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二语习得理论的高校软件人才职业技能培养模式研究
2015-02-17曲海富
曲海富,赵 义,张 维
(天津大学,天津 300072)
基于二语习得理论的高校软件人才职业技能培养模式研究
曲海富,赵 义,张 维
(天津大学,天津 300072)
将二语习得理论引入高校软件人才职业技能培养中,结合高校学生成长成才的阶段性、发展性规律,提出了高校软件人才职业技能培养四位一体的CEPI模式。该模式以职业兴趣、职业知识、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为核心,通过感性认知、理性体验、实训吸收、实习整合等环节,将软件专业学生培养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符合企业实际需求、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级软件人才。
二语习得理论;四位一体;培养模式;可持续发展
20世纪末,人类社会开始逐渐进入信息化时代,软件产业的发展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信息安全的重要因素[1]。2000年6月,国务院印发了《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文件(简称18号文件),并于2002年7月下发了《振兴软件产业行动纲要》,明确提出以市场需求和提高国际竞争能力为导向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并加强工程管理等方面的教学内容[2]。2002年起在35所高校推行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建设,探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创新型、具有现代工程能力的高素质软件工程人才[3]。经过10年探索,示范性软件学院已成为我国名副其实的“高教特区”,在培养10万余名软件人才的同时也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4]。然而2012年,中软国际教育科技集团CEO唐振明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现在人才市场上的软件人才,10个人中只有1个符合企业需求”[5]。如何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符合企业实际需求的高级软件人才日益受到国家、企业和高校的重视。
目前国内已经有一些专家学者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实践。张锦华等结合影响培养创新能力的6大因素(智力、知识、思维、动机、性格、环境)和CDIO(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人才培养理念,提出了现行软件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3];闫仕宇等结合“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校内实训策略,重点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6];庞希愚等依托实践教学的一个环节——课程设计,始终贯彻“产学研”相结合的思想,立足软件企业需要,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7];谢尚飞等从软件开发人员的能力分析、能力评估和能力培养出发,构建了基于People CMM人力资本成熟度模型的软件人才培养模式[8]。不过,已有的文献中关于软件专业人才的培养大多重视实践技能的培训,而能够考虑到学生在大学期间成长的阶段性和发展性特点(即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尚属少数,不利于学生毕业后的可持续发展。基于解决高级软件人才可持续发展问题,本文依托二语习得理论,结合高校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律,希望构建既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符合企业实际需求、又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级软件人才培养模式。
一、二语习得理论
“二语习得”于20世纪60年代兴起,最早应用于研究人们获得语言能力的机制,尤其是关于人的第二种自然语言的学习方法论述,它为自然语言学习的认知活动、自然语言的教学与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美国人Gass结合了Krashen的输入假说和Swain的输出假设,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描绘了人脑认知机制习得语言的流程图,并界定了该流程中的5个基本环节或阶段,即感知输入、理解性输入、吸收、整合、输出[9],并最终确定了包括上述5个习得构成的整体性模式。
1.感知输入。这是学习者的第一步,启蒙阶段。该阶段是以学习者为出发点,通过促发机制,使学习者发现继续学习的需要,并逐步形成兴趣。
2.理解性输入。在深入的语言学习中,学习者必须很好的理解和分析所学知识,并将其推向更深的层面,将所学知识更好的进行储备和转化。
3.吸收。将所理解的信息,进行选择性的吸收,对语言材料进行深度的分析和加工,并将之转化为学习者内部语法,并对语言输入中的信息进行尝试性整合,并形成应用能力。
4.整合。将新的语言形式纳入学习者的内部语法,同时进行储存,并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继续加工,也就是能根据不同的场景,对于所学语言进行综合应用。
