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性别、专业的大学生学习动力差异性比较研究
2015-02-17周志辉
周志辉,王 琳
(1.江苏科技大学 电子信息学院,江苏 镇江 212003;2.江苏科技大学党委宣传部,江苏 镇江 212003)
不同性别、专业的大学生学习动力差异性比较研究
周志辉1,王 琳2
(1.江苏科技大学 电子信息学院,江苏 镇江 212003;2.江苏科技大学党委宣传部,江苏 镇江 212003)
通过对江苏科技大学33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考察不同性别和专业大学生学习动力的差异性。结果表明,不同性别大学生在学习动机、学习方法使用、课堂学习等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不同专业大学生在学习动机、学习目标明确性、学习重点关注内容、学习方法使用、学习的自我管理等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性别和专业对大学生学习动力在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关注内容、学习方法使用、学习自我管理及学习压力感、学习成就感等方面的交互影响显著。
大学生;学习动力;性别差异;专业差异
大学生学习动力是影响大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非智力因素,决定着大学生的学习目标取向、行为倾向及学习效能,进而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业成绩和个人发展,是高校学风建设的根本任务[1]。大学生学习动力因个性特点、专业不同而表现出差异性。已有研究表明,性别和专业对大学生学习动力差异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有研究者提出,对学习动力的研究,“应该多层面地剖析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动力现状,应该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录取批次、不同性别、不同家庭经济背景的各类大学生群体的学习积极性及其学习动力进行深入的探讨”[2]。分析不同性别和专业大学生在学习动力各方面表现出的具体特点和差异性,能进一步增强学风建设工作的针对性。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调查采取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选择江苏科技大学一至四年级本科生共350人作为调查样本。采用纸笔问卷形式,要求被调查对象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问卷,当面发放问卷350份,收回342份,其中有效问卷330份,回收率97.7%,有效率为96.5%。其中,男生233人,女生97人,理工类专业272人,人文社科类专业58人,学生平均年龄20岁。
(二)工具
本研究采用问卷法,自编《大学生学习动力现状的调查问卷》,围绕大学生学习动机、学习目标、专业认同、学习投入程度、学习的自我效能感等维度设计问题,分单选题和多选题2类题型。
(三)数据处理
通过调查研究获得的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以性别、专业为分组变量,采用的统计方法主要为χ2检验等,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调查结果
(一)大学生课程学习成绩的差异比较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课程学习成绩在不同专业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在不同性别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表现为女生比男生拥有更好的学习成绩;同时,理工类女生的学习成绩显著好于理工类男生的学习成绩,如表1所示。
表1 大学生课程学习成绩的差异比较(单选,%)
注:*表示P<0.05,**表示P<0.01,***表示P<0.001,下同。
(二)大学生学习动机与学习目标的差异比较
学习动机是大学生学习动力的核心因素,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目的与价值取向,学习目标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状态。调查比较了不同性别、专业大学生学习动机及目标取向的差异性。表2的数据表明,“提高自身素质”是大学生学习的普遍价值追求。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性别和专业差异,女大学生“谋求美好生活”的愿望、“提高学历”的自我内驱力及“造福社会,报效祖国”的社会价值追求明显高于男生,而男生“找到理想工作”的价值诉求更强烈;理工类大学生“造福社会、报效祖国”、“找到理想工作”的学习动机更强烈,人文社科类大学生“谋求美好生活”、“提高学历”的学习动机高于理工类大学生。
表2 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差异比较(多选,%)
