[1]Becky P Y Loo.Interplay of International, National and Local Factors in Shaping Container port development: a case study of Hong Kong[J].Transport Reviews,2002,22(2):219-245.
[2]Pernica,Petr Czech.Logistic Parks Expanding in the Czech Republic[J].Czech Business&Trade,2007,(7):31.
[3]Charles E Wilson.Government,industry build showplace with Westmoreland Logistics Park[J].Modern Bulk Transporter,2003,66(6):14-19.
[4]胡钊涵.物流园区空间类型及功能定位的实证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11):11-12.
[5]叶菁.物流园区功能定位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9.
[6]蒋长兵.关于宁波空港物流园区的发展策略与定位分析[J].物流技术,2010,29(12):1-3.
[7]李志文,孙前进.我国陆港物流园区发展定位初探[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1,33(8):1-3.
[8]和炳全,亢丹.昭通市物流园区功能定位的模糊SWOT 分析[J].价值工程,2014,(8):47-48.
[9]黄世政,蔡宪唐.Hotelling模型在中国物流园区发展策略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13,(11):621-626.
[10]王之泰.物流园区发展与创新探讨[J].中国流通经济,2009,(5):4-6.
[11]黎继子,刘春玲,常亚平,李柏勋.集群式供应链组织续衍与物流园区发展的耦合分析-以苏州IT产业集群为例[J].中国软科学,2006,(1):108-116.
[12]Chen-Tung Chen.A Fuzzy Approach to Select the Location of the Distribution Center[J].Fuzzy Sets and Systems,2001,12(5):65-73.
[13]Hwang Heung suk.Design of supply chain logistics system considering service level[J].Computers and Industrial Engineering,2002,43(12):283-297.
[14]Yurimoto Shigeru,Katayama Naoto.A model for the optimal number and location of public distribution centers and its application to the Tokyo metropolitan are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Engineering: Theory Applications and Practice,2002,9(4):363-371.
[15]Andreas Klose,Andreas Drexl.Facility location models for distribution system design[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05,162(1):4-29.
[16]陶经辉.物流园区数量确定和选址规划研究[J].软科学,2006,22(2):66-75.
[17]商娟.中小区域内物流园区的选址与规划研究[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10.
[18]薄美云,侯文英.乌兰察布盟恒达煤炭综合物流园区选址[J].物流技术,2013,32(1):107-109.
[19]李晶晶,王国华.基于两阶段法的钢材物流园区选址方法[J].物流技术,2008,27(9):81-83.
[20]Burt P.Towards a structural Theory of Action: Network Models of social Structure, Perception, and Action[M].New York:Academic Press,1982.
[21]Eiichi Taniguchi,Michihiko Noritake,Tadashi Yamada.Optimal Size and Location Planning of Public Logistics Terminals[J].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E,1999,(35):207-222.
[22]Lazaros G.Papageorgiou,Logistics of Facility Location and Allocation[J].Chemical Engineering Research and Design,2002,80(5):553.
[23]程东全,顾锋,陈国庆.集装箱港口物流园区建设规模预测方法[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12,46(12):2 024-2 028.
[24]岳意定,刘志仁.物流园区规划建设规模确定的模糊语言多属性群决策模型[J].系统工程,2007,25(7):45-47.
[25]陶经辉.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物流园区投资规模规划方案评价[J].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2006,15(2):128-138.
[26]王伟.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国际物流园区主导产业发展规模预测的实证研究[J].物流技术,2012,31(11):337-339.
[27]Tae Hoon Oum,Jong-Hum Park.Multinational firms' location preference for regional distribution centers: focus on the Northeast Asian region[J].Transportation Research,2004,40:101-121.
[28]Palsaitis R,Bazaras D.Analysis of the prospectives of intermodal transport and logistics centers in Lithuania[J].Transport,2004,19(3):119-123.
[29]Jarzemskis,Andrius.Research on public logistics center as tool for cooperation[J].Transport,2007,22(1):50-54.
[30]董明伟.基于系统动力学的珠三角物流园区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2.
[31]曾路.民营企业产业集群与相应的物流园区建设互动发展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07,(12):39-41.
[32]刘文静.现代物流园区建筑外部空间设计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4.
[33]Kuo Chun-Ho,Douglas Kimberly,Randhawa Sabah.Evaluation of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in distribution centers[J].Journal of Engineering Valuation and Cost Analysis,.2000,(6):389-401.
[34]Lee Kuo-liang,Lin Shu-chen.A fuzzy quantified SWOT procedure for environmental evaluation of an international distribution center[J].Information Sciences,2008,178(2):531-549.
[35]刘志强,王晓琳.基于熵权-未确知测度的物流园区投资风险评价研究[J].物流技术,2014,33(6):92-94.
[36]冯淑贞,姜彩良,刘凌.典型物流园区绿色物流体系构建及发展水平评价[J].物流技术,2013,32(12):89-91.
[37]刘俊华,董进全,长青.基于双性变量DEA模型的物流园区运营效率评价[J].统计与决策,2013,(8):6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