5.输出。是语言习得的结果和表现,同时成为学习者有意识的期待触发周围环境对自己再次作出输入的触发点。也就是学习者能自主的在外部运用所学的语言进行交际,为自身服务。
二、二语习得理论与人才培养的结合
二语习得理论因其综合了心理学、语言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多种学科精华,并致力于关注人的能力培养综合机制而得到深入研究并迅速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体系。其在诸多社会科学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尤其在各级各类人才培养等领域模式建立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集中展示了二语习得理论作为一种学科方法论和研究分析视角的普适性与优越性。
高级软件人才培养是我国主动适应信息化时代发展的需要,其既具有传统人才培养的一般性特点,又有软件人才更注重的创新能力、开发能力、合作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将二语习得理论引入高级软件人才职业技能培养,是一种新的理论尝试,也是对二语习得理论关于感知输入-理解性输入-吸收-整合-输出的一个典型个案研究,颇具价值与合理性。
三、基于二语习得理论的高校软件人才职业技能培养模式构建
高校学生培养是一个持续、动态、发展过程,根据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理论,学生一般将经历对大学的适应期、探索期、拓展期和选择期[10]。学生在不同周期里对知识、技能的输入、吸收、整合过程,并进而形成综合素质的输出过程,恰好与二语习得理论的整体性模式不谋而合。正是基于这种对应关系,我们将二语习得理论和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理论相结合,构建了“CEPI”高级软件人才职业技能培养模式(见图1)。该模式通过感性认知(cognition),理性体验(experience),实训吸收(practicum),实习整合(internship)等环节构建“四位一体”的职业技能培养模式,配合第一课堂教育教学,对软件专业的学生进行系统化的职业技能培训,将其培养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符合企业实际需求、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级软件人才。
“CEPI”高级软件人才职业技能培养模式具体含义主要有3个方面。
(一) 培养目标——以培养高素质软件人才为主体
《国家2010—2020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时指出“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11]。笔者通过总结多年的软件人才培养经验,依据专家调查法,结合国家和社会及行业对软件人才要求和需求,构建了包括浓厚的职业兴趣、扎实的综合类职业适应知识储备、过硬的职业拓展能力和高尚的职业素养在内的“四位一体”的高素质软件人才支撑体系。
图1 “CEPI”高级软件人才职业技能培养模式
1.浓厚的职业兴趣。对于本行业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具有浓烈的学习兴趣,对于软件学习和探索拥有极大的热情度。
2.扎实的职业知识。具备较宽的基础知识和较扎实的专业知识,具体应该包括数学类知识、外语类知识、计算机类专业知识和行业类知识。
3.过硬的职业能力。将所学的知识进行整合,形成自身的知识体系,加以灵活运用并形成过硬的职业能力,具体包括学习能力、逻辑能力、编程能力、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创新能力等。
4.高尚的职业素养。能将自身所学与企业、社会和国家的需求相匹配,具备正确的政治素质、良好的意志品质、较强的社会责任感、敬业精神、法律意识、团队概念、抗压能力和沟通能力。
(二)培养过程——以感性认知、理性体验、拓展实训、整合实习为载体
1.感性认知(适应期)。学生从高中刚刚进入大学,生活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需要经过一定时间的适应期,对于所学专业也需要经历一个认知的过程。在这一期间,应使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的生活学习方式。更为重要的是,要对所学专业有一个感性的、全面的认识,引导并激发其逐步形成职业兴趣。通过名师讲座、优秀学长交流等方式,引导学生加强基础理论知识学习,通过学习来弥补所知和应知之间的差距。培养学生对软件系统的认知,建立软件开发基础知识,初步接触行业知识,培养并形成职业兴趣。
2.理性体验(探索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随着对所学专业的理解逐渐深入,学生需要根据其自身的情况,进一步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等做出探索,选择好今后本专业的学习方向。这个阶段,应针对不同的专业方向,以课程设计为依托,使学生接触项目开发的部分流程,提升编码能力,培养自觉的代码规范意识。组织学生参观调研软件行业企业、相关研究院所,通过实地参观调研及业内人士介绍,更好地了解软件行业工作环境、人才需求、管理模式和发展前景,引导学生进行体验式学习,进一步引导学生形成职业兴趣,并做好职业知识储备。
3.实训吸收(拓展期)。进入这个阶段,学生对所学专业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专业知识更加丰富,项目开发欲望更加强烈。为将专业知识转化为职业技能,开展和知名企业、社会专业培训机构合作,为学生提供系统、完整的模拟工作环境训练,使其独立完成专业项目开发、调试、运行、管理和维护。在专业实训中,学生通过实际项目的操作,将学过的知识“重现”并将它们“贯通”起来,充分体验到学以致用的快乐。同时接触一个完整的项目开发流程,有利于学生稳固职业兴趣,整合现有的知识体系,形成职业能力,并充分认识到职业素养的重要性。