调查数据还表明,男女大学生在学习目标明确性方面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而不同专业大学生学习目标明确性存在极其显著性差异,理工类大学生比人文社科类大学生拥有更明确的学习目标;从性别与专业的交互作用来看,理工类男生比人文社科类男生拥有更明确的学习目标,两者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见表3)。同时,不同性别和专业大学生在具体学习目标方面表现出差异性(见表4),其中男生选择“培养独立生活能力”、“增加社会阅历”的人数明显多于女生,女生选择“获奖学金”、“考取研究生”的人数明显多于男生;人文社科类大学生选择“过等级考试”、“考取研究生”的人数明显多于理工类大学生。
表3 大学生学习目标明确性的差异比较(单选,%)
表4 大学生学习目标的差异比较(多选,%)
(三)大学生学习投入程度的差异比较
学习投入程度是反映大学生学习态度的重要指标,主要从学习重点关注内容、课堂学习活动独立性、学习方法使用、学习自我管理等几个方面调查分析了解不同性别、专业大学生学习态度的差异性。
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在学习重点关注内容方面不存在显著性别差异,但存在非常显著的专业差异,在不同专业女生之间也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具体表现为,人文社科类大学生更关注各类等级考试,而理工类大学生更关注专业课程的学习;理工类女生更关注专业课程学习、科技创新、考研等,而人文社科类女生比理工类女生更注重等级考试,63.3%的人文社科类女生将自己学习的主要精力用在等级考试,远远高于理工类女生。研究还表明,人文社科类男生比理工类男生更注重各类等级考试和考研,而理工类男生比人文社科类男生更注重专业课程学习,但两者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如表5所示。
表5 大学生学习重点关注内容的差异比较(单选,%)
从课堂学习活动独立性来看,性别与专业对大学生课堂学习影响的主效应显著,而交互影响不显著。其中,男生更善于独立完成课堂学习,女生更倾向有合作的学习活动;理工类大学生更喜欢独立、自主完成课堂学习,而人文社科类大学生更喜欢合作完成和依靠他人完成课堂学习。如表6所示。
表6 大学生课堂学习活动独立性的差异比较(单选,%)
在学习方法使用方面,性别和专业分别在P=0.039、P=0.035水平上对大学生学习方法使用有显著性影响,表现为女生对学习方法的掌握与使用好于男生,理工类大学生对学习方法的使用好于人文社科类大学生;同时,理工类女生对学习方法的使用也显著好于理工类男生。如表7所示。
表7 大学生学习方法使用的差异比较(单选,%)
在对学习的自我管理方面,不同专业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不同专业女生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具体为理工类大学生更注重学习效率的提高和学习习惯的养成,而人文社科类大学生更注重学习目标的确立和学习方法的改进,这与不同专业女生在学习自我管理方面表现出来的差异具有一致性。如表8所示。
表8 大学生学习自我管理的差异比较(单选,%)
(四)大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差异比较
大学生学习的自我效能感主要从大学生学习成就感、压力感等几个维度进行分析。如表9、表10所示,性别对大学生学习成就感具有显著性影响,表现在女生比男生具有更高的学习成就感;性别和专业对大学生学习压力感、成就感的交互影响具有显著性,表现在人文社科类男生比理工类男生具有更强烈的学习压力感,理工类男生比人文社科类男生具有更高的学习成就感。
表9 大学生学习成就感的差异比较(单选,%)
表10 大学生学习学习压力感的差异比较(单选,%)
三、讨论与建议
(一)不同性别大学生学习动力的差异
研究数据表明,大学生学习动力表现出一定的性别差异,女生的学习成绩优于男生,自我提高的学习动机高于男生,对学习方法的掌握与使用好于男生,并较男生具有更高的学习自我效能感。这反映出不同性别大学生因性别特征、学习风格、未来就业等方面的差异对学习动力产生的影响。生物学研究结果表明,女生发育比男生早熟一到两年,与男大学生相比,女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更强,是主体意识的独立使她们强于男生,主动、自觉地选择自己扮演的角色及扮演方式,有较强的成就动机,学习监控能力较强。从学习风格来看,男生学习的主观独立性优于女生,而女生更善于通过交流合作等方式开展学习活动,但女生尤其是理工科女生对学习方法、学习策略的使用好于男生。同时,由于就业机会事实上的不平等和男女生在职业生涯取向方面的差异,导致女生在争取个人发展的过程中表现得更为突出,更关注学习领域的个人表现,因而在学习成绩、学习的自我效能感方面高于男生,“提高学历”的学习动机比男生更强烈,考研率等方面显著高于男生;而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大部分男同学认为一旦毕业,就应该承担起家庭的责任,因此男同学“找到理想工作”的价值诉求比女生更强烈,男生的社会化程度较高、职业准备比女生更充分,能较全面地关注学习、社交和实践等方面。这一方面在理工科专业表现得更加明显,这与肖志玲[3]、万燕花[4]的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
(二)不同专业大学生学习动力的差异
