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要学会设疑、思考、总结

2015-02-18曹修文

新课程(下) 2015年7期
关键词:定义域长方形区间

曹修文

(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

高职学生无论是数学的学习兴趣,还是学习主动性,都较淡薄;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无论是对问题的敏感度,还是对问题的感悟度,都较浮浅。因此,作为数学老师,就需要在授课过程中,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对问题的敏感度和感悟度,从而提高他们的数学思想和学习能力。

一、启发设疑,增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设疑是思维的开端,发现问题是创造的基础,提出问题是产生求知欲望和兴趣的源泉。在高等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问题设疑来鼓励和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使学生在层层悬念中迫不及待地积极探索事情的前因后果及其内涵,点燃他们智慧的火花,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在初等函数的连续性中,有两个结论:(1)“一切基本初等函数在其定义域内都是连续的”;(2)“一切初等函数在其定义区间内都是连续的”,前者说在“定义域内”,后者说在“定义区间内”;设疑:(1)这两者间有何区别?(2)为什么不能说成“一切初等函数在其定义域内都是连续的”?首先,一个函数的定义域不一定都能表示成区间的形式,如的定义域为数集{…,-3,-1,1,3,…},其次,说函数在区间内连续是指在区间内每一点都连续,而所有的基本初等函数的定义域,全部可以用区间表示,所以“一切基本初等函数在其定义域内都是连续的”实际上是说在其定义区间内连续;但是,初等函数的定义域就不一定都能表示成区间的形式,如上例,它是初等函数,但它的定义域只能用数集表示,而不能用区间表示,可见,如果说“一切初等函数在其定义域内都是连续的”就是错误的。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主动设疑,从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由此,为今后的创新、发明提供基础意识。

二、引导思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将12 米的铁丝,折成一个封闭的长方形,问长和宽是多少时,围成的面积最大?为什么?

首先,引导学生将这样一个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此时,关键是如何从问题中抽象出“量”,并搞清楚哪些是常量、哪些是变量,这些量之间存在什么样的依赖关系。此问题,共涉及四个量:铁丝的总长(围成长方形后,是其周长),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设长方形的长为x,面积为y(引进变量),由长方形的性质得,其宽为,由于,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y=x(6-x)=6x-x2,其中0<x<6。这就将其转化为数学问题:当x 为何值时,函数y 最大?其方法有多种,此处,不再详解。

三、督促总结,提高学生归纳提炼、举一反三的能力

在高等数学的学习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反映:概念懂了,公式也记住了,就是不会做题!关键就在于缺乏总结、提炼。

分析:当x→0 时,函数的特征为(1+无穷小)无穷大,满足公式的特征,可以套公式,如何套呢?照三要素,第二点和第三点部不满足,然后对照三要素将其衡等变换化为所以该极限等于e6。

分析:当x→∞时,函数的特征为“1∞”型,满足公式的属性,但要套公式,必须变形出三要素的形式,对照三要素将其化为

在高等数学学习中,这种举一反三的例子比比皆是,如果没有这方面的学习能力,学习中就非常被动;只有善于总结,从中归纳提炼出问题的实质与特征,或使用要素和关键点,才能在数学海洋里游刃有余,轻松自如。要培养这种学习素质,就要通过一定的练习,不断地总结,不断地积累,才能不断地提高。

陆盈.在高等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J].科技创新导报,2009(29).

猜你喜欢

定义域长方形区间
你学会“区间测速”了吗
我爱长方形
如何求抽象函数的定义域
永远的定义域
全球经济将继续处于低速增长区间
抽象函数定义域的四种类型
分类数 不出错
巧替换 妙解答
归纳复合函数定义域的求法
长方形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