4.实习整合(选择期)。在这个时期,学生需要面临就业和升学的选择,组织有就业意向的学生到知名企业实习,开展毕业设计加模拟就业的合作模式,使其接触真实的企业项目,开发流程和工作环境,升华职业兴趣,深度整合知识体系,不断提高其职业能力,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组织有升学意向的学生到知名研究院所实习,开展毕业设计加氛围育人的合作模式,使其接触真实的企业研发课题,凝练职业兴趣,夯实知识基础,提高学习能力,为继续深造打下坚实基础。
(三)模式评价——以师生互动度、学生认同度和企业关注度为依据
“CEPI”高级软件人才职业技能培养模式经天津大学软件学院4年来的实践应用,第二课堂的师生互动度和生生互动度明显加强,学生通过软件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辅之以参观访问、名师讲座、优秀学长交流等方式,学生对软件专业有了较为全面、系统的认识,并在接触企业、了解行业的过程中,增强对专业的认同度。通过“实训吸收”和“实习整合”,企业近距离接触指导学生,增强了企业对学生的关注度和认可度。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高度赞扬。就业去向从最初的中小企业为主,快速向微软、IBM、百度、人人网、微策略等名企和中国农行总行、中国建行总行、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大型国企转移。本科生年薪从6万元提高到10万元,部分本科生年薪突破20万元。国内外深造的学生人数逐年增加,学校遍布耶鲁、卡纳基梅隆、宾夕法尼亚等世界知名高校和清华、北大、浙大、中科院等国内知名大学。以高级软件人才职业技能培养模式为核心内容的《产学研协同构建卓越软件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荣获2013年天津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四、结论
本文以二语习得理论为基础,结合大学生职业发展理论,构建了高素质软件人才培养的“CEPI”高级软件人才职业技能培养模式,在天津大学软件学院进行了很好的应用,收效显著。该模式实现了高级软件人才在大学期间全过程的培养,使学生能充分结合自身条件,培养职业兴趣,丰富职业知识,提高职业能力,养成职业素养,真正将软件专业学生培养成了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符合企业实际需求、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级软件人才。
“CEPI”高级软件人才职业技能培养模式的效果达成需要校院两级努力构建相对固定的学生体验软件企业群,并积极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和知名企业的实习基地。为进一步提高高级软件人才职业技能,期望未来在学生的第一课堂设计上丰富企业课程,打通一二课堂和校企界限,真正实现高级软件人才培养的国家-社会-学校之间的无缝对接。
[ 1 ] 高丽华.软件精英是这样炼成的[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24-25.
[ 2 ] 国务院.关于印发《进一步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EB/OL].http://www.gov.cn/zwgk/2011-02/09/content_1800432.htm,2011-02-09.
[ 3 ] 张锦华,丁新慧.基于CDIO理念的创新型软件人才培养模式[J].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2,29(5):119-121.
[ 4 ] 杨晨光.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10年培养10万人才[N].中国教育报,2011-10-28.
[ 5 ] 胡笑红.软件人才仅10%符合企业需求[N].京华时报,2011-02-09.
[ 6 ] 闫仕宇,阳小华,刘志明,等.基于校内实训的地方高校卓越软件人才培养探析[J]. 计算机教育,2012(14):100-103.
[ 7 ] 庞希愚,王成. 在课程设计中培养软件人才工程素质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22):33-34.
[ 8 ] 谢尚飞,孙志礼,杨丽. PCMM模型与软件人才培养[J].软件工程师,2012(10):35-37.
[ 9 ] Gass S M,Selinker L.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2nd)[M].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Inc,2001.222-229.
[10] 张再生.职业生涯规划[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7.13.
[11] 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77/201008/93785.html,2011-02-09.
(编辑:杨建肖)
2014-04-23
天津大学本科教学改革项目。
曲海富(1978-),男,吉林长岭人,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G642
;A
1008-6927(2015)01-0075-04
DOI号:10.13320/j.cnki.jauhe.2015.0019