从专业差异来看,理工类大学生“找到理想工作”的学习动机更强烈,他们比人文社科类大学生拥有更明确的学习目标,更注重专业课程的学习,学习的独立性更强,对学习方法的掌握好于人文社科类大学生,更注重学习效率的提高和学习习惯的养成。我们可以从不同专业在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与就业环境几方面做一些分析。首先,在学习内容方面,相对于人文社科类专业来说,理工类专业的学习内容以技术型知识为主,所学知识应用性和操作性更强,课程设置逻辑严密,前后内容环环相扣,结构更加严谨,更讲究知识结构的层次递进,对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学习掌握让他们的学习目标比人文社科类大学生更明确,这一点在理工类男生和人文社科类男生之间表现得更突出。同时,理工类专业的专业知识和研究领域更明确具体,所取得的成绩也能更直观地体现,而人文社科类专业的专业知识交叉融合性更强,知识结构更宽泛,因此理工类大学生更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而人文社科类大学生更注重各类资格证书的获得,这也导致理工类大学生与人文社科类大学生在学习的关注点方面具有很大的差异性,理工类男生有更好的学习成就感和更低的学习压力感。其次,在学习方法体系方面,理工类专业以逻辑推理、实验验证、科学建模等方法体系为主,方法体系更明确具体,而人文社科类专业以调查研究、文献综述等为主,方法体系更宽泛模糊,因此理工类大学生对学习方法的掌握好于人文社科类大学生。再次,从就业环境来看,理工类大学生的就业压力相对小于人文社科类大学生,具有更大的就业优势,因此理工类大学生以“找到理想工作”为主要学习动机,人文社科类大学生则希望通过“提高学历”来提高就业优势。
(三)建议
通过对江苏科技大学330名大学生不同性别和专业大学生的学习动力差异性的调查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不同性别、专业大学生学习动力在不同方面表现出差异性。这些结论对如何更好地根据不同性别和专业大学生学习动力的差异,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引导工作,促进大学生保持持久旺盛的学习动力提供了一定的实证依据。
1.根据性别、专业特点,引导大学生合理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不同性别和专业之间存在天然的社会角色、社会职业的分工,对个体能力素质和职业技能也提出不同的要求,这必然导致大学生在个人成才目标、学业目标等方面的定位存在差异。因此,学校要引导不同性别和专业的大学生了解未来自己可从事的职业类型和职业层次,了解不同职业类型和职业层次对人才的要求及应具备的职业素质、学历水平,并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特别做好女生和人文社科类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和就业指导教育,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而不是盲目通过“考研”等逃避就业带来的挑战[5]。
2.根据性别、专业特点,提升大学生学习的自我效能感。提升大学生学习的自我效能感是帮助大学生保持健康学习动力的最终落脚点,不同性别专业大学生学习的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不同[6]。我们可以加强人文社科类大学生学习方法体系的指导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提升他们的学习成就感;加强理工类大学生良好学习态度的培养,加强内在学习动力的引导,提升他们的学业成绩。
[ 1 ] 黄英燕,黄慧明.高校学风建设现状分析及对策[J].价值工程,2011(11):214-215.
[ 2 ] 郑庆柱.当代大学生学习动力问题论析[J].社会科学家,2007(2):71-74.
[ 3 ] 肖志玲.不同性别、年级、专业大学生成就动机差异研究[J].湖北工学院学报,2003(2):62-66.
[ 4 ] 万燕花.男女大学生学习动力比较研究——基于上海理工大学1398名学生的抽样分析[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370-375.
[ 5 ] 段爱华.提高大学生学习动力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4(2):4-6.
[ 6 ] 张文娟.大学生学习倦怠与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关系[J],心理研究,2012(5):72-76.
(编辑:杨建肖)
2014-09-26
江苏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学生工作专项):“大学生学习动力发展趋势及学风建设机制研究”(编号:2012JG090J)。
周志辉(1980-),女,湖南长沙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教育哲学和高等教育原理研究。
G442
A
1008-6927(2015)01-0053-05
DOI号:10.13320/j.cnki.jauhe.2